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美术界何家英现象和冷军现象的?

A力2


何家英和冷军都是中国当代知名度较高的画家,都是以创作女性人物画而出名的画家。不同的是,何家英擅长于中国工笔画,冷军擅长于超写实油画,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类型。

第一次看到何家英的女性人物画,禁不住眼前一亮,有一种春风扑面莺声悦耳的感觉。画中女子的那种清新,那种清纯,那种亮丽,那种悠然,那种明快,那种超俗,那种轻盈,那种韵致,那种飘逸,那种洒脱,淋漓尽致活脱脱的体现出东方女性的美!对于我这个比较偏好于写实油画的绘画爱好者来说,真想不到,我们中国的工笔画原来也可以把人物表现的这么的好!从此也便喜欢上了何家英的画,记住了何家英先生的名字。

何家英的工笔画,融西方油画的一些技法于国画中,却又分明是中国工笔画兼写意为主的绘画,其造型精致而又不同于写实油画的具象逼真,其线条简约而又不同于写实油画的条块组合,其色彩轻柔而又不同于写实油画的浓墨重彩,其画面清丽超脱而又不同于写实油画的凝重静穆,其人物鲜活呼之欲出而又不同于写实油画的赤裸直观,但画中人物却是一样的气质优雅韵味十足气韵流畅,这是一种掩饰不住的美,一种清新质朴的美,一种东方女性独有的美,这种美让人看上一眼就可以记住。

冷军与何家英不只是画风不同了,画种都不同。冷军以超写实油画《小罗》、《小姜》等扬名海内外,被誉为当代中国超写实油画的领军人物。近年来,在绘画艺术品拍卖市场,冷军的油画作品屡创新高,也使他名声大噪,成为当今画坛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

冷军超写实油画的最大特点就是极端写实,将油画中的写实推向极致。在冷军的油画中,人物形象清晰到头发丝头发梢甚至毛衣线孔下的皮肤都看的清清楚楚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把画画到这种连高清照片都有所不及的逼真清晰精致细腻,既是冷军油画的最大亮点,也是冷军油画颇有争议的地方。但不管怎么说,冷军作为中国当代画家,追求完美,用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创作一幅超写实油画,把写实油画画到如此极致,展示了手工绘画在写实上的新高度,这是难能可贵的。





灯影书画


经过比较,感觉何家英的美女画千娇百媚,看冷军的则如看蚂蚁上树。在一段时间里,画家冷军先生的超写实美女人像油画很受追捧,他的一些超写实美女油画作品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价值也高得出奇,动不动就百万、千万,甚至也有价值过亿的人像作品出现。或许是被冷军油画的“价格”给震撼住了,所以笔者就在价格的迷茫中,失去了对绘画作品“价值”的深究,认为只要绘画作品有价格,必然就会有价值。这是因为笔者总是简单地认为,那些掏银子高价拍下油画的有钱人,总归不会是钱多心弱的人物吧,从他们所取得的财富成就来说,人家可是精英呀,精英认为超写实油画价值千万,想必艺术的价值就是千万的足配。所以,站在崇敬价格的角度,笔者也曾盲目追仰过超写实油画,认为冷军的油画人像作品价值不俗,比如认为《小罗》等等是艺术的精品。

艺术品的观赏,与逛菜市场有着近似的道理。进了菜市场,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大白菜,看到白莹莹,翠绿绿的大白菜,还认为这是天外来菜,稀罕得不得了,这时候如果发现大白菜标价一万元一棵,或许也不觉得大贵贵。但是见过大白菜的人,如果发现大白菜的标价到了一万元一棵,肯定会嗤之以鼻:连大白菜都炒作起来了!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有的人认为冷军的超写实油画作品很值钱,就是因为忽视了自己曾经看过“超写实”的原因!所谓超写实,笔者认为不就是一张照片吗?一张照片价值千万,这里面的价格道道恐怕不能用“艺术价值”的单项原因来说明价格的成因了,恐怕市场对“大白菜”的炒作也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吧。总之,市场给艺术品的成交价格,有时候不能完全等同于油画作品的艺术价值,这是笔者自己的想法。

