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鱼的记忆只有7秒?不,鱼类是跨越3亿年的高智商族群

它们成群游动,但要无声息,互不联系。

它们不说话,不敢收,甚至不与对方生气。

——D.H.劳伦斯的诗作《鱼》

我的父亲平生只有一个爱好,就是垂钓。

小时候,我常常跟着他到大大小小的池塘钓鱼。

说实话,每一次,我都是去的时候兴奋,到达之后沮丧,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所事事地在旷野里待上一天,真的是种煎熬。

我的父亲就不一样了,他真的可以坐在那里,岿然不动,双目紧紧地盯住鱼鳔。

每当鱼儿咬钩后,父亲就会兴奋地将它们提出水面,而我则在旁边欢呼雀跃地手舞足蹈。

有一次,父亲让我帮它把鱼钩从鱼嘴里摘掉。我紧紧抓住那条滑溜溜的鲤鱼,小心翼翼地拖拽鱼钩。

那一刻,我看到那条鲤鱼的眼睛充满了惊恐。于是,我摘下鱼钩,把它抱到岸边,放回了水里。

我对父亲说:“鱼太可怜了,我们别钓了。”

父亲没有责怪我,笑笑说:“它们不会疼,因为它们什么都不知道。”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鱼是种低级生物,它们目光呆滞,双目无神;它们默默无声,面无表情。它们好像也没有记忆,没有情感,更没有思维能力,只是在水中静默地活着而已。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地遇见《鱼什么都知道》这本书,我会一直带着这种对鱼类的刻板印象,直至生命的尽头。

《鱼什么都知道》一经上市,就被评为《自然》十佳科普读物和《福布斯》生物科学类十佳读物。这本书从鱼类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鱼在认知方面有着超越人类的能力,它们可以感受到疼痛和快乐,也有情绪和渴望。这本书耗时四年,颠覆了已有认知的鱼类科普,借助动物行为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水底深处的秘密。

辟谣:鱼的记忆只有7秒?不,鱼类是跨越3亿年的高智商族群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知名动物行为学家乔纳森·巴尔科姆,他是美国人道协会科学和政策研究所动物知觉负责人,曾担任BBC、国家地理频道和多部纪录片解说,并经常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发表评论。作者通过对鱼类多年的研究,用详尽的案例为我们揭示了鱼类不为人知的复杂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智慧和情感,带领我们开启了一场重新认识水下熟悉而神秘的高智商族群之旅。

鱼类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和人类一样,每一条鱼都是跨越3亿年的演化奇迹。

这世间所有的感同身受,都始于对感官世界的认知

可以说,在所有脊椎动物中,鱼类对我们来说是最陌生的。我们会觉得它冷血、原始、愚笨、迟钝。

但是,进化并不是向着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古老的生物并不意味着简单。就像尼尔·舒斌在《你体内的鱼》中所写:

“我们的祖先都是早期的鱼类,在我们的身体里,依旧留有这些共同的水生祖先痕迹。”

我曾经一直以为鱼类的视觉系统很差,因为每当我站到它们面前,或是趴在鱼缸上看它们的时候,它们对我没有一点反应。

想起我有次去海洋馆,看到一条大型鱼的眼睛在转来转去地查看周围的环境。当时觉得它很萌,现在才知道,虽然鱼类没有眼睑,但它们的视觉系统很发达,只是眼部活动很难被察觉到罢了。

2014年,科学家在3亿年前鲨鱼状的化石生物身上找到了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这说明鱼类的眼睛其实和人类的很像,鱼在水下看到的物体就和人类在空气中看到的物体一样清晰。

不仅如此,很多鱼的视觉能力其实远超于人类。比如佣鲽鱼不仅拥有超强的双眼视觉,双眼还可以从身体探出来,单独转动。这种体验是我们人类所没有的,比如,你可以一边追剧一边擦桌子,但你一定不能同一时刻,一只眼睛看手机,另一只眼睛盯着桌上的灰尘。

鱼类不仅仅是视神经发达,它们还有视觉意识。

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看到过一张让我咋舌的照片,照片中的比目鱼被放在水箱中的棋盘上,几分钟后,它的背部就会出现期盼的纹路,从远处看,根本分辨不出。

