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云”扫墓,难道也可以接受?

二十四节气的轮转,就如同每十多天更新的一张海报,写一句文案一样,不痛不痒,如此便是生活。今年的“寒假”似乎很长,长到都忘记自己以及不再是孩童,散漫、无欲无求般。二月二,我还在悠闲中,偶尔发现春色朦胧,仿佛向往美好的那扇窗才开启,然后贪婪的观望大自然的一切。

清明。就如同清新明媚般。奔跑在熟悉的田间小道,穿过那废弃的村庄,走过失修的旧桥,在白色的坟地里跑到尽头,那边便是海。步步紧靠,就可以听到风声的加剧呼吸,那声音奇妙而亲切,和海螺里面的“嗡嗡”声相似,大概他们都源于同一片海洋。

清明“云”扫墓,难道也可以接受?

以前尝试的写过一篇关于海的短篇小说,现在还觉得特别的难为情。文章和小说自然没多大天赋,但却迷迷茫茫的走上写文章的道路。每次写作,总会觉得费劲,脑力劳动,有时很累,但是保持大脑的灵活性,让自己可以动用更多的素材,相必这是重要的环节。

想象的注入,大概都是来源儿时的记忆,充满童趣的蓝天之下,属于那个时代的我们共同记忆。那时的朗朗读书声,如此的清脆。坐在滑滑梯的上边,总能看到日落,看到远处山坡的绿色,还有吃草的黄牛。“牧童遥指杏花村”,可能清明时节有时也不下雨,或者牧童也不再有。

不知多少年没有在清明的时候回家了,大概五年,或许更多。鞭炮的味道格外的熟悉,节日庆祝或者拜祭所需,硫磺的硝烟,诸如细小之物也可以勾起内心的乡愁。世上有很多东西无法解释清楚,情感便是其中一类。生者在每天为着琐事发愁,逝者已归尘土,时有人记起,或者连怀念也停止。年少的人,大概总会滋生众多情绪,杂乱纠缠,没有学会理清楚,所以容易烦躁,久经世事以后,便学会欺骗自我,因而理直气壮。

清明“云”扫墓,难道也可以接受?

各地出台清明“云”扫墓等倡议措施,始终难以接受网络虚拟替代传统习俗的现实。或者提倡今年推迟,或者明年在继续,但透过屏幕看去缅怀先人,自然不够庄重肃穆,内心是抗拒的。网络时代的带来,人们的生活习惯注定有诸多变化,或者电子书可以替代纸质书,或者视频通话替代见面交流,但也绝不能记忆代替从前。

细雨朦胧的清明,又一次的走入那篇海边的丛林,分不清是雨雾还是烟气,一路的走着,回到从前,回到心灵深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