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馬上就要迎來2020年的清明節,以及三天春季小長假了。

清明節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曆史。同時,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另外,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節的重要歷史地位,可能我們很多年輕人並不知道。

春暖花開的節氣,清明節是幾乎所有春季節日的綜合與昇華,同時清明節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文化內涵。下面帶大家去了解清明的歷史由來、民俗及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清明節簡介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的歡樂節日。這一時節,陽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 中文名:清明節

· 外文名:Tomb-Sweeping Day

· 別名:祭祖節、踏青節、三月節、行清節

· 所屬季節:春季

· 時間:公曆4月5日前後

· 太陽位置:鬥指乙,太陽黃經15°

· 節日起源:干支曆法、祭祀文化

· 氣候特點:春旱、倒春寒

· 節日意義:禮敬祖先,親近自然

· 節日活動:踏青郊遊、掃墓祭祖

· 節日地位: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民俗代表

· 國際化的清明節: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地區也過清明節


二、清明節的歷史演變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

清明節的名稱由來與天氣物侯有關,西漢時期《淮南子•天文訓》曰:“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遠在周代之前已經確定。與清明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

清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它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後續漸漸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清明節的祭祀、踏青等習俗即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寒食節:傳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另一種說法是沿襲上古的改火習俗,即如《周禮》所說“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周禮》:“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

1.唐代之前

古時我國南北風俗各異,唐代以前我國北方上墓祭掃主要是在寒食節。寒食節與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信息,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循環的開始。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係。禁火是為了出火,祭亡是為了佑生,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從《禮經》等文獻記載來看,唐代以前我國北方並沒有清明節上墓祭掃的例規。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2.唐代

到了唐代,清明節上墓祭掃已成風氣。唐代是我國南北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清明節從唐朝開始被正式列入“五禮”,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寒食與清明並列放假,不同年號分別有四至七天的假期。


3.宋元時期

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因與清明節日期相近,宋元時期,清明節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清明將寒食節中的禁火冷食、祭祀習俗收歸名下;後又把上巳節“上巳春嬉”的節俗也被合併到了清明節。

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節日習俗的清明節,在宋元時期形成了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遊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宋代的盛世清明圖景,當時清明假期達七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4.明清時期

上巳節徹底退出節日系統,寒食節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個清明節,成為春季唯一的兼容節氣與節日的盛會。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三、關於清明的悲情故事:清明—清正廉明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晉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到綿山隱居。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

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身影。火熄後,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自樹洞裡發現一血書,寫道: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此處的清明,為“清正廉明”之意,可以說是介子推用自己的肉拯救了晉文公的靈魂!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定為“寒食節”,禁止煙火,僅食冷食;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同時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插柳戴柳的民俗也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

這段“割股奉君”的歷史故事,在當代熱播電視劇《重耳傳奇》中也有重現。


四、清明的節氣特徵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依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當太陽黃經達15°時,為清明交節點。時至清明,在黃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帶地域已氣候清爽溫暖、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清明”的含義是氣候暖和,草木萌動,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榮的感覺。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

“滿階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時節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

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

清明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三花一開,春滿枝頭,春意盎然,綠意萌動。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五、清明節的民俗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在歷史發展中,清明節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與活動上的差異,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的基本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遊中享受春天樂趣,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1.掃墓祭祖

清明節本屬“祭祖節”,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

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萬年前的墓葬,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嶺南古人已具有有意識的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

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於採取墓祭方式。

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後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

清明祭祖,拜掃的方式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清除雜草,培添新土,然後叩頭行禮祭拜;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裡,祖先的墳墓與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關係,所以培墓是不可忽視的一項祭奠內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美味佳餚,或合於時令的特色食品。


2.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踏春等,即為春日郊遊。

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與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

《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


3.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關於清明插柳習俗,存在三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插柳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種說法是驅鬼辟邪。我國一些地方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合稱為“三大鬼節”,受佛教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的影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曰:“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還有一種說法是,此俗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大臣介子推,就是本文關於清明節的悲情故事傳說。


4.盪鞦韆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之一。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


5.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

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帝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6.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也就是我們現在足球的雛形。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而馬球也很流行,指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連翩擊鞠壤”。《析津志》記載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記載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記載有“打球樂”舞隊。《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7.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稱“拔河”。

據說拔河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8.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