辟谣:鱼的记忆只有7秒?不,鱼类是跨越3亿年的高智商族群

凹吻鲆高超的伪装技巧

很多人猜想,比目鱼的这种通过改变皮肤色素分布模拟背景的能力是因为细胞机制。但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如果比目鱼的眼睛受伤或者蒙上了沙子,那么,它就很难将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匹配。

鱼类的视觉意识不仅体现在此,和人类一样,它们也有视错觉。科学家通过给鱼类展示艾宾浩斯错觉发现,和人类一样,鱼类也会选择看起来更大的圆盘来获得食物奖励,即便左右两个圆盘实际上是同等大小。

辟谣:鱼的记忆只有7秒?不,鱼类是跨越3亿年的高智商族群

艾宾浩斯错觉

鱼类不仅有让人惊叹的视觉,同样还拥有人类难以企及的嗅觉。

鱼类的鼻孔有几千根细小的纤毛,不断地将水吸进排除,上皮细胞发出的信号会传送到大脑前端的绣球。

比如,红大马哈鱼能在一亿分之一的密度里,感受到虾的存在。这相当于一个人在奥林匹克标准大小的泳池里,觉察到五茶匙的量。而鲑鱼能够感知到稀释到八百亿分之一浓度的海报的气味。这相当于奥林匹克泳池里2/3滴水的量。

嗅觉对于大部分鱼来说极其重要,其中最实用的技能就是在面临危险时,释放某种信息索引发同伴的社交回应。

鱼类的报警物质细胞存在于皮肤中,非常敏感。哪怕一条鱼的身上只有千分之一毫克的皮肤损伤,和他生活在14升水族箱里的其他鱼,也会出现惊吓反应。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将一个棉花糖切上两千万块,并将其中一块放进盛满水的水槽中,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棉花糖的甜味?

鱼类需要繁衍和四处游动,它们每天会在不同的时间去不同的地方。鱼类没有手机,不会下载各类导航APP,但是,无论是短程还是长途,它们总能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找到方向。

鲑鱼在广袤的大海里生活多年后,还能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产卵,一直是人类叹为观止的传说。在归去来的旅程中,鲑鱼就是凭借自身惊人的嗅觉,追踪着家乡水特有的气味特征。

辟谣:鱼的记忆只有7秒?不,鱼类是跨越3亿年的高智商族群

02 安静沉默,不见表情,但所有的苦痛哀乐晓畅于心

前几天,在给鱼缸换水的时候,我不小心没有端住。于是,整个鱼缸啪地碎在了地上。鱼缸里的三条小金鱼在地板上,跳跃着挣扎。

三岁的儿子看到,赶忙跑过来,然后用小手去抓小鱼。

我吓得赶紧制止他:“小心,妈妈来救它们,你扎到手怎么办?”

没想到,他马上回答说:“我会哭啊,可是它们受伤了都不会说话……”

是啊,鱼不会说话,没有表情,所以我们总是自然而然地忽略了它们的苦痛。

但是,我们却忘了,鱼也是脊椎动物,它们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哺乳动物一样,也有脊椎,感官和脑控制的外周神经。

研究人员曾对鳟鱼进行过研究,发现鳟鱼体内存在三叉神经,也就是脑神经中最粗大的神经。

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三叉神经,三叉神经中包含Aδ类神经纤维和C类神经纤维,这两种神经纤维与痛觉有关。

对此,科学家琳内·斯内豋指出:

“鳟鱼体内Aδ类神经纤维与哺乳动物体内C类神经纤维的作用是一样的,它们都会对多种多样的有害刺激做出反应。”

可是,这不能排除鱼类的神经元、神经节和大脑在面对伤害刺激时所做的反应,是因为真正感知到了疼痛,而不是出于条件反射。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点,研究员做了这样的实验:

将鳟鱼分为四组。在短暂的麻醉后:

在第一组鱼的嘴部注射蜂毒

第二组鱼注射食醋

第三组鱼注射中性生理盐水

第四组与不进行注射

之后,研究员将这些鳟鱼重新放回生活的水箱中,自己则躲在黑色链子后面悄悄观察。

结果,所有的鳟鱼都明显表现出了痛苦,但程度不同。注射蜂毒和食醋的鳟鱼的鳃动频率高达每分钟90次,并且直到三小时后才回复到正常水平。

美国兽医协会在《2013年动物安乐死指南》里提到:

有实验表明,鱼类受到伤害刺激时,前脑和中脑会产生明显的磁电活动,而且对不同伤害感受器的刺激所产生的脑电活动也不同,这一结果推翻了鱼类对疼痛刺激的反应仅仅是条件反射的观点。现有大量证据都表明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一样,会尽量避免受到疼痛的折磨。

有研究表明,鲤鱼在上钩一次后,要经过长达三年时间才会再次咬钩。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在钓鱼的时候发现,很多鱼会一次次回到垂钓者的手中呢?

