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乱泼洒的颜料,为什么拍卖出了2亿美金?

为什么我们要开这样一个栏目?是为了让创业者站在人文与多元化的十字路口,还是觉得总有“美第奇”要完成艺术复兴的使命?答案是也不全是。当代艺术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中国的市场与西方主流市场还存在那么大的差异——如画廊很少参与画家培养和正规经纪,缺少权威的非商业性渠道定性作品等等。当你与画廊经营者聊天时,他们认为艺术是无价的,但当他们展示私人收藏时,又往往总是用拍卖的价格来定义自己的眼光。艺术品如何定价可能是我们欣赏作品时最大的迷思。这个栏目没打算完全解答它,但能试着带你去理解它。同时,再给你一些创意的涌动与丰富的谈资。希望你们可以在这里找到你们喜欢的,了解它们背后的增长,同时也了解你自己。最后那部分是所有艺术的初衷来的。

他的作品都没有名字,看上去和孩童胡乱泼洒颜料的画作别无二致,拍卖金额却高达近2亿美元,是世界上最贵的拍卖艺术品之一。

胡乱泼洒的颜料,为什么拍卖出了2亿美金? |【经纬低调艺术】

杰克逊·波洛克拍卖价2亿美金的《第17A号》作品

这幅价值2亿美金的画,名为《17A号》,由美国著名对冲基金城堡集团掌门人肯尼斯·格里芬(Kenneth Griffin)于2016年购入的。

这幅画的作者是美国现代艺术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他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滴画”,被公认为美国现代绘画摆脱欧洲标准,在国际艺坛建立领导地位的第一功臣。

但“滴画”的形式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所接受,媒体纷纷质疑他作品的艺术性。在他的有生之年,这种质疑也反映在他的作品销量和收入上。他没有任何一副作品的售价超过一万美金。讽刺的是,在他离开人世几十年后,他的画作竟然成为了世界上拍卖价最高的艺术品之一。

至今,波洛克的画作仍褒贬不一。有人说,滴画四岁小孩都能画,随便泼洒些颜料就可以。但数学家们发现,波洛克的画虽然杂乱却有章法,是画家通过长期对手腕力量控制的训练和颜料密度深刻探究的结果。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包含着固定的比例、频率和图样。

到后期,波洛克的颜料泼洒技术竟然可以保证颜料落在画布上的时候是圆圈的形状。

胡乱泼洒的颜料,为什么拍卖出了2亿美金? |【经纬低调艺术】

杰克逊·波洛克(图片来自jackson-pollock.org)

然而,波洛克至死都不能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画家。因为他根本不会画画。他深知自己素描不好,人体表现能力不强,雕塑甚至可以用“粗笨”来形容。但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提高自己的技艺,而是选择完全忽视自己这个缺点。他说,“艺术上的进步,不在于拓展自己的能力,而在于更好地了解他们。”正是通过了解并利用自己的短板,跳脱“画家”的定义,他才得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滴画作品。

波洛克常说“每一个好画家画的都是自己”,不按常理出牌的绘画风格其实也是他个人性格的体现。他特立独行,痛恨《蒙娜丽莎》在艺术史上毋庸置疑的标榜地位,常常戏称自己“被传统噎住了喉咙”。他不停地推翻过去和自己的风格,把绘画的过程定义为画家的行为,追求纯粹的即兴,这也让他的画作充满了不确定性。

半个多世纪以来,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画作一直被认为是美国自由和无拘无束的性格的经典表现。

“滴画”、打破传统是波洛克的关键词,“性格怪诞”、“醉汉”、“神经质”更是波洛克让人无法忽略的特点。是什么样的社会和家庭背景让他成长为这样的人?“滴画”法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是他发明了“滴画”法?为什么他的画作能卖到2亿美元的高价?以下,Enjoy:

1 什么是“滴画法”?

波洛克的“滴画法”,是把巨大的画布铺在地上,用棍子或结块的画刷浸入盛着颜料的罐子中,然后在画布上随意走动,把颜色滴到或泼洒到画布上。画笔不接触画布,颜料层层叠加,毫无计划的把画面涂抹成杂乱交错的线条网。有时候,他甚至直接在颜料罐的底部打个小洞,让颜料可以自由滴落。

胡乱泼洒的颜料,为什么拍卖出了2亿美金? |【经纬低调艺术】

波洛克在作画(图片来自jackson-pollock.org)

“滴画”法的发明对波洛克来说并不是偶然。早在高中时期,波洛克就开始不断地尝试,希望能找到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他内心的混乱和焦虑。

后来,他参加了墨西哥画家大卫·西凯罗斯(David Siqueiro)组织的实验绘画工作室,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流动的颜料作画这个新概念。

