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生死初恋的林徽因:白月光再美,也抵不过红尘中的烟火幸福!

众生纷繁,有人过得迷糊,有人活得清醒,但也只是一种存活于世间的姿态。究竟要以何种姿态行走于世界,才可以做到不被人忘记?

一个男子爱一个女子,爱的是她青春的朝气,是她美丽的容颜,是她独有的聪慧。而这些,林徽因似乎都做到了,故而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而她,又将如何于这众多的留恋与仰慕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呢?

舍弃生死初恋的林徽因:白月光再美,也抵不过红尘中的烟火幸福!

幸也不幸的童年,和母亲的失意落寞,早早让她看清幸福婚姻该有的模样

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水迷离。在这个莲开的6月,原本祖籍福建的她出生于杭州。微雨西湖,莲花徐徐绽放的多年后,这个叫林徽因的女子成了许多人梦中期待的那朵白莲。

林徽因的出生给林氏家族带来了莫大的欢喜,也许是初生时的她已经隐透出超常的灵气与聪慧,长辈们都明白,这个小女孩注定用诗意和美好的情怀,来完成降落人间的使命。

林徽因5岁之前的那段时光,我们已无从查找,而她本人亦没有丝毫的记忆。只有一张三岁时的照片,一个小女孩站在深深的庭院里,倚靠着一张老式藤椅,清澈的眼睛看着前方。那时,这个小女孩尚不知人世,不知那遥远的远方会有怎样的际遇将其等待。

舍弃生死初恋的林徽因:白月光再美,也抵不过红尘中的烟火幸福!

也是5岁这年,林徽因的大姑母,林泽民成为她的启蒙老师。林泽民是清朝末年的大家闺秀,从小接受私塾教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正是这位前进、优雅、知书达理的姑母教会了林徽因读书识字。

林徽因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高中进士,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而祖母游氏典雅又高贵,是位端庄贤淑的美丽女子,林徽因身上沿袭了他们儒雅优秀的血统,骨子里就带着浓郁的诗味和典雅。而大姑母对林徽因的启蒙,沉淀了她的文学修养,为她将来成为一代才女种下美好的前因。

或许上苍是公平的,给了他一个儒雅优秀的父亲,就给了她一个平凡的母亲。林徽因的母亲何雪援,出生于浙江嘉兴的商人家庭,不懂琴棋书画的她,既得不到丈夫的温情;又因不善操持家务,也得不到婆婆的欢心。待到后来父亲又娶了美娇娘,母亲在家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而母亲的性情亦在狭窄的角落里变得阴晴不定。

母亲的不幸与痛苦,也让林徽因的内心背负了许多沉重。她早知早慧,既要在祖母和父亲面前做一个聪慧玲珑的小才女,又要在母亲身边做一个温顺听话的乖女儿。

也许这个时候的她便开始多愁善感,知道看似完美和谐的生活,也暗藏许多的无奈;再多的幸福美满,也是避不开这凡世间的烟火气啊。

舍弃生死初恋的林徽因:白月光再美,也抵不过红尘中的烟火幸福!

青梅竹马的守望,始于14岁的惊鸿一瞥

在林徽因8岁的时候,全家由杭州迁去上海,从此这位冰雪聪明的才女就离开了杭州古城,开始她另一段崭新的人生历程,她带走了江南水乡的灵秀,带走了西湖白莲的青韵,也带走了青石小巷那一季的烟雨。

关于上海的这段童年旧事,也没有多少记载,只说她在天真烂漫的年龄不受外界干扰,只在书卷里看光阴交替。不过4年光景,12岁的林徽因随全家从上海迁至北京。他和4位表姐妹一同进了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这所贵族学校校风严谨,培养出的学生谈吐举止皆有学问。

在北京,当看惯了冠盖如云的宫廷高贵,许多人则期待一份天然的清雅。林徽因的出现,无疑给这座高贵沧桑的城市增添了诗意与柔情。有些人的美丽是与生俱来的,有些人则需要经历蜕变的过程,而林徽因属于前者,仿佛任何时候,她带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那么的清晰如一。

舍弃生死初恋的林徽因:白月光再美,也抵不过红尘中的烟火幸福!

14岁的林徽因已是聘婷立立的女子,她的才情以及落落韵致随着流年生长,仿佛所有从她身边走过的人,都会被这个少女独有的清新给迷醉。也是这一年,林徽因遇见了自己的青梅竹马之人梁思成。

据梁思成女儿梁再冰在《回忆我的父亲》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门开了,年仅14岁的林徽因走进房来,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中带稚气的小姑娘,梳两条小辫,双眸,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魇。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下的黑色绸裙上。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给父亲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我想那时的梁思成,那个已经17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少年郎,应该对林徽因是一见钟情的。

但林徽因初见梁思成时,一定没有怦然心动之感,或许有的只是一个少女见一个少年的喜悦心情,有些许腼腆,些许快乐。而梁思成这一见就再也没能忘记林徽因,只是他们之间注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程,才能并肩走在一起。

都说女孩要真正爱过才会长大,就像破茧而出的蝶有一种蜕变的美丽。林徽因是那个采撷风景的人,她第一次心动是在英国的伦敦,在美丽的康桥,为了那个风流倜傥的男子徐志摩。

舍弃生死初恋的林徽因:白月光再美,也抵不过红尘中的烟火幸福!

