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的這串“爛葡萄”沒有變質,歷史痕跡讓它變得尤為逼真

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的發展,留下無數珍貴文物。各類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歷史上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係、價值觀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當時生態環境的狀況,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北宋時期的這串“爛葡萄”沒有變質,歷史痕跡讓它變得尤為逼真

在河北定州靜志寺塔基地宮曾出土過大量的文物珍寶,其中的一串琉璃葡萄就算是近距離觀察也能夠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尤其是它如今那種歷經歲月磋磨的狀態,把葡萄的腐敗變質體現得淋漓盡致。

北宋時期的這串“爛葡萄”沒有變質,歷史痕跡讓它變得尤為逼真

這串琉璃葡萄目前在定州博物館中展覽,源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1969年出土於靜志寺塔基地宮,該寺廟曾被用於安葬自北魏以來的歷代廢塔密藏舍利,地宮的壁畫描繪了釋迦牟尼涅槃像和其弟子奔喪的場景。

北宋時期的這串“爛葡萄”沒有變質,歷史痕跡讓它變得尤為逼真

據瞭解,該葡萄屬於供奉佛祖的貢品,那麼為何要供奉一串"爛葡萄"?其實不然,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時代變遷,即便是琉璃製品也遭受到了歲月的腐蝕,也恰恰是這種歷史痕跡才讓這串葡萄變得尤為逼真。

北宋時期的這串“爛葡萄”沒有變質,歷史痕跡讓它變得尤為逼真

葡萄顆粒呈紫黑色或紫紅色,外表螺旋紋理,內部中空,屬於模吹製成型,金屬絲綴連成串。其實早在漢武帝時期,葡萄就已經被張騫從西域引進至中原,當時稱"葡萄"為"蒲陶",在引進葡萄的同時,漢武帝還招來了釀造葡萄酒的匠人。

除此之外,靜志寺塔基地宮還出土了北魏、隋、唐和宋朝的文物700多件,戰國至宋代的貨幣27000餘枚。不過這串葡萄由於它精細的做工所呈現出來的自然狀態,目前最為引人注目。

北宋時期的這串“爛葡萄”沒有變質,歷史痕跡讓它變得尤為逼真

小玉寄語:

還有許多珍貴文物,在戰火中得不到妥善保管,已經徹底消失;還有一些文物,流失海外,這些年隨著國力的提升,部分文物已經開始迴流中國。相信不遠的將來,更多的國寶會回到祖國的懷抱。我是火眼看玉石,關注我,為大家呈現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