因为它们很饿,需要进食。对于鱼类而言,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太大了,它们不能放过任何可以进食的机会。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正饿得前胸贴后背,这时有人往你的汉堡里塞鱼钩,你肯定会选择继续吃汉堡,因为不吃就会饿死。

弗拉基米尔·迪内兹曾经在《龙之歌》里写到:“每一种我们认为愚蠢无聊的动物,都有令人惊叹的秘密,只是没人发现罢了。”

确实如此,因为鱼不但会感觉到疼痛,也有着无法言说但切实存在的情感。

鱼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孤独,它们认识设变的每一条鱼,有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如果你有过养鱼的经验,就会发现,它们在开心的时候,会常常彼此触碰,有时候还会摩擦和轻咬。

就连鲨鱼这种危险鱼类,在被触碰后也有愉悦的反应。潜水员会轻抚那些信任自己的鲨鱼,让它们放松下来。如果发现它们的嘴里有鱼钩,就会帮它们取出来。当其他的鲨鱼看到伙伴有如此厚待的时候,也会纷纷游来,希望潜水员帮自己取出鱼钩。

辟谣:鱼的记忆只有7秒?不,鱼类是跨越3亿年的高智商族群

潜水员帮鲨鱼取出鱼钩

鱼类也会感到喜悦和快乐,它们也会“发明”一些自己喜欢的游戏。

2005年,布格哈特在《动物游戏起源》一书中,讲述了对灰体蓝首鱼的研究。三条灰体蓝首鱼会在浴缸中和温度计互动,而且每条鱼的反应都不一样。1号鱼会攻击温度计顶部,让温度计左右摇摆;2号鱼则是围着温度计转圈,不时地碰一下;3号鱼会随意顶撞温度计的任意位置,是温度计在鱼缸里上下跳动。

被称作“水中飞毯”的蝠鲼会经常集结成群,一起跃出水面,有时肚皮朝下落回水面,有时背部入睡。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不是因为它们捕食或缺氧,而是它们觉得这样很有趣。

辟谣:鱼的记忆只有7秒?不,鱼类是跨越3亿年的高智商族群

蝠鲼跃出水面

愉悦感能激发有益的行为,鱼儿懂得自得其乐,更懂得如何使自己乐在其中。

我们都知道,情绪的产生需要脑回路,这种古老的结构在演化过程中一直存在,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比如,我们人类大脑中的杏仁核,就负责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我们会在突发事件面前,做出逃跑或攻击的行为。

鱼类也是如此。鱼类大脑中内侧脑皮层的功能和杏仁核一样,当这一区域被切断神经连接丧失了功能或接受了电力刺激后,鱼类就会出现攻击或逃跑的行为。除了呼吸更加急促并释放警示信息外,它们还会表现出陆地生物感到恐惧时的典型行为。

在很多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蕴藏着的是我们不曾知道的奥秘。在很多习以为常的认知背后,潜伏着的是我们不曾想过要探究的真实。

辟谣:鱼的记忆只有7秒?不,鱼类是跨越3亿年的高智商族群

03 伴随理性的觉醒,重新审视那些无声生命的智慧

如果大自然设置了一个治理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会带来巨大优势,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生物就会获得认知能力。

可是,我们总因为鱼的体型小或者因为它们和人类疏远,就以为它们没有智慧。

就像徐志摩在《鱼》这首诗里所写:

传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

七秒后便不记得

过往物事了,

所以小小的鱼缸里

它也不觉得无聊,

因为7秒后

每一寸游过的地方

又变成了新天地...

