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種植中這些常見病害要及時防治

  月季原產我國,早在200年前傳至國外,經歐美園藝學家長期雜交選育,現代月季已發展到2萬多個品種。月季品種之多,色彩之繁,花期之長,應用之廣,是其他眾多花木難以比擬的。加上月季耐寒,適應性強,地栽、盆栽皆宜,故世界各地廣泛種植。我國月季栽培較為普遍,北京、天津、青島、大連、鄭州等多個城市把其作為市花,危害月季的常見病蟲害有20餘種,現將發生較多的幾種病害介紹如下。

月季種植中這些常見病害要及時防治


  黑斑病
  症狀特點病原為薔薇盤二孢菌。該病原真菌主要侵染月季葉片,也能侵害葉柄、嫩梢等部位。發病初期,葉正面先出現褐色小點,逐漸擴展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直徑為4至12毫米,黑紫色,病斑邊緣呈放射狀,有黃色暈圈。後期,病斑中央組織變為灰白色,其上著生許多黑色小點,在放大鏡下可見黑色皰狀的小粒體,即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病斑之間相互連接使葉片變黃、脫落(有些月季品種病葉不脫落)。幼枝和花梗上產生黑色條狀斑點,微下凹。嚴重時,植株中、下部葉片全部脫落,僅留頂部幾片葉。

月季種植中這些常見病害要及時防治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盤在病枝或落葉上越冬。翌年春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初感染;多雨、多霧、露重、溼熱、通風不良天氣易發病。分生孢子由表皮直接進入,在22℃至30℃溫度條件下潛伏期為3至4天,一般為10至11天。葉面上有水時,孢子6小時內即可萌芽侵入。在整個生長季節,病原菌可多次重複侵染,均可發病,但盛夏時病害擴展慢。立地條件差、剛移栽的植株發病重。品種間抗病性存在差異,但無免疫品種。
  防治措施秋末徹底清除枯枝落葉,並結合冬季修剪剪除有病枝條並銷燬。休眠期噴灑2000倍五氯酚鈉水溶液或1%等量式波爾多液殺死病殘體上的越冬菌源。
  灌溉水最好採用滴灌、溝灌或沿盆邊澆水,切忌噴灌。灌水時間最好是晴天的上午,以利於葉片保持乾燥。栽植密度、花盆擺放密度要適宜,以便通風換氣、透光照射。增施有機肥,多用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發病期間噴灑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80%代森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7至10天噴一次,連噴3至4次。

月季種植中這些常見病害要及時防治


  灰黴病
  症狀特點病原為灰葡萄孢菌。該病原真菌侵染月季的花、花蕾和嫩莖,病斑主要發生在花上。初時為水漬狀不規則小斑,稍下陷,後變褐腐爛。蕾上發病亦產生水漬狀不規則小斑,病斑可擴大至整個花蕾,最後全蕾變軟腐敗。病蕾枯萎後垂掛於病組織之上或附近。在溫暖潮溼的環境下,病部可大量產生灰色黴層。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潛伏在病源處越冬。
  次年產生分生孢子侵染,病部表面產生灰色黴狀物。高溫多雨有利於分生孢子大量形成和傳播。分生孢子與寄主接觸後,即萌發出芽管而侵入。栽植過密、溼度大、光照不足或偏施氮肥、植株生長柔弱,則易發生。


  防治措施秋季不宜用枯枝落葉護根,以免莖幹基部過分潮溼,利於病菌的生存。
  溫室栽培時,應注意通風透光,避免溼度過高;防止噴淋式澆水,不偏施氮肥,不過度密植。
  去除受侵染的病花,對病芽,應連同芽下數釐米的莖部一起剪掉並銷燬。
  發病期間可噴灑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700倍液,或1:1:120至160倍波爾多液,或50%滅黴靈可溼性粉劑900倍液,或65%甲黴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
  霜黴病
  症狀特點病原為霜黴菌。該病原真菌可侵染月季葉片、新梢和花器。病葉上初期出現不規則的淡綠色斑紋,擴大後呈黃褐色和暗紫色,最後為灰褐色,邊緣色較深,逐漸擴大蔓延到健康組織,無明顯界限。在潮溼天氣下,病葉背面可見稀疏的灰白色霜黴層。有的病斑為紫紅色,中心為灰白色。新梢和花器感染時,病斑與病葉上的病斑相似,但梢上病斑略顯凹陷。嚴重時,葉萎縮脫落,新梢腐敗而死。
  發病規律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夏,分生孢子侵染。
  主要發生在室內。在華北地區以4月中、下旬和10月中、下旬發生較為普遍,溫室植株密集、通風不良、溼度過高、氮肥過多時,霜黴病易發生。

  防治措施在溫室內不宜栽種過密,要加強通風透光,保持空氣乾燥,避免直接用水澆淋植株,控制氮肥的施用量。
  新葉展開後選噴50%代森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溼性粉800倍液,或20%甲基託布津、50%苯來特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兩週噴一次,連噴2至3次並注意交替用藥。
  花葉病
  症狀特點病原為月季花葉病毒。該病原病毒自然感染因種類而異,如發生在月季上則表現為花葉,有些品種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黃脈及矮化,有些葉片呈不定形的波狀紋或褪綠斑,對生長勢有輕微影響,嚴重的造成矮化。月季花葉病毒病以出現小的失綠環斑為其特徵,有時呈現多角形紋飾。病斑周圍的葉面常常多少有些畸形。
  發病規律月季花葉病毒在寄主活組織內越冬,通過病芽、病接穗和有病砧木傳播,在芽接和嫁接時靠汁液傳染髮病,蚜蟲危害也會傳播花葉病毒。另外,如果採用感病的植株作砧木或接穗,很快就會產生花葉病毒病症狀。夏季強光和乾旱有利於症狀顯現和病害擴展。
  防治措施避免用感病月季做繁殖材料,或建立專供繁殖用的母本基地,淘汰病株,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銷燬。
  用熱處理方法也可鈍化、消除病毒,在38℃溫度下保持一個月,效果良好。

