疫情下城市交通如何擺脫困局?聽聽這場“雲上沙龍”怎麼說

3月31日,中國交通報社聯合滴滴出行,邀請行業管理部門代表、專家及有關企業負責人線上共聚,發起了一場特別的“雲上沙龍”。近20位與會代表分析了疫情之下城市交通各業態面臨的客流下降、人員流失、資金週轉等挑戰,針對行業中長期的發展趨勢提出了應對之策。


疫情下城市交通如何擺脫困局?聽聽這場“雲上沙龍”怎麼說

部分參會人員雲合影

客流下降成為全球行業難題


“短期來看,國際、國內城市交通出行需求都將下降。”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黃偉認為,受疫情影響,城市出行需求總體下降,市民會對出行質量提出更高要求,“比如更多個體化出行、無接觸出行需求會大幅增加。”黃偉說。


“當前歐洲、亞洲、北美地區的多個國家城市交通流量在大幅下降,特別是公共交通。”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城市項目主任劉岱宗介紹,美國最大的公共交通機構MTA(紐約大都市區公共交通署)數據顯示,僅3月18日,紐約地鐵客流量較正常水平下降約60%,地面公交客流量下降約49%。


疫情發生以來,網約車平臺訂單大幅減少,相關企業也承擔了巨大壓力。“網約車運量及需求雖在下降,卻仍存在一定的剛性需求。我們通過分析一座城市的網約車出行數據發現,目前網約車訂單主要集中在白天,目的地主要是火車站、醫院等公共服務地點,去商場的訂單幾乎沒有。”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北京分院副院長高永表示,公共安全應急體系不能忽視公共出行保障,尤其要考慮多元化的公共交通方式。


我國城市交通防疫保暢不缺位


在疫情最嚴重的湖北省,城市交通運營情況如何?湖北省道路運輸管理局公交處副處長蔡少渠介紹:“目前,湖北各地城市交通服務逐步恢復,就以武漢市為例,全市部分地鐵線路、城市公交已基本恢復運營,客流量也正在穩步提升。”截至3月30日17時,武漢中心城區常規公交運營線路達180條、運營車輛1623輛。


疫情下城市交通如何擺脫困局?聽聽這場“雲上沙龍”怎麼說

滴滴出行在多地組建“醫療保障車隊”

在其他省市,西安、上海、深圳等地通過減免“份子錢”、提供營運補貼、延長經營權期限等形式緩解出租車企業和司機收入下降的壓力。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程國華介紹,多項扶持政策在各地持續落地,取得了明顯成效。


網約車平臺同樣發揮自身優勢,落實保障運輸服務。“截至3月27日,滴滴‘醫護保障車隊’已覆蓋武漢、上海、北京等15座城市,累計為醫護人員提供出行服務超過54萬單。”滴滴政府事務高級總監王浩介紹,疫情發生以來,滴滴出行在多個城市設立防疫服務點,為超過53萬輛車安裝防護膜,同時利用科技手段,如人臉識別、乘客評價反饋、車內錄像、照片上傳等多種手段保障司機防疫措施執行到位。


疫情下城市交通如何擺脫困局?聽聽這場“雲上沙龍”怎麼說

滴滴出行為各地網約車安裝隔離膜


“3月31日起,《網絡預約出租汽車平臺公司重大呼吸道傳染病疫情防控規範》團體標準正式實施,規定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平臺公司在重大呼吸道傳染病發生時,在總體要求、駕駛員管理、車輛管理、運營保障、應急處置方面的要求。目前已有十餘家網約車線下運營服務公司成為響應單位。”該標準起草者之一、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顧大松說。


同時,好幾位專家也提到,此次疫情也暴露出國內出行信息服務管理的不足。部分城市在出行管理上實施一刀切政策,致使網約車等可以充分掌握出行人員信息的出行方式也被全面關停,人民群眾必要的出行需求難以保證。


做好集體“過冬”準備


雲沙龍上,多位專家認為,這次疫情暴露了城市交通存在的短板和問題,值得全行業反思。


“從中長期來看,城市交通、特別是網約車行業將面臨巨大挑戰。出租車、網約車平臺、汽車租賃公司、司機等產業鏈各方都應該思考如何集體‘過冬’。”廣州市交通運輸局公共交通處處長蘇奎說,更要避免次生問題,防止“劣幣驅逐良幣”。


“我們建設智慧城市、智慧衛生系統投入了大量人財物的資源,建立了先進的傳染病預警系統,但是這次並沒有產生足夠的預警效應。同樣情況是不是也會出現在公共交通領域?各類智慧信息系統建設能否通過未來的緊急事態檢驗?這是值得反思的。”劉岱宗說。


“目前,一些網約車需求恢復相對運力恢復更為滯後,部分專職司機收入得不到保障,穩定風險增大。車輛租賃公司如果無法收取足夠租金,或遭遇退車潮,可能導致資金鍊斷裂。”顧大松說。


程國華建議,地方政府應對於採取減免承包費等措施的出租車企業以及一線駕駛員給予相應運營補貼,並根據疫情影響和企業減免情況,適當延長車輛經營權期限、獎勵運力指標,切實減輕企業和駕駛員負擔。


城市交通發展的基本邏輯沒有變


“疫情期間,城市交通特別是公交出行比例降低,會導致私家車出行增加,因此道路總體擁堵水平可能會上升。”雲沙龍上,黃偉、劉岱宗等多位專家提醒,在激勵汽車消費的同時,要規避疫情後小汽車井噴式增長帶來的擁堵壓力。疫情會給城市交通帶來新的治理要求、需求特徵和供給方式。


疫情下城市交通如何擺脫困局?聽聽這場“雲上沙龍”怎麼說

疫情期間北京推出的定製公交。


“但城市交通的基本邏輯沒有改變,倡導公交優先仍是我們要堅持的核心理念。”黃偉建議,未來可進一步調整公交補貼方式,把面向公交企業的公交補貼轉變為面向市民的綠色出行補貼,反哺綠色出行,進而優化城市出行結構。


“當前核心問題是解決小汽車使用成本過低的問題,我建議可以適度提高路內停車收費並執行嚴格的停車管理,在中心城區特定時段徵收交通擁擠費,引導錯峰出行,提高通勤交通的公交出行比例等。”黃偉說。


專家建議政府主管部門因勢利導,順應居民消費和出行趨勢的變化,推動諸如停車電子收費等智能交通措施落地。


疫情催生變革 搶抓創新機遇


疫情對交通運輸行業帶來衝擊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也催生新需求,帶來新變化。


“這次疫情讓全球公交企業都受到重創,但同時也帶來一些綠色交通發展的新契機。網約車平臺、共享單車企業應該抓住機會,利用自身互聯網優勢,進一步拉近與乘客用戶的關係。”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說。


黃偉說:“疫情所帶來的城市交通供給方式的變化,可能會促進預約出行和無人配送的更大規模普及。”蘇奎也表示,城市交通行業與第三產業關聯度非常高,服務業越活躍,交通需求就越高。


專家一致認為,此次疫情防控工作,更讓人認識到交通運輸行業的基礎保障和先行支撐作用。城市交通行業亟需在交通強國建設的引領下,在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的基礎設施、服務系統和治理體系上有所突破,更要以國際化為引領,進一步開放合作,向全球貢獻中國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