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戰役為什麼打的戰戰兢兢?根本原因也許就在“不敢打”三字!

遼瀋戰役為什麼打的戰戰兢兢?

我看過這個問題的太多回答,甚至於可以說,在我曾經十多年混跡軍事論壇的過程中,這個問題都始終是一個爭議不休的熱點話題。

但究其根本,也許所有的爭議,都只是歷史定論過程的必然插曲,只可惜,這些插曲,各自立場也好、個人喜好也罷,都註定是過眼雲煙。歷史定論或者說真相,始終要到歷史本身去尋找,而慶幸的是,關於遼瀋戰役的爭議,遠沒有“中野躍進”、“華野分兵”及“華野渡江”等國共軍史研究中的難題更值得探討,更不要說同中國軍事史上類似“子午谷奇謀”之類的千古難題相比了。

遼瀋戰役為什麼打的戰戰兢兢?根本原因也許就在“不敢打”三字!

原因很簡單,真實的歷史早已給出了答案。

遼瀋戰役為什麼打的戰戰兢兢?這個問題具體化就是,為什麼在遼瀋戰役的前夜,林彪會猶豫?而猶豫的表現,俗話說是“準備了一桌菜卻來了兩桌客”,而猶豫導致的結果是:林彪於1948年10月2日夜22點電報軍委,建議放棄錦州,全軍回師攻打長春!

換言之,遼瀋戰役的戰戰兢兢,具體就表現在林彪在戰前的猶豫上。

《大決戰》電影第一部對此有極為生動的展示,接到林彪電報的周第一時間反應:“簡直是胡鬧!”其後不顧毛已然吃了安眠藥的情況,堅持叫醒毛並立刻彙報,而毛的第一反應就是:“簡直是兒戲!”

電影當然有其藝術化的地方,然而電影中的眾多臺詞卻是來自於真實歷史,而最能逼近真實歷史的,正是戰爭過程中的電報。

毛對此光火的表現在10月3日17點的回電,其中情緒化的體現有:“在五個月前(即四、五月間),長春之敵本來好打,你們不敢打,在兩個月前(即七月間),長春之敵同樣好打,你們又不敢打。現在攻錦部署業已完畢,錦西、灤縣線之第八第九兩軍亦已調走,你們卻又因新五軍從山海關、九十五師從天津調至葫蘆島一項並不很大的敵情變化,又不敢打錦州,又想回去打長春,我們認為這是很不妥當的。”

其中出現了三個“不敢打”。其中前兩次不敢打指打長春,後一次正是指當前的不敢打錦州。而這類措辭,縱觀解放戰爭史毛給各野戰軍前線指揮員中的電報中,可說是前所未有的嚴厲和蔑視。因為毛一直相對比較尊重前線指揮員的自主決斷,極少為具體戰役方針如此大動肝火。

同日19時的電報(僅隔兩個小時,充分說明毛的心急),毛又明確表示:“只要打下錦州,你們就有了戰役上的主動權,而打下長春,並不能幫助你們取得主動,反而將增加你們下一步的困難。望你們深刻計算到這一點,並望見覆。”殷切之情溢於言表。

遼瀋戰役為什麼打的戰戰兢兢?根本原因也許就在“不敢打”三字!

其實,此時林彪早已經從猶豫中擺脫出來,並於3日上午9點致電軍、委,仍決定繼續攻打錦州,然而這封代表著東野前委最終決心的電報,不知道什麼原因,軍、委居然遲遲沒有收到,這才有了3日下午17時、19時毛火冒三丈的回電。

而在4日早上6時,接報後的毛回電:“三日九時電悉。你們決心攻錦州,甚好甚慰。”其中同樣有情緒化的強調:“回頭打長春那更是絕大的錯誤想法,因為你們很快就放棄了此項想法,故在事實上未生影響”。也就是說,林的猶豫和建議,在毛那裡肯定是通不過的。

也就是在該電報中,毛提到:“在此以前我們和你們之間的一切不同意見,現在都沒有了。”

