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恒大集团的三个"响指"

每年3月都是中国地产公布"成绩"的时候。

今年的"成绩月"比较特殊,各行各业刚遭遇了一次历史性的"大考"。谁也不能否认,此刻周遭的环境正是观察和检验一家公司真实竞争力的黄金时期。

在这次"大考"后,提交成绩单的同时,对于未来,每个人都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3月31日,中国恒大(HK.3333)发布2019年度业绩:销售额6011亿元,核心利润408.2亿元;资产负债率77.9%;净负债率159.3%;现金余额2287.7亿元。在发布会上,许家印宣布恒大从2020年开始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实施"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发展战略,要用最大的决心、最大的力度,把负债降下来。

恒大一季度销售及回款对照图

1996年成立的恒大,已经历了20多年的风雨。从广州的一家名不经传的小公司到如今世界500强房企,这家不断刷新中国地产新记录的企业,一路加速狂奔,成为了中国地产界的"优等生",即便是在"黑天鹅"时期仍稳坐2020年第一季度销售TOP1。

数据来源:CRIC研究中心公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销售榜TOP200

但负债偏高的"短板",也促使了恒大在稳坐TOP1之时做出未雨绸缪的决定,与老大哥万科"当好农民种好地"不同,恒大打出了"增、控、降"三个响指。

壹|硬核"增长"

只有销售高增长,才能增加有效回款,充裕的资金流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恒大第一季度业绩简报中显示,截至3月底,公司实现销售额1465亿大增23%,销售回款1133亿大增55%,行业排名第一。刷新公司一季度销售及回款最高历史纪录。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恒大"网上销售"的颠覆性营销革命带来的效应。

企业销售永远是摆在第一位,这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过去23年,恒大年销售额从零起步,激增至逾6000亿,据悉,其今年内部销售目标为8000亿,2020年为1万亿。

贰 | 强势"控规模"

恒大高增长背后的底气,是庞大优质的土储和创新的销售模式。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恒大土储规模达2.93亿平方米,为其销售规模扩大提供源源不断的货量。

但另一方面,土储决定未来的营收,同时也决定了负债。开发商用资金购买土地,流动的资金就变成了静止不动的土地,当开发速度跟不上资金"流动"速度的时候,这笔土地款就变成了"死水",犹如"负债"。要解决这笔"负债",就需要开发商投入更多的流动资金盘活土地。当开发商流动资金盘不过土地时,过多的土储往往会成为开发商的"负担"。

所以,恒大"控规模"实际就是在控制土地规模。当土储规模、土地开发、销售增长及回款在一个天平上的时候,才能形成开发商的良性循环,才能生出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所以,恒大表示,未来三年每年要降低3000万平方米左右,到2022年降低到2亿平方米左右。许家印在会上还算了一笔账 "假设今年销售8000亿,回款按7000亿计算,年销售回款将增加2500亿。"

简而言之,要实现降本增效不仅在"高收入"上硬核,在土地管控上也要"强势"。

许家印宣布恒大全面实施新战略

叁 | 铁腕"降负"

如果说土储、销售、回款在天平的一端,那天平的另一端就是"负债"。负债是企业无法避免的一个词,因为没有"负债"的企业无法快速扩张,但过度的"负债"也会成为企业发展的负担。

恒大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恒大资产负债率77.9%,同比增加4.2个百分点;净负债率159.3%,同比增加7.4个百分点。按照恒大规划,未来三年将实现负债大幅降低,有息负债每年平均下降1500亿,到2022年要把总负债降到4000亿以下。

在我们看似困难的目标在许家印的"算盘"中,显得十分轻松:"增加2500亿的销售回款的同时,恒大今年减少土地储备3000万平方米,就等于减少600亿的支出。这样一增一减,就一定能实现今年有息负债下降1500亿的目标。"

许家印宣布恒大全面实施新战略

目前市场正逐步回复正轨,中国房地产市场正慢慢回暖,但在"黑天鹅"蝴蝶效应以及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2020年仍然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恒大一增一减,正是对时代趋势的把握。

恒大的三个"响指"又一次对行业率先发出信号:未雨绸缪,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