同样用逛菜市场的原理来进一步体验绘画作品的价值鉴别。进了菜市场,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逛一逛,比一比,你就算是一个买菜的外行,也能在比较的过程中知道油菜老还是菠菜嫩,也能在比较的过程中知道什么样的菜是稀罕的营养品,什么样的菜的黄头烂筋的收摊货。基于这个菜市场的原理,所以今天讨论冷军艺术的价值,不妨引入何家英的中国画美女画。何家英创作美女画,走的不是超写实的油画路子,而是中国画工笔或是写意的传统。以下,笔者就说一说在比较中感受到的美女画像的艺术差别。

经过比较笔者感觉何家英的美女画千娇百媚,气韵生动,特别是线条勾勒出手指丰腴如玉的造型,再赋设妙如仙韵的肤色,透观出相当有诱惑力的艺术魅力,这样的美女气质,除了有画中有,再有天上有,超凡脱俗,千妖百媚,久观不厌。但是再看冷军先生画的超写实油画美女,俗气的对比结果马上就显现出来了,精致于刻画细节物象,忽视了人物气韵的内核塑造,美女入画,无法生发出气韵生动的吸引力,是复现,缺少艺术写意的内涵,比较刻板,也显呆板。

有的朋友有时候看冷军的超写实油画,总说要拿着放大镜去看,就会发现超写实油画人像中的一根头发丝,一个毛线孔都表现得清清楚楚,所以会感觉很高妙!笔者每每听到有人拿着放大镜看冷军的美女油画,就不觉有点儿好笑:又不是考古,为什么要拿着放大镜来看油画美女呢?美女油画作品,宜于远观看气韵,不必拿着放大镜看头发丝呀!

所以说拿着放大镜去看冷军的超写实油画,则无异于在无聊的状态下,在看蚂蚁上树吧。从这个角度来讲,看冷军的作品,则如看蚂蚁上树,算是用观察油画技术的细节去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索然寡味,聊胜于无吧。经过比较,感觉何家英的美女画千娇百媚,看冷军的则如看蚂蚁上树,这是笔者个人的观点。不知爱好绘画艺术的朋友们如何看油画的超写实和中国画的工笔美人图?敬请留言分享吧。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小莺看西游


在当代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艺术创作发展到今天其创作方法已无法用某种固定或统一的方式来界定和评判。只能说他是一种个人风格或表现形式。至于作品有没有价质,市场会给它一个很好的回答。

从世界美术史的发展来看,比较具有影响的创作方法主要有,古典表现方式,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目前我国美术教学都是实施一种单一的写实或模拟色彩体系,摆好了模特,学生只知道模拟,素描和色彩追求的是真实,有的甚至追求画得像数码照片一样,还要必真,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种惯性的教学结果是离开了客观对象,画家不敢越雷池一步。在以后的创作中只有借助照片,完全忠实于自然,作品变得空洞,看上去就是一个画匠,这与我们提倡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背道而驰,作品经不过时间的考验。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曾经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为我们美术创作者指明了方向。











康乐先生


有专业人士评价冷军、何家英的作品不利于绘画事业的发展,属于炒作,我想说的是有没有哪家机构可以把我这样菜鸟级别的绘画作品也炒作出一个天价来啊?

冷军和何家英的画让我想到的是绘画与摄影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冷军和何家英的作品非常像摄影作品,然而有些摄影作品又像是绘画作品。艺术家都在寻求创新来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冷军刚刚拍出7千多万的作品《小姜》给观众的第一眼印象,会误以为是摄影作品;而摄影家陈雁峰的作品《千功泰祥》,摄影家刘艳华的作品《俏枝头》又让很多观众误以为是绘画作品。这些不同艺术门类达到以假乱真水平的作品都是非常受观众欢迎的。

其次,冷军和何家英的绘画作品无论是炒作也好,实际情况也罢,能拍出高价,说明大众是喜欢写实主义作品的。只有被大众接受并喜欢,作品才有市场。尽管多位专业人士站在专业的角度并不特别看好冷军和何家英的作品,但是,艺术作品最终是满足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而非仅供专业人士的审美。大众认为美,那作品就是美的。