诗歌纵然浪漫,但却不是事实。事实上,鱼的记忆水平远比我们以为的要强,鱼也远比我们以为的要聪明。

哥伦比亚大学的生物教授托尼·皮彻曾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做过这样一个关于金鱼的实验。托尼教授在鱼缸中为每条金鱼都放置了喂食管,每根喂食管的颜色只有细微的差别。于是,每条金鱼都选择了一条喂食管进食。

第二年,托尼教授将这些金鱼和其他没有参与过实验的金鱼放在一起,又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发现,参加过实验的金鱼很快就游到了自己之前用过的管子前。实验证明,虽然已经时隔一年,但是,金鱼仍然记得去年实验中自己管子的确切颜色,以及位置。

虾虎鱼的智力更是可见一斑。每当退潮时,虾虎鱼喜欢呆在靠近海岸的地方,躲在单独的温暖水洼里。为了躲避其他的捕食者,它们会频繁地跳到旁边的水洼里。

于是,很有人疑惑,跳到岩石上的虾虎鱼为什么没有暴晒而死。科学家通过研究证实,虾虎鱼的大脑出乎意料的发达,它们能趁满朝时一边游泳,一边记住潮间地势,并牢牢记住低洼地势的分布,而这些地方在退潮后就会形成水洼。

很多鱼类能做到的事,我们并不能做到。很多时候,当我们说到“智慧”的时候,不过是指“能像我一样思考”,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智慧观,而想要走出自我的牢笼,就需要对鱼类的思维能力重新认识。

2009年7月,生物化学教授贝尔纳地在潜水时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事。

他看到一条鞍斑猪齿鱼冲着一个埋在沙子里的蛤蜊吐水,把它挖出来,然后将它用嘴衔着带到30米之外的一块大岩石旁边。然后,这条鱼迅速甩头并选准时机及时松口,反复几次之后,蛤蜊终于在岩石上摔开了。在20分钟的时间里,这条鱼用同样的方法,吃掉了3个蛤蜊。

辟谣:鱼的记忆只有7秒?不,鱼类是跨越3亿年的高智商族群

鞍斑猪齿鱼鱼正在摔碎蛤蜊

可见,鱼类没有四肢,但是这并不阻碍它们使用工具。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纪录片,生活在热带水域的射水鱼会借助水来觅食。它们会用舌头抵住上颌凹槽后,突然收缩喉部和口部,快速喷射出高达3米的水柱。

水柱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用来捕食。射水鱼潜伏在甲虫或蚂蚱栖息的叶片下面,喷射昆虫、蜘蛛、小蜥蜴,几乎百发百中,屡试不爽。

辟谣:鱼的记忆只有7秒?不,鱼类是跨越3亿年的高智商族群

射水鱼正在喷射“炮弹”

在想,鱼类的喷射水流历史是不是和我们的祖先投掷石头的历史一样久远。又或许当我们的祖先开始在铁毡上敲打热金属之前,鞍斑猪齿鱼就已经在用石头砸蛤蜊了。

鱼类拥有创新能力,可以学会费力且精巧的捕食方法,甚至比灵长类动物还要聪明。

科学家曾邀请鱼类和灵长类动物一起参加了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准备了两盘一样的食物,不同的是一个盘子是红色,一个盘子是蓝色。规则是如果先吃蓝盘子里的事物,那么红色盘子就会被拿走;如果先吃红色盘子里的,蓝色盘子还会留在原地,也就是说可以吃到两盘。

当然,所有参加实验的动物不能像我们一样有语言的沟通,所以它们只能凭经验获取这一规则和信息。

结果证明,平均只需要45次实验,参加实验的6条裂唇鱼都学会了先吃红色盘子里的食物。相比之下,2只黑猩猩是在100次实验内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剩下的2只黑猩猩和红猩猩、卷尾猴,知道最后都没能学会先吃红色盘子里的事物。

很多事实提醒我们,脑容量、体型大小、长着皮毛还是鳞片等因素,都不是评判智力的硬性标准。智慧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智慧都与生存环境紧密相关。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造物主,平等地对待每一种生物,从不厚此薄彼,而每一种生物也都是这世上独特且完美的存在。

结语

每条鱼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它们不仅拥有生物属性,更有自己的生平传记。

每一种生物值得尊重,这不是因为它们哪些地方和人类一样,而恰恰是因为它们很多地方和人类不一样。

能够重新审视这些奇妙的生命,是一种幸运。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我的态度变了,于是一切都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