那一场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的康桥初恋

16岁的林徽因跟随父亲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旅行,阅过各国不同的风物人情,参观过风格迥异的建筑之后,她就再也不能停止对建筑业的追求。与此同时,开阔了眼界、见证了大自然的恢弘伟大之后的她,再看周围的人与事,竟也是多了从容与淡定。

也是这一年,花季少女遇上了青年才俊徐志摩。这个男子满足了她对浪漫爱情所有的幻想,填补了她对诗意生活的所有渴望。尽管这个男子未必真的合适,尽管他们未必真的可义无反顾的在一起,但他们都爱上了那句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其实他们的相爱有许多的前因,或许寂寞是最大的缘由。这时候身在伦敦的林徽因,无疑是孤独的,每天她守在壁炉前,一人、一书、一杯咖啡,便是一个下午。而徐志摩一直就和张幼仪情不投、意不合,落寞寡欢着。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渴望,能够有一个可以和自己惺惺相惜的人,而被俗世缠身之时,许多感动的片段都会被忽略。

他们的投缘还有很大的缘由,就是他乡遇故知。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徐志摩是浙江海宁人,江南山水滋养出的人物自是不同凡响,他们从多情之地走出来,都于暗暗中期待着能读懂自己寂寞的人。异国的偶遇,让他们彷佛找到了相同的自我;原本寂寞的心开始涌动,原本从容的姿态不再从容。

多年之后,徐志摩曾满怀深情的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叫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康桥的记忆是为了那个叫林徽因的女子。倘若没有她,康桥也不过是一座桥,一种存在的风景,如果没有这段相恋,就不会有《再别康桥》。

他们就这样浪漫的爱了一场,爱到几乎忘记他们的相逢其实是一场美丽的错误。

舍弃生死初恋的林徽因:白月光再美,也抵不过红尘中的烟火幸福!

流年似水太过匆匆,一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一些人还没有好好相爱,就成了过客。林徽因骨子里的浪漫自是不可言说,梦的时候,她可以比谁都更诗意,可是一旦清醒,她又比谁都更理智。

哪怕初恋比蜜甜,但横在他们之间的,终是有一个无辜的、善良的女人张幼仪。她对于徐志摩素未谋面的妻子没有丝毫的敌意,更多是怜惜,尽管她知道,自己与徐志摩更相配,但她更是明白,爱情和婚姻有时候并不能相提并论。

聪慧如她,自不会让自己陷入逼仄、狭窄的死胡同,她就这般仓促、决绝地从这段初恋里抽身离去,甚至都没有跟对方道声离别。

更多的人只是看到了徐志摩的忧伤,看他为林徽因的不告而别,独自失魂落魄,彷徨于康桥。可谁又看到过林徽因转身之时落下的泪滴。多年以后林徽因曾经说过;

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变,事实上也是不大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

这句话其实违背了她的心意,都说初恋是最刻骨铭心,我始终认为林徽因这一生,真正的爱情给了徐志摩,初恋是纯粹的无私的,甘愿交付所有的美好,一切的欢喜。而他对梁思成的爱,更多的应该是责任,对金岳霖的爱则多为感动。

舍弃生死初恋的林徽因:白月光再美,也抵不过红尘中的烟火幸福!

自此一去,转身就是天涯

回国后林徽因又继续培华女子中学的学业,她看上去依旧那样清纯美好,没有人知道她其实是负伤而逃。林徽因并非是贸然选择离开,不是说她不够爱徐志摩,只是她明白和徐志摩注定是没有完美的结果,她不愿意看到更大的破碎,所以选择在最美丽的时候转身,让彼此都记住这段短暂却甜蜜的美好。

当徐志摩火急火燎地从柏林获得自由身追来北京,此时的林徽因与梁思成“虽未定聘,却有成言”。他们时常选在环境优美的北海公园游玩,一起逛太庙,有时又去清华学堂看梁思成参加音乐演出。

尽管梁思成没有徐志摩那种诗人的浪漫与柔情,可林徽因喜欢和他在一起的感觉,就像时光仿佛永远都是灿烂温暖的,这有别于徐志摩给她的永远都是潮湿的雨季。林梁之间没有多少风花雪月,有的只是平常的快乐。

当徐志摩看到与自己在康桥热恋过的女子,如今和梁思成成了众人心中郎才女貌的一对,那种落寞与羞愧令他无以复加。因为不忍放弃,徐志摩经常去恩师梁启超家中做客,还要装作云淡风轻的样子。

梁思成是好客的,可林徽因脸上永远都绽放着甜美的微笑,仿佛他和徐志摩之间从来不曾发生过什么。林徽因那种淡定自若的模样,让徐志摩终才明白:往日的情意已散落在风中成了无可奈何的追忆,回不去了的,真的就回不去了。

舍弃生死初恋的林徽因:白月光再美,也抵不过红尘中的烟火幸福!