最后,我想到的就是---存在就是理由。像绘画一样的摄影作品和像摄影一样的绘画作品既然存在,就是有存在的理由的。很多人认为冷军的作品能以7千万的价格拍卖属于炒作,我认为冷军的作品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有价值才可以炒作到7千万的高价。若最基本的水平都不具备,再高明的机构也是无法创造作品的高价格的,比如:像我这种菜鸟的画作,不要说拍卖炒作,就是白送别人也不一定会要。市场是必须遵循相应的经济规律才能持续下去的,冷军的作品价格越来越高,说明目前这个市场还是处于上升趋势,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标准,冷军的画作也将接受时间的检验。

专业人士谈到的冷军这类“极像”画作不利于推动绘画事业的发展,有误导普通观众之嫌,我不反对这种说法,但是,要让绘画事业欣欣向荣,必须有其他类型的画作能超越冷军,让机构认为有推广价值,愿意来推广才行。若没有更好的画作被观众、被机构看好,来替代冷军和何家英的写实主义画作,那么冷军和何家英依然会占据鳌头。

图片说明:第一图,是冷军的超写实主义油画作品《小姜》;第二图,陈雁峰的摄影作品《千功泰祥》;第三图,刘艳华的摄影作品《俏枝头》;第四图,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落英》。第一二图和第四图是不是太像了啊?可是,它们的确一个是摄影,一个是绘画。


海阔天空雁高飞


何家英,当代中国画工笔人物画画家。他的工笔人物画既吸收西画写实的造形(面部写实具多),又有中国画线条夸张式的放大。人物面部刻画传神阿堵,下半身衣饰夸张式的放大线条精准且有写意的风格!无形之中增加了人物的厚度及达意!是中西结合画法工笔人物画中最成功的一位画家。读他的作品总能读出雅俗共赏的美感和历史风俗的厚重感!他不是一种现象,更象是一次中西画水乳相融的完美,值得每位画家学习和反思!

冷军,当代油画家。他的作品因过度写实而被人认为是摄影作品。人物表情,衣饰纹理极尽致微,堪称当代一绝!是当代油画家里面画得最写实最逼真的一位画家!他也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写实油画的创新,也是一种高度!

以上回答,仅是个人理解!




竹風含韵


你好亲,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

冷军,是极端写实主义画家

个人斗胆一说,冷军的极端写实艺术,其源头是西方美术史上,20世纪兴起的超级写实主义油画流派,超级写实主义油画家作画,追求真实,逼真,照片效果的画面效果

中国美术界的冷军现象,个人粗浅的理解是,冷军的绘画艺术一直有争议,有人崇拜冷军极端细致的精致绘画风格,个人拙见,冷军油画作品的精细入微的程度,已经超越了美国超级写实油画的精细刻画程度,但是,讽刺冷军油画艺术的人,觉得拍一张照片,都比冷军的油画作品来得清晰,逼真

其实,个人斗胆一说,在西方美术史上,在文艺复兴时期,至新古典主义时期,绘画创作,画得非常写实,逼真,是赞美一个画家深厚扎实的绘画功底,能在画布上惟妙惟肖逼真地展现真实的物象。

现在的当代油画,画得逼真,写实,仿佛已经变成了一种普遍的贬义的现象,尤其是在纷繁复杂风格的当代油画

而当今时代,画得像,仿佛已经变成了一种讽刺画家只会抄照片的说法。

但是冷军的油画艺术,虽然不及抽象油画,意象油画,表现主义油画中多元丰富自由的表现语言,但是冷军的油画艺术,其清晰,精细的刻画,精细到人物脸上的斑点,皮肤纹理,也不失为一种创新吧。

