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辛酸,男孩收拾“全部家当”想和父母走,却发现已被“抛弃”

随着大都市建设脚步加快,都市就业机会更多,大批大批年轻人奔赴大城市打工,于是

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父母一年回不了几次家,每次回来都是大袋小袋地提礼物回来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这个时候,就是孩最幸福的时刻。

分别辛酸,男孩收拾“全部家当”想和父母走,却发现已被“抛弃”

小健是山村里的孩童,今年三岁多了。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回来了,带了好多玩具和新衣服给他,他高兴坏了,整天跟在爸爸妈妈身边。

分别辛酸,男孩收拾“全部家当”想和父母走,却发现已被“抛弃”

之前还没到过年的时间,爸爸妈妈回来的时间都很短,小健才刚熟悉他们的样子,他们就离开了,这次过年,爸爸妈妈在家里住了很长时间,对他也非常好,经常带他出去玩,他骄傲地和别的小朋友说这是自己的爸爸妈妈。

小健满以为爸爸妈妈这次不走了,会在家里陪着自己,可没想到,今天中午刚吃完饭,爸爸妈妈又要离开了,小健不肯,说要一起走,妈妈不忍心,就骗他说,那小健去收拾你的行李,打包好,妈妈等你一起去搭车。

兴奋的小健马上拿着两个大袋子,去装自己的衣服,还有这次爸妈带回来送他的新鞋子,他都装进去要一起带走。可是,等他提着两个大袋子到了门口,却发觉爸妈已经不在了,他慌了哭着追到小路边,问邻居叔叔阿姨,他的爸妈去哪里搭车了。

爷爷奶奶和邻居看到大哭的小健,都心酸得不得了。

很多网友看到了小健拖着两个袋子出门伤心大哭的照片,顿时心中落泪:

“好难受,这孩子哭得真是伤心,像是父母把他抛弃了一样!”

“这孩子在哪里,我想给他寄点东西……”

“分别时能不能好好说话?爸妈不能这样骗人啊,孩子心里会有阴影的。”

分别辛酸,男孩收拾“全部家当”想和父母走,却发现已被“抛弃”

中国有很多像小健这样的孩子,父母出外打工,赚钱养家,一年到头回家不过几次,每一次回来住不到几天,孩子刚有那么一点依赖感,就要被迫分离。

父母没打“预防针”的离开,会对孩子造成哪些伤害?

1:孩子伤心难过,伤害亲子关系

外出打工的父母,一年到头孩子就见不着几次,亲子感情线本就岌岌可危。如果父母离开时孩子没有任何关注,说明感情一点都不深厚;但如果父母离开时孩子哭得很伤心,说明孩子对父母是有感情的,这时候父母如果说离开就离开,孩子会感觉自己被抛弃了,亲子感情就会越变越淡,甚至最后变成怨怼。

2:孩子心思会变得敏感,不愿相信人

孩子发现父母没有和自己打招呼就离家,除了嚎啕大哭,心理活动也会渐渐发生变化,无论是父母抛弃他也好,还是哄骗他也好,

他都觉得周围的人不可信。

如果孩子本身性格外向开朗,被父母“抛弃”多了,他的性格可能就会变得内向不爱说话,加上周围孩子亲友的言语刺激, 孩子可能会养成阴暗或脆弱敏感的内心,当长大后,叛逆期来临时,隐藏的敏感心理就会爆发。

分别辛酸,男孩收拾“全部家当”想和父母走,却发现已被“抛弃”

分别时,怎么做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1:提前给孩子多打几次“预防针”

父母分别的前几天,可以多和孩子提及后面要走时候的场景,也可以和孩子模拟分别游戏,让游戏为分别添加一些快乐。距离分别的时间越近,父母提及离开的时间就越要频繁,让孩子时刻记着,明天,爸爸妈妈就要去上班了。

当分别的时刻到来,即便孩子依旧不愿意爸妈离开,他就不会有被“抛弃”的感觉,虽有不甘,但他明白爸妈始终是要离开的。

2:和孩子做一个告别仪式

比如,让孩子撑着扫帚或飞机,飞去爸爸妈妈所在的城市:由于现在孩子还太小(用尺子给孩子量身高,身高不足),没有足够的魔法,飞机就飞不动,爸爸妈妈只好先去大城市了,等宝宝足够大了,就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大城市了。

3:和孩子做个再见的约定

多次和孩子做约定,明确告诉他,下次爸妈回来的时间是暑假或者国庆节,让孩子在家里听爷爷奶奶的话,等爸妈下次回来,孩子要做到什么,爸妈也会承诺孩子一件事,让孩子在期待中成长。

分别辛酸,男孩收拾“全部家当”想和父母走,却发现已被“抛弃”

据目前数据统计,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每年都在上升,孩子的童年时光几乎在老家度过。而读小学初中后,部分爸妈回老家,但孩子已经和他们不亲;部分爸妈接孩子去大城市读书,孩子学习压力大,亲子关系仍得不到缓解,这就形成了“留守儿童”型叛逆。

今日话题:“您家孩子是否有被留在老家的时光呢?”欢迎留言分享。愿所有孩子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快乐幸福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