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縣:扶貧車間添底氣 群眾脫貧有志氣

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陳詩宗 陳江南 魏容

春日暖陽,三月芳華。走進水城縣營盤蛋雞場的裝蛋車間,5名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挑揀、碼盤、裝箱……一氣呵成。

“按照計件的方式,一天能拿80到100元不等的收入。”46歲的工人陳玉先笑容滿面地說,“就在家門口打工,蛋雞場還提供了一日三餐和免費的員工宿舍,一年下來還有2萬多元的存款,我心裡非常滿意。”

“建設這個扶貧車間項目,核心目的就是要帶動更多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脫貧致富。”站在蛋雞場物聯網系統大屏幕前,水城縣農林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副總姜瑞勝告訴記者。

如今,在蛋雞場內像陳玉先這樣的工人有48名,人均每月工資2500元,此番變化對以往習慣附著於土地生存的營盤人而言,翻天覆地。

作為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營盤鄉曾因地理環境和交通閉塞,經濟發展滯後,群眾思想觀念也故步自封。針對這一脫貧“頑疾”,水城縣瞄準貧困“靶心”精準施策。

先“舍”後“得”——

舍土地,拿出全鄉最平的“寶地”,由縣平臺公司和外來客商合資建設日產蛋約15萬枚的全自動化蛋雞場。舍收益,縣平臺公司每年按112萬元的標準向營盤鄉雞戲坪村合作社支付貧困戶固定分紅,聯結貧困戶。

有“舍”才有“得”——

得實惠,目前蛋雞場實現產值1419.73萬元,覆蓋農戶2567戶、利益聯結貧困人口2351戶,已解決116人就業。得轉變,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既避免了“養懶漢”,又通過崗位聯結,實現了企業有利、百姓雙益的共贏局面。

有舍方有得,願舍才易得。在這場脫貧攻堅的大考中,水城縣堅決落實掛牌督戰要求,精準發力,通過創建扶貧車間,打通脫貧摘帽“最後一公里”,有效促進貧困群眾就業增收。

“我們以前都是在沿海一帶城市的服裝廠工作,一年很少回家。”作為家裡的“頂樑柱”,彭昭一直很糾結,“出去打工要掙錢養家,可是去年家裡有點事,孩子也要上小學了,母親身體不好,我們決定回來。”

今年2月底,受疫情影響,彭昭在妻子錢文秀上班的製衣廠裡找到工作,每月能拿到3500元左右的工資,離家又近,讓他更堅定了回鄉發展的信心。

家鄉的產業發展興旺,家門口就業才有保障。疫情之下,在水城像彭昭這樣選擇在家門口擇業的人越來越多,“飯碗”端穩了,日子才有奔頭。

每天清晨,家住水城縣南部園區的李禹珍和黃筆勝夫妻倆都會準時出門,花十分鐘時間步行到家附近的龍場鄉茶葉加工廠,開始一天的忙碌。

龍場鄉茶葉加工廠是水城縣3家茶葉扶貧車間項目之一,已經開業半年多。截至3月,加工廠茶園基地涉及採茶、賣茶的農戶共計1.3萬人,其中貧困戶532人,基地安置就業人員62人,帶動貧困人員就業33人。

為提高採茶效率,提高採茶農戶收入。縣裡的茶葉公司還專門開展了採茶培訓,吸納周邊安置農戶216人接受培訓,而今年45歲的李禹珍就是當中的一份子。3月3日,她從茶園進入到製茶廠開始學習炒茶工藝,成為一名正式學徒。

“搬到這邊來,沒有了土地,但是好政策讓我們得到了很多幫助。”勤勞的李禹珍坦言,雖然離開故土,無田無地,但是家門口的茶產業卻給一家人提供了安穩的就業機會。

現在,一家四口,老人安居在家,14歲的孩子在園區中學讀書,從明亮的新居到寬廣的學習天地,李禹珍更加篤定,“農村人只要勤快,就一定不會餓肚子。”

扶志以自強,扶智以自立。一份工作和收入,是水城扶貧不扶懶的生動實踐,也是貧困戶自力更生的物質基礎。

截至目前,水城縣共創辦扶貧工廠(車間)12個,有效帶動本地勞動力2152人就近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392人。通過扶貧工廠和車間帶動群眾就業,提升農戶職業技能,使得水城越來越多的李禹珍們不斷被激發內生動力,將水城的脫貧根基越夯越實,“最後一公里”越走越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