画家何家英,擅长工笔画,画笔下的工笔人物,个人拙见,呈现一种恬静,朴素,天热又不是现代风格

何家英画笔下的女性形象,优雅婉转,清香典雅,但是却是中西艺术融合的成功典范。

何家英画笔下的工笔女性人物,既不失中国工笔画传统的根基和底蕴,又融合了西画追求立体感的造型,西方油画中提倡的典雅的形态

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艺术,已经上升为何家英现象,个人斗胆一说,值得提倡这种艺术的创新。


回答完毕

我是艺术狂人,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如有美术,美术教育的疑问,欢迎私信


艺术狂人2


我是天津人。何家英见过几次。印象就一个字……帅!何家英艺术天赋很高,加之自己勤奋,低调,在美术界的作品,人品,口碑都极好。美术界,山头林立,派系众多。人们唯有把话题转到何家英身上,才会有罕见的统一。他的工笔画作品如,女红,百合花,心雨等受到孙奇峰,萧朗,史如源,白庚延,刘泉义等美院几代画家的称赞。在全国更是好评如潮,几乎没有质疑声,反对声。这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我手上有一本。福建美术出版的何家英画集。8开本127页,何家英无论是当院长还是美协副主席,总是见人真诚的微笑,一句……您好。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冷军长期生活在武汉。看到新闻,他的作品小罗卖出了天价。搞笑的是,该幅油画在展出时,人们纷纷质疑?这是照片,更有好事者,踩着凳子,手拿放大镜要近距离查看。冷军超写实油画,几年来拍卖价格一路扶摇直上。但质疑声,与赞美声,交织一起,纷扰不断,没有停歇。这跟何家英形成了鲜明对比。应该说两位艺术家,都有极高的美术天赋。学习能力都很强。又赶上了好的时代。好的机遇,乘势而上,才有了今天的社会地位。


一船星辉伴月明









秋水诗画


评价一幅绘画作品优秀与否的条件,无非就是从技法到风格,“技法”这东西没有多大的讨论意义,而“风格”这是一个可以深入探索的话题,国画以“写意”为核心,油画以“写实”为核心,问题来了: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美术界何家英现象和冷军现象的?

中国美术界何家英现象和冷军现象

何家英是当代国画家,擅长“工笔”,冷军是当代油画家,擅长“超写实”,这两人的创作虽然不是同一画种,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崇尚“写实”,求极致形似逼真,这就是中国美术界何家英现象和冷军现象,这样的现象存在诸多争议,有人说“好极了”,有人说“烂极了”



那么到底是“好极了”,还是“烂极了”呢?那就要结合传统来分析理解了:国画以“写意”为核心,油画以“写实”为核心,我们先说何家英的工笔画,人物看起来的确逼真,和传统国画有很大差别,差别就是何家英的工笔画严重缺乏写意,给人“枯木”的感觉,无法体现笔墨文化,


冷军作品

至于冷军的油画,那是一个“照相式的超写实”,看起来是非常写实,但却是严重脱离了油画的注重“写实”元素,只可远观,才能隐约感觉到油画的意境;若是近看,那就是“冰冷”的一张照片,油画的“写实”,是体现说明万物哲理,而冷军的“超写实”却丝毫和哲理无关,自然就不能引起观者的深度思考,

何家英作品

当代国画和油画,为什么会出现“何家英现象”和“冷军现象”,这说来话长,只能简单概括,那是画家要抛弃传统,追求与时代同步的“创新”,于是国画与油画融合,油画又与摄影融合,就好比树木“嫁接”,动物“克隆”,完全不考虑整体艺术效果,艺术完全脱离文化,然后依靠“炒作宣传”赋予作品价值。


诗夜城主


两位都可能称得上大师了。作品也都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种认可因素比较复杂,目前国内的艺术商业化,各种方式都用,炒作并行,这是社会整体现象,艺术圈子更不能免俗。人人都想成为中国的毕加索,能够生前就将财富和名望共收,谁也不想成为梵高那样的。既然想成为毕加索那样的,那各种炒作应用肯定不能少,而且主动参与其中。

两位大师的功底都很深厚,但是艺术创作,不仅仅拼的是技艺,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呢。

站在个人角度上讲, 我对两位大师的作品都无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