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敬天、畏地、尊人;而无为之上!


《老子》敬天、畏地、尊人;而无为之上!


《老子》敬天、畏地、尊人;而无为之上!


“天、地、人”是人对世界最自然的区分,抬头可以看到天,低头可以看见地,看“天地”的是人。中国古代把“天、地、人”称为三才,其中人的道德最高贵。

《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道德经-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天地之性人为贵)”《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老子》敬天、畏地、尊人;而无为之上!


《道德经》其中根本就是尊天、敬地、厚人,以道法自然的方式给我们以警示和提醒,让我们要有敬畏和畏惧之心,来面对天道、地道、人道,从而让我们领悟到世间的真谛所在,那世间的真谛又是有那些能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觉悟到呢?

不妨可以从《道德经》的章节中细细的品鉴和回味,只要你心有所至的精深,那自然就会从中领悟和觉悟!

《老子》敬天、畏地、尊人;而无为之上!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地的无私载,地效法天的无私覆,天效法道的“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是完全出乎本性的自然。

道是宇宙生命的本源,“先天地生”,在天地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是“独立而不改”,是“周行而不殆”,道是独来独往,却无所不在,是广大无边而流行不止。

道,无人格、无意志,没有主观的企图,没有任何的偏好,大公无私,道所以能够衣养万物,为万物之主,完全是顺应自然,听任万物自化。

《老子》敬天、畏地、尊人;而无为之上!


“道法自然”,并不是在道之上别有一个叫做“自然”的东西,为“道”所遵从效法,“自然”是“道”的性质,所谓的“自然”指的是自然而然,听任自化的情形。

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中心,老子对道的阐释,是从自然天道出发,由天道而地道,由地道而人道。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以自然为师。老子的人生智慧,老子对生命理想的追求,也是来自他对天道、地道的作用,以“自然”为法则,“自然”是“道”的精神,“自然” 就是“道”,“自然”,并不是在“道”之上,另外存在的东西。

《老子》敬天、畏地、尊人;而无为之上!


《道德经》 第五十一“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的可尊,德的可贵,是因为它们创生万物的时候,无心无为,不加干涉,纯任自然,让天地万物随缘自化、自然生长。

“天”、“地”法“道”,就是法自然。飘风所以不终朝,骤雨所以不终日,是因为飘风、骤雨为天地的反常现象,不是自然现象,不是自然现象,自然不能长久。

《老子》敬天、畏地、尊人;而无为之上!

老子崇尚自然,老子所主张的道,就是自然之道。老子认为宇宙的运行,有一定的秩序,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人只要法天而行,过自然的生活,就是最真实的生活,也是最快乐的生活。

快乐只是一种心境,并不是要有很富裕的物质生活,很奢侈的现代化享受,人才能够得到幸福与快乐。如果一个人没有一颗安定的心,知止、知足,而沉迷在功名富贵的无止境的追求,不但不能摆脱痛苦,反而永远陷溺在烦恼痛苦的深渊。名利之心不绝,烦恼痛苦不断。因此, 老子的人生理想,是简单朴实、清静自然的生活。

老子经常提到无为的好处。

《老子》敬天、畏地、尊人;而无为之上!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木卜, 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体虚无,永远没有名称,永远质朴自然,它虽然十分隐微,可是天下却没有一个人能轻视它、指使它。侯王如果能够守住它,万物都将自动地来归顺。

《老子》敬天、畏地、尊人;而无为之上!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作用。大德的一切表现是随着道而转移的。第二十八章:“大制不割。”道是完全周密而不是支离破碎,完善的政治,也是顺着自然而行,无为而治,而不设施造作,支离破碎。

《老子》敬天、畏地、尊人;而无为之上!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德的人,一切依道而行,无心求德,反而有德;下德的人,有心求德,反而没有德。上德的人,依顺自然,无所作为,也无心作为;下德的人,虽然也能表现无为.却是有心的无为,不是无心的无为,不是真正的无为。

《老子》敬天、畏地、尊人;而无为之上!

老子的生命理想是要顺应自然,不要刻意作为;是要无心自化,无为而能无不为。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替往聖继绝学,以国学智慧,助众生福慧为之,为万世开太平······感恩感谢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