人非顽石,林徽因当真就如此绝情吗?可能也未必,也许她一直在梦与醒之间徘徊着。只是梁思成一场意外的车祸,让林梁之间的情感有了快速的增进。在他住院时期,林徽因每天去医院对他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如此频繁亲密的接触,让林徽因深刻地懂得:

她想要的是一份真实的情感,是可以一起牵手漫步的温暖,是为他洗手做汤羹的简单的幸福。

这场车祸成全了一件美事,二人得以一同漂洋过海,也算得上是比翼双飞。

在林徽因和梁思成漂洋过海之前,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他的到来再度给了林徽因和徐志摩相处的机会。为了庆祝泰戈尔先生60诞辰,新月社用英语编排了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演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演爱神马达纳。

或许是因为两个人曾经本就是一对恋人,又真心的相爱过,他们将戏下的情愫带进了戏里,演得惟妙惟。他们几乎忘记自己是在演戏,误以为一切都是真的,那份感情原来一直都不曾丢失,彼此一直都在。

这几年苦苦压抑的情感尽在这短暂的瞬间被瓦解,可林徽因心底明白,她所能做的就是,趁自己还没有再次沦陷而尽快逃离。唯有远离徐志摩,她的心才能渐次平静。这年6月,徐志摩走了,陪同诗哲泰戈尔回家;林徽因也走了,随梁思成赴美留学。

或许在世人眼中,林徽因应该和徐志摩携手共赴红尘情路,我也如他们一样不明白,以林徽因的诗情和美貌,为什么不选择风流才子徐志摩,而就钟情于梁思成了呢?

舍弃生死初恋的林徽因:白月光再美,也抵不过红尘中的烟火幸福!

白月光的浪漫,到底敌不过那烟火的幸福

虽然林徽因是留过洋的新时代女性,但她毕竟生长在官宦世家,又是京城名媛,骨子里还保留着传统的思想:她如何去嫁有妇之夫的徐志摩?就算徐志摩为他离婚抛弃张幼仪,可骄傲如林徽因,也断不肯接受这样的结果。

或许,为了她要的安稳,和一生的清白。她可以忍,再爱也能忍,这就是林徽因永远给人洁净的白色。她不愿背负过去,只想平和的生活在当下,告诉所有的人,她一如既往的美好,永远不会让自己错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或许,是徐志摩对待张幼仪的那份无情和残忍,让她看到白月光背后的阴暗。她看到人性的两面与矛盾,竟也滋生出自己也将有红颜老去被人嫌弃的危机,故望而却步。童年时期,母亲的孤单凄凉、声声叹息和涟涟泪水,都是她心中的阴影。

又或许,她原本就是个懦弱的女子,没有勇气为爱情而付出更多。比起陆小曼,林徽因是太过清醒,也是太过懦弱。陆小曼为了徐志摩决然离开丈夫王庚,敢于承受世俗诸多压力,纵使万箭穿心也要和他在一起。

而林徽因明明深爱却假装轻描淡写,不肯对人提起,她甚至冷静的说过一句话:

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据说张幼仪不曾怪过陆小曼,但她心里却怨过林徽因,不是因为林的出现拆散了她与徐志摩的婚姻,而是因为林既然和徐志摩相爱,到最后却没有勇气和他在一起。

更或许,她一直认为,安稳比爱情对一个女子来说更重要。如果说徐志摩是林徽因梦中一起美好的想象,是她心中的白月光,那梁思成则给了他现实的安稳。和梁思成相处,让她感觉到阳光下那些粉尘落在手背上的真实。我想世间平凡女子需要的就是这般寻常的爱,一种烟火的幸福,不浓郁,但经久。

春花秋月再美,也还是离不开一粥一饭的生活。也许林徽因从小对幸福的期望就是,如她与梁思成这般咸淡相宜地共有晨昏,度过炊烟四季,然后慢慢老去。

想起泰戈尔送给林徽因那首诗

蔚蓝的天空,

俯瞰苍翠的森林,

他们中间,

吹过一阵喟叹的清风。

舍弃生死初恋的林徽因:白月光再美,也抵不过红尘中的烟火幸福!

原本应该相爱相守的恋人,却活成了天涯相忘,再不曾携手人间,我们能做的,唯有淡淡的叹息。

都说爱情有两种归宿,一种是相濡以沫,最后沦落至相看两厌;一种是相忘于江湖,却又暗暗思念一生。

如此看来,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便没有了谁辜负了谁,谁对不起谁,

他们就像两块温润的美玉,倘若结合在一起反而更容易破碎,彼此遥遥相望、默默欣赏,也不失为另一种幸福。


参考:

1、白落梅著 【林徽因传】

2、陈晓兰主编【中华十大才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