  選用抗病品種或用組織培養的方法生產脫毒苗。
  生長季節注意及時噴藥防治蚜蟲等傳毒媒介。
  發病初期噴灑氨基寡糖素水劑,抑制病毒擴展。
  鏽病
  症狀特點病原為薔薇多孢鏽菌。該病原真菌侵染月季葉片、嫩枝和花器。發病初期在葉背產生黃色小斑,外圍有褪色環。在黃斑上產生隆起的鏽孢子堆,其直徑為0.5至1.5微米。鏽孢子堆突破錶皮露出桔黃色的粉末,即鏽孢子。在葉片正面產生小黃點,即性孢子器。以後在葉背又產生近多角形病斑,上生夏孢子堆。秋末在病斑上又產生棕黑色粉狀物,即冬孢子堆。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或冬孢子在病芽、枝條病斑內越冬,次年萌發產生擔孢子,借氣流傳播,從氣孔侵入寄主的幼嫩部位。發病後,產生性孢子器及鏽孢子器。鏽孢子階段過後,產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借風雨傳播可多次侵染。在陰涼乾爽的氣候條件下發病輕,在溫暖多雨、潮溼多霧的時節發病重。華北地區的6月份和9月份,是病害發生盛期。
  防治措施合理增施鉀、鎂肥,培育健康植株,加強通風透光,降低環境溼度;結合修剪,清除有病枝葉,並集中燒燬。
  在休眠期噴灑2至4波美度石硫合劑。

  發病期噴97%敵鏽鈉300倍液,或15%粉鏽寧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0.2至0.4波美度石硫合劑,10至15天噴一次,連噴2至3次;用50%萎鏽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噴灑病株,效果也較好。
  枝枯病
  病狀特點病原主要為盾殼黴菌。該病原真菌侵染月季的莖和枝條,初期在病部產生小紅點,後逐漸擴大,顏色加深,病斑中部淺褐色,邊緣紅褐色或紫色,其周圍又常被紅色所包圍;後期病斑中部變成灰白色,並出現小黑點。病部的皮層常出現小的縱裂,是月季枝枯病的重要特徵。嚴重時,病斑包圍整個枝條,造成病部以上枝葉全部枯死。
  發病規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絲體在植株病組織上越冬,早春散生出分生孢子侵染為害。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主要從傷口侵入,特別是修剪傷口和嫁接傷口;蟲咬造成的傷口,也是病原菌的侵入通道。老病斑中的菌絲體也能不斷地擴大危害。修剪過度,管護不善,冬季不適當的覆蓋,容易發生此病。
  防治措施冬季修剪病枝時,應選擇晴天進行,傷口易乾燥癒合,剪下病枝燒燬或深埋入土,剪口用1:1:15的波爾多液塗抹保護。
  生長期噴50%退菌特可溼性粉劑7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7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10至15天噴一次,連噴2至3次。

  根癌病
  症狀特點病原為野桿菌屬細菌。該病原細菌主要侵染月季近地面的根莖部,或砧木與接穗結合處,出現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呈節結狀木質瘤狀物,植株受害後生長不良,枝葉短小,葉枯黃、早落,花小或不開花。
  發病規律病原細菌在腫瘤皮層內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存活,借水流、園藝工具和地下害蟲傳播,遠距離傳播是靠帶菌苗木的長途運輸。通過傷口如蟲咬傷口、機械傷口和嫁接口侵入植株。腫瘤初期體小質軟色淺,以後逐漸增大、顏色變褐,表面粗糙龜裂,質地堅硬,木質化。病菌寄主範圍廣,能同時侵染桃花、櫻花、柑橘、楊樹等,病害發生與土壤質地直接相關,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則易發此病。
  防治措施加強檢疫。對調運苗木根部帶癌瘤者要燒燬病株,或切除腫瘤後用1%硫酸銅液浸泡消毒。
  強化栽培管理。輪作以減少土壤中的細菌數量,或進行土壤消毒後再行種植。選擇排水良好的圃地栽植。改善嫁接方法,儘量減小傷口。
  藥劑防治。栽種前將根與根莖浸入500萬單位鏈黴素溶液中2小時進行消毒,或用稀釋後的土黴素、青黴素液浸泡處理。
  白粉病
  症狀特點病原為薔薇單囊殼菌。該病原真菌侵染月季的葉片、花器、嫩梢等。早春,病芽展開的葉片兩面佈滿白粉,葉片皺縮反捲、變厚,逐漸乾枯死亡,成為初侵染源。生長季節葉片受侵染,首先出現白色褪綠黃斑,逐漸擴大為圓形或不規則的白粉斑,嚴重時白粉斑連接成片。嫩葉染病後,葉片反捲、皺縮、變厚,有時為紫紅色。嫩梢和葉柄發病時病斑略腫大,節間縮短。花蕾染病後,表面佈滿白粉,花朵萎縮,不開花或花畸形。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在芽、葉或枝上越冬。有些地區以閉囊殼越冬。翌春以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靠風傳播。溫暖潮溼的季節發病迅速,最適發病溫度為17℃至25℃,5至6月和9至10月是發病盛期。品種間以光生、蔓生的多花品種較抗病。土壤中氮肥過多、鉀肥不足時易發病。一般夜間溫度較低(15℃至16℃)、溼度較高(90%至99%)有利於孢子萌發及侵入。白天氣溫高(23℃至27℃)、溼度較低(40%至70%)則有利於孢子的形成與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