古時,有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六、舌尖上的清明

由於寒食節的冷食習俗移植到清明節,雖然寒食節禁火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好吃的冷食卻流傳了下來。

1、饊子:用蜂蜜調水和麵,經油炸而成,酥脆香甜,美味可口,古時叫“寒具”。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及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2、青團:江南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又稱清明粑、清明糰子。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裡,再包裹進豆沙或蓮蓉餡,不甜不膩,帶有清淡的青草香氣,是清明踏青必備的零食。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3、麥糕:別名麥粥,是一種用大麥粉煮成的粥狀物,裡面加入杏仁、花生、葡萄乾等乾果,待凝固之後切成一塊一塊,澆上糖漿或蜂蜜,香糯可口。

4、歡喜團: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5、棗糕:別稱子推餅,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有的地方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德。

6、冷煎餅:山東地區尤其流行,吃冷煎餅卷生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七、清明節的人生啟示

雖然無法證明這個世界是否有“靈魂”,但是清明節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給我們一種心靈的安慰,我們要懷著崇拜的心情去祭拜先祖,我們傳承了他們的血液跟文化,不忘歷史,反省自身,思考人生,這才是真正的清明節。


1.懂得感恩:孝敬先輩,弘揚正能量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每個人做好事或壞事,都會形成一個空間能量場,做好事積攢正能量,反之則積攢負能量,而這個能量長期存在。家族亦然,家族中的能量會惠及子孫。如果子孫不孝,實質是阻斷了家族正能量的向下傳遞,反而打通了家族負能量的傳遞管道。

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後來也有了感恩的意味,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生而為人,可以無懼任何苦難,但心中唯獨不能缺少了敬畏與感恩之情。感恩是一種能力,感恩心強的人在社會上,人際關係和幸福指數更高。培養感恩心,是培養人際關係,也是培養人的幸福指數。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2.反省自己:做人應內心清明

清明節,面對祖宗,坦誠地打開自己,審視自己,看自己的內心一直以來是否清淨,自性是否光明;看自己能否做到坦坦蕩蕩;是否對得起先輩祖宗。如此,我們才能像介子推那樣浩然長存,無私無畏。我們才有可能像晉文公那樣,時時反省,刻刻清明,獲得成功的一生。


3.樹立民族信仰:由祖宗信仰到民族信仰

中國人敬天法祖的思想,獨特的祖宗教育,陰陽之道,通過清明節而落地生根,可以說,清明節代表了中國人的“信仰”。


1、祖宗信仰建立起了中國人的人生意義:個人的生命雖終有盡頭,但子子孫孫則是個人“有限生命”的延續,甚至可以傳到千秋萬代。由此人生意義就變得豐富起來,肉身可滅,但血脈長流,精神不朽。


2、祖宗信仰建立起了中國人的人生責任感:祖先的血脈要延續,每年清明節要去給祖先掃墓,這種鏈條式的傳遞,產生了孝道美德,也建立了人生責任感,首先要成家,還要努力光大先賢的事業。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3、祖宗信仰建立起了中國人的價值觀:“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子孫個個賢”,人生不是追求今生的富貴,而是追求萬世昌隆。因此,尺璧非寶,以善為寶,上能有益於國家,做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事業,下能積德累仁,以求福廕子孫。

4、祖宗信仰建立起了中國人的道德體系:男效才良,女慕貞潔,才能保證血脈的純正與後代的優質。男人講“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女人講“德言容工”的四德,這樣家風長久,家業興旺,才能人才輩出。

5、祖宗信仰建立起了中國人的幸福人生:“先成家再立業”,把創造新生命放在第一位,這樣就建立起了三代、四代、五代同堂的家庭結構,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幼有所依,幼有所教,在這個充滿愛的大家庭中,可以享受到多代的親情。

6、祖宗信仰建立起了一個和諧社會:在家講孝道,就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國就能“移孝作忠”,在社會上就能“四海之內皆兄弟”。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便形成了一個和諧的社會。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7、祖宗信仰為中華民族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祖宗信仰為家族的延續提供了精神動力,而“同姓組成家族,異姓組成國家”,也為國家的生生不息提供了精神動力。

作為文明古國,作為幾千年來一以貫之的中華文明,祖宗信仰是重要的內在精神動力,祖宗信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樹老根猶健,春回氣自雄,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清明節表達的民族信仰與民族精神,必將在新的時代裡大放異彩,並讓全人類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