之后,他又对美国印第安土著的艺术产生了兴趣,被沙画这种特别的艺术形式吸引住了。他观察沙画师作画的过程,看作画的材料从画师的指间落向一个平面,形成轻薄或厚重的一笔。

他在使用流动颜料作画的基础上,加上了沙画给他的启发,在自己的颜料里掺杂了沙石、泥土、甚至是碎玻璃,以此改变颜料的浓稠度,让落在画布上的颜料有不同的厚度和形态。经过了多次的实验和尝试,波洛克最终才发明了这样一个打破常规的画法。

留在画布上的颜料线条记录了波洛克作画时候的身体运动,这种“边走边画”的独特绘画方式也被命名为“行动绘画”法。他说,“

我的画从来无法从画架上诞生,我更倾向于把一张画布钉在地板上。我需要地板坚硬表面的阻力。这样一来,我不仅和作品的距离更近,而且我还可以在画布上自由移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和画作融为一体。

每次创作之前,波洛克会对画作的一个大概设想,从颜色、层次到构图。决定好了之后,他就让直觉引导身体的移动,把自己与作品融合在一起。他宣称这种创作哲学为“No Limits, Just Edges”。

有人称,波洛克创作的过程看起来就像是行为艺术,带有节奏和激情,仿佛是“伊斯兰僧侣的舞蹈”。而他自己也说,“一旦进入绘画,我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只有在完成以后才明白。我毫不恐惧改变和毁坏,因为绘画有自身的生命,我试图让它自然呈现”。

看过波洛克作画的人曾这样描述:“他俯身于巨幅画布前,锁眉沉思,脚轻踩入画布中央,用棍子掷出,或是从硬刷子上滴下套索式的颜料块;他的手臂在空中描圈,有节奏地侧向移动,用犹如花边般的线条在阔绰有余的白布上甩出紧凑而闪亮的色串,接着,退回去望一望,神情无比集中。那些线条从他的潜意识中褪出,淌入他的眼,最终,随着另一波迸发的灵感,跃然布上。”

巴奈特·纽曼(Barnett Newman)曾谈起作画时的波洛克,“和手无关。是他的心——不是脑子,是心——灵魂,精神,直觉在作怪。我曾见他从画室走出来,活像一块湿抹布。

胡乱泼洒的颜料,为什么拍卖出了2亿美金? |【经纬低调艺术】

波洛克作品《第12号》(图片来自jackson-pollock.org)

波洛克的“滴画”彻底颠覆了传统绘画的观念——绘画不再有固定的美的标准,而是由人和情绪所支配的载体;情绪也不再是通过某种固定的形式来表现,颜料成了画家当时心境最直接的记录。

此外,他还重新定义了绘画的空间,以一个画布中的想象点为起点,逐渐把画的内容向边缘拓展,从而做到把画面全覆盖,看不出主次的表现效果。在这样的绘画中,不再有所谓的前景和背景,没有中心,没有构图,更没有物体相对的空间关系,也让人无法一眼就定义画作的主题。正如德·库宁所言:“画家时不时地要摧毁绘画,塞尚是这样,毕加索是这样,波洛克也是。他把我们对绘画的观念彻底摧毁了。

如果说突破物像和空间规律的束缚,是波洛克走向艺术致境的良好基础。那么以情感表现为依托的“行动绘画”,则是将其推向艺术巅峰的直接动力。

波洛克认为,“现代艺术家生活在一个机器时代,我们有机器手段来逼真地描绘客观对象,如相机、照片。在我看来,艺术家的工作是表现内在世界——换句话说——是表现活力、运动以及其他的内在力量……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着眼点是时间和空间,表现情感,而不是图解社会。”

这正体现了波洛克创作的初心:摆脱一切空间和定义的束缚,追求最纯粹的自由和开放。

正是因为如此,波洛克创作的“滴画”作品大都没有既定的主题,而且选择用编号来命名他的画作,试图给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编号是中立的,让作品回归纯粹的绘画语言本身。与其先入为主的,带着主观印象探寻主题,不如尽情投入,感受画面提供的意象和讯息。”

波洛克的这种创新,也鼓励和推动了人们创造意识的发展。

2 最好的艺术,都源于最残酷的现实?