這句話看起來很欣慰也很輕鬆,然而熟悉解放戰爭史的人都知道,這句話實際上承載著毛林之間長達八個月的電報戰,而主要內容就是圍繞著所謂“遼瀋戰役”具體要怎麼打。

簡而言之,毛要關門打狗,首先拿下錦州,一舉封鎖東北大門;而林要從北向南,逐步平推。

從戰爭風險來說,當然是毛的更為冒險,所以毛對林一再容忍,然而林的所謂平推,卻以攻打長春淺嘗輒止而告終,最終呈現出包圍長春,吸引瀋陽和錦州國軍“圍點打援”的態勢。

然而國軍也不是傻子,怎麼可能會中計於這種解放軍最擅長的打法?於是東北戰場長時間陷入毫無動靜的膠著。

(至於有人將長春解放讚譽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對此可說不是蠢便是壞,想想長春圍城戰中被餓死的十餘萬百姓吧。這是國軍和東野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共同恥辱。)

對此,解放軍其他戰區不是沒有意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陳賡吐槽東北少打了一仗,大概也就是因為陳賡將軍性情爽直且一向不屌林彪吧。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鑑於東北戰區東北解放軍毫無疑問的巨大優勢,瀋陽和錦州的國軍不是沒有全線撤退的可能性,而只要東北大門沒被徹底關閉,這種可能性就始終存在,不能因為實際歷史上國軍高層沒有做出相應決斷,就否定這種可能性。(實際上蔣的確有此想法,只是限於國際觀瞻和內部扯皮而未及時實施。)

而這一舉措,才是對中、共方面最大的損失。首先,相比長春10萬餘人的兵力,瀋陽和錦州40萬餘人才是更大的有生力量,放跑無疑失策;其次,這股力量投入到其它任何一個戰區,都註定是壓倒性的力量,必定是其它戰區解放軍的滅頂之災。

因此我們不能不得出一個結論,林在戰略大局觀方面存在嚴重不足,一方面他是看似顧全“大局”,穩紮穩打,保留中、共方面最根本的實力,然而另一方面,他也是以其它中、共部隊的犧牲和付出作為前提的,而根本的問題在於,東北野戰軍並沒有在相應的寶貴時間段內發揮出真正的價值,是對整個解放戰爭進程的實際延緩。俗話說“一將無能,累死三軍”,而在東北,這一時間段的表現則是“一將猶豫,三軍閒置!”

遼瀋戰役為什麼打的戰戰兢兢?根本原因也許就在“不敢打”三字!

其實林彪不是認識不到這種淺顯的大戰略問題,然而一旦涉及到本位主義,他就必然首先選擇更有利於東野的抉擇,再加上他個人的風格原就保守謹慎,這一點,即使是毛朱等人,也顯然沒有辦法,除非強制。

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一直沒有能動表現的林彪自然也坐不住了,既然東野前委的打法無法實施了,那自然只能按照軍、委的打法進行了。

從這一點來說,東野包括林彪,其實是被軍、委“趕鴨子上架的”,而恰恰因為此,林彪在戰前的再次猶豫,才會讓軍、委更加憤怒。因為打長春原本是東野提出的,自己沒打下就算了,現在居然又提出再打,等於是自己否定自己,這當然是兒戲或者說胡鬧了。

至於為什麼“不敢打”?原因也很簡單,擔心失敗唄。為什麼會失敗?前車可鑑啊。三戰四平,林彪以東野絕對優勢兵力,居然讓陳明仁上演了“撒豆成兵”的戰爭奇蹟,這是公認的林總的心魔。既然四平拿不下,長春拿不下,哪來的自信拿下錦州?

即使在此之前,臨汾戰役尤其是濟南戰役已經完成,然而人數、裝備、實力最為強大的東北野戰軍,居然就是不敢下定攻堅大城市的決心。

從這一點來說,你不得不奇怪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林總最引以為傲的優點便是精通軍事戰術,然而就是這麼一個戰術天才,居然並不能完全清楚,他麾下東野的實際戰力究竟已經有多麼的強大。

要是真知道31小時或者哪怕八天就能拿下錦州,誰還會猶豫著不敢打呢?

也許到這裡,就能真正明白毛的那句“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究竟是何意思了,若非羅帥的力挽狂瀾,“遼瀋戰役”真不知道伊于胡底。


請關注公眾號【微存在】,獲取更多文章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