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为何没有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是当时中华帝国最发达繁华的地区,并且在丝织业和棉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到了清代,江宁、苏州、镇江等地更是出现大包买商,在广东,有冶铁业、铸铁业……种种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却没有把中国带上现代化道路,为何?

一、产业结构的偏颇

英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奠定的,科学技术的理论突破应用到现实社会大生产来,带动了以煤铁革命开端的一系列生产大爆炸,从此走上了现代化的强国道路。英国工业化虽是从棉纺织业等轻工业开始的,却是在煤铁为燃料的带动下扩大再生产,使得原本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产业结构迅速转变,生产资料生产的比重迅速上升,并且成为主体。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为何没有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

江南当时虽然是中华帝国最为富饶的地区,商业也最为繁华,但是当时江南工业结构偏重以纺织业为主的是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偏轻。到了后期,这样的结构也没有实现突破。没有工业结构上的突破,主要是因为新兴的生产技术没有运用到生产上来。中国的土壤上并不能出现以煤铁革命带动的工业化道路。

由于以轻工业为主,加之江南地区人口密集,人口增长速度快,劳动力充足,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增加劳动密力集程度来满足当时生产的需要,当时生产率的提高,不是依靠生产技术突破带动,而是依靠增加劳动人口,自然就不需要从山西等地输入煤铁资源,没有煤铁的输入,也就没有技术上的重大的突破,于是当时的产业结构没有创造性的突破,还是停留在小农一家一户、雇工进行简单手工生产的生产上。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为何没有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

尽管中国幅员辽大,某种意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广大的市场之一,可是长期小农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广大人民群众对市场需求很少,加之很多百姓生活本来就贫困,更没有多余的货币进行交换,也无力购买商品,没有市场,动力就更加少。本国的市场没有好好利用,更别用说扩充海外市场的扩展。

二、政策设计的缺陷

当时的土地政策也是制约帝国走向现代化的原因之一。在中华帝国里,土地可以任意转让或出卖。由于中国社会中的“以末致财,用本守业”的文化传统,使得具有货币财富的地主和工商业者竞相购买土地,而不投资于工商业,加之中国官本位思想特别严重,许多富裕了的商人,多将资本投入官场,以谋求子孙后代地位和名誉的提升,以至于限制了生产的扩大化。

中国古代市场是由政府制造出来的,在明中叶以前,中国政府利用折变政策最大限度地剥削农民,如要求生产粮食的农民以棉布来纳税,政府从中渔利。封建政府对盐铁实行专制专卖,农民不得与市场联系。明中叶以前,中国政府官员的年俸收入以粮食为主,官员要变卖手中粮食。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为何没有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

明中叶以后,实物地租变为货币地租,农民变卖产品或发展家庭副业来换取纳税用的金银;政府官员收入货币化,他们的粮食以及布匹消费由市场来获得,明中叶后,宫廷、官僚与军队是棉布最大的买主。繁华的广州十三行就是为了满足帝国奢侈的朝贡贸易享受才能得以在海禁政策中幸存。可见,中国古代的商品生产与贸易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官僚的奢侈生活需求,而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对社会整体进步影响不大,其力量的增长受制于政府行政的命令。例如:郑和下西洋的戛然而止。

虽说当时人身依附关系等以慢慢解除,但是政府的种种设计,还是为当时现代化道路设下一个有一个的难关。商人尽管有巨大的财富,却没有法律上平等的地位,并时刻处于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许多的雇工封建束缚之中 , 要负担沉重的苛税与差役, 人身受一定程度的控制, 也不存在有关法律的保障,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们的积极性。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为何没有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

制度设计的缺陷也制约着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推行“禁榷制度”, 限制商业发展用, 严重窒碍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行海禁政策, 阻挠对外贸易,中国既丧失了开发海外市场的机会,也失去了学习海外先进技术实现技术突破的大好时机。加强矿冶管辖,限制民间开矿,以至于煤铁革命很难爆发。重征商税抑制民间商业,严行官营制度,民营企业少有发展机会。

当时中国内部经济结构的缺陷,没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加之政府制度的种种限制,致使中国无法走上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娄丹杰《浅谈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制度分析》

许 檀《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2002年第 2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总第 1 61 期

李 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一种尝试性解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