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境界:苦而不言,笑而不語,迷而不失,驚而不亂

人生四境界:苦而不言,笑而不語,迷而不失,驚而不亂

人生,要懂得放下繁華,放棄無意義的忙碌,靜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人生四境界: 苦而不言,笑而不語,迷而不失,驚而不亂。

人生,都要經歷從稚嫩到成熟,從青澀到老練,從張揚到內斂,從濃烈到淡雅的過程。

紅塵的歷練,也在不斷豐富和提升著人生的境界。

周國平說:

“人生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照看好,把靈魂安頓好。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人生的境界,就可以用四個詞來概括:苦而不言,笑而不語,迷而不失,驚而不亂。

苦而不言,是一種修行

網絡上有一句話很火的話,“不要向任何人訴苦,因為80%的人不關心,剩下20%聽了很高興。”

這話說得雖然很絕對,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傾訴是有底線的,同情是有時效性的。

很少有人真的想要了解你的苦難,苦而不言才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一個人的心要足夠深,才能裝得下一些事。

心若淺得像一個碟子,什麼都裝不下,稍微有一點苦悶,都會流淌出來。

孔子在論語中這樣評價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智慧的人不輕言悲苦,而會去牢牢抓住那一二分的如意,愚蠢的人卻會執迷於自己的不幸。

凡塵即是苦,吃苦,化苦,不言苦。其中,不言苦,最是修行。

不言苦並非是自我壓抑,而是看透了人生,是一種不徒勞掙扎的智慧,是一種與苦難廝殺的勇敢。

苦而不言不是要“打斷牙和血吞”,什麼虧都吃下去,而是少抱怨,學會吃一點無傷大雅的虧。

總有一天,我們會感激始終堅韌的自己,沒有被苦難打倒的自己,淡然面對苦難的自己。

苦而不言,是讓我們靜靜地蛻變,待到時運際遇,一鳴而天下驚。

笑而不語,是一種豁達

笑而不語是不炫耀。花宜半開,酒宜微醉,做人最宜低調收斂,韜光養晦。

張愛玲曾有一個好友炎櫻,本來二人感情要好,但後來張愛玲受不了炎櫻的無心炫耀,以至於絕交。

張愛玲去美國後,經濟困難,炎櫻卻時常誇耀自己如何賺錢;

張愛玲孀居多年,炎櫻卻大談自己與丈夫的甜蜜恩愛。

張愛玲受不了,為此絕交,斷絕來往。

笑而不語,不是說高興不能分享,而是不能為了自己高興,而讓別人不痛快。

《菜根譚》中說:

“淡泊之士,多為濃妝者所疑;檢飭之人,多為放肆者所忌。君子處此,固不可少變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鋒芒。”

笑而不語,說的更是一種灑脫和豁達。

相比起睚眥必報、針鋒相對的人,笑而不語的人能按捺住內心浮躁,不輕易出口傷人。

不管是面對惡意中傷還是流言蜚語,總能圓融地把握住分寸,相逢一笑泯恩仇,多了一番容人之量。

生活從來都是智慧的較量,傷痛和誤會都會隨時光流逝,唯有盈盈的微笑會雕鏤在歲月的年輪上。

迷而不失,是一種智慧

《錢塘湖春行》中白居易“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雖然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但繁多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

這世間的事情大抵如此,我們常常因為走得太快、太遠,漸漸迷失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裡,而忘記自己當初從何出發、為何出發。

莊子說:“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空的房間才顯得敞亮,如果房間堆滿了東西,有光亮也透不出來。

人心如果清除了雜物和垃圾,把矇蔽心靈的塵埃掃空,那麼心中就會充滿陽光,結果當然也是一派清淨安詳。

虛寂生智慧,空曠生明朗,這就是“虛室生白”。不迷失,需要的是向內心尋求自我。

人生,要懂得放下繁華,放棄無意義的忙碌,靜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有限的生命裡,不能只是被名利填滿,而忽視了健康、快樂、家庭等等,不管如何匆忙,還是要找空隙放慢匆匆的腳步,給心靈留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

疲憊的心靈需要一段留白,以保持一份清淨和淡定,才能不迷失自己,才能遊刃有餘、退去浮躁。

驚而不亂,是一種強大

“臨大事而不亂,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是一種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的心態。

越是有突發的緊急狀況,越不能驚慌失措,要鎮定沉著;越是在面臨利害衝突的緊要關頭,越不能患得患失,要保持平常心。

唐代憲宗時期,裴度任中書令的職位。

一次,他因公務在中書衙門裡大宴賓客,熱鬧之時,一名屬下徑直來到裴度身邊,低聲向他稟報說,他們發現存放大印的盒子還在,可大印卻不翼而飛了。

做官的人都知道,官員丟失自己的印信可是大罪。

可裴度聽了以後,沒有顯露出一絲緊張的樣子,手裡端著酒杯,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酒宴也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結果不久,手下又報告說,大印在原來的地方找到了,裴度似未聽見,閉口不應,一副早已知悉的樣子。

屬下很疑惑,裴度解釋說,“印信不僅不能買賣,而且一旦被官府查到還是個大罪。這一定是衙門裡的人私下裡書寫契券,然後偷偷蓋上大印。如果急於追查,此人為證清白必然把印信毀掉,只要不動聲色,則必然把印又放回原處。”

大家這才恍然大悟,不禁佩服裴度的見識和膽量。

馮夢龍在評價這件事時,由衷地讚歎說:

“不是矯情鎮物,真是透頂光明。”

驚而不亂,需要的是強大的內心和定力。

曾國藩說:“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

遇事就緊張,臨事就大驚失色,失了方寸的人,難成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