绘画其实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每一个好的艺术家画出来的都是自己。

在《波洛克传》里,传记作者史蒂芬·奈菲(Steve Naifeh)和格雷高里·怀特·史密斯(Gregory Smith)揭示了波洛克留给友人最深刻的两个印象“一个严肃害羞,惯于妄自菲薄,总爱小声说,“除了画画我什么也干不了”,“这幅画就这么蹦到我脑子里了”;另一个,常常烂醉如泥。

波洛克是一家中五个孩子里的最小的那个。但嗜酒的父亲、永不满于现状的母亲,让他的童年居无定所。内向的他无法排解自己的情绪,除了通过画笔抒发情感,也跟他父亲一样,染上了酗酒的恶习。

1930年,18岁波洛克去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求学,成为托马斯·本顿(Thomas Benton)的学生。本顿节奏性的创作和强烈的独立性,对波洛克影响深远。“他传授的理想主义思想,让我迅速进入非具象绘画”。后来,他又辗转去了墨西哥壁画家西凯罗斯工作室,首次接触液体涂料,并尝试使用平板印刷及喷枪,这拓展了波洛克对绘画材料和技巧的理解。

胡乱泼洒的颜料,为什么拍卖出了2亿美金? |【经纬低调艺术】

波洛克跟随本顿学习时的画作《Going West》(图片来自jackson-pollock.org)

毕业之后,他被雇佣为“联邦政府艺术项目”的一员。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美国艺术家的生存异常艰难,而这个项目正是政府对艺术产业的一个扶持政策。通过让艺术家们为公共地区提供油画、雕塑、印刷图案等等的艺术作品,给予他们一定的固定工资,以“养活”这些艺术家们。此时,初入社会的波洛克,多亏这个政府项目才得以勉强维持生计。

在这个政府支持的项目里,艺术家们不仅能靠它填饱肚子,还能和同时期的新兴艺术家共事,互相交流绘画技巧。在项目内的工人派对上,波洛克结识了另一个优秀的当代抽象艺术家,李·克拉斯纳(Lee Krassner),也因此结缘,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

好景不长,1943年,这个项目被逐步终止,政府甚至下令一次性销毁十几幅油画,其中包括波洛克的《阳光海岸》、《海湾时光》等20幅油画,剩下的捆绑论磅出售。走投无路之下,波洛克还曾偷过食物和煤气以维持自己基本的生活需求。

生活朝不保夕、创作无人问津,波洛克严重酗酒,不得不一次次接受戒酒治疗和心理干预。但残酷的现实并不能阻碍波洛克在艺术领域的探索,他仍不断地找寻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打破毕加索风格的条框,加入印第安文化的元素。

只有在创作的过程中,他才能暂时抽离现实的残酷,找到自己情感的出口和片刻的安心。

他将生活的际遇作为灵感的源泉,自由地挥洒颜料,挑战“绘画”的边界。其实,这样的画作也是他对现实境遇的一种回应。

终于,他的努力有了一些回报,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绘画方法吸引了艺术界的关注。著名艺术收藏家和画廊经营者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举办了“年轻艺术家春季沙龙”的选拔展览,波洛克也被邀请到场参加。

展览的评委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走到波洛克的画前,一时语塞,不知如何点评。后来他对佩吉说:这大概是长久以来,我看过的最激动人心的画作”。史无前例的“滴画”作品让波洛克成为这个展览的赢家,他获得了空前的媒体报导,也把他推上了“美国现代艺术第一人”的宝座。

1944年对于波洛克来说是一个里程碑,这一年,MoMA以650美金的价格购入了他的作品《母狼》。这是波洛克有生之年第一幅,也是唯一一幅被博物馆收藏的作品。

让波洛克成名的“滴画”,是在他仅有的两年、完全清醒、滴酒不沾的状态下完成的。那是他和妻子李,刚刚结婚的时候。1945年,他们搬去郊外,波洛克在谷仓里作画。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

胡乱泼洒的颜料,为什么拍卖出了2亿美金? |【经纬低调艺术】

《第1号》(图片来自jackson-pollock.org)

尽管美国国内仍对波洛克的“滴画”抱有怀疑的态度,但在欧洲,波洛克的作品却被广泛肯定和报导。

和同时期的毕加索相比,艺评人们惊讶地发现,和波洛克比起来,毕加索的作品竟也显得老派了。

艺术界的反响让波洛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媒体关注:1949年《生活》周刊刊登波洛克文章“他是美国在世的画家中最伟大的吗?”;同时,在《艺术新闻》里也刊登了波洛克的大篇幅专访。

胡乱泼洒的颜料,为什么拍卖出了2亿美金? |【经纬低调艺术】

波洛克登上生活周刊封面(图片来自pinterest.com)

在此之后的1950年威尼斯双年展,波洛克有6件作品参展。《纽约时报》曾评论双年展的滴画,称波洛克的画作“有某种破坏力”。在这之后,波洛克收获了国际知名度和艺术声誉。

而美国媒体也随之转变态度,之后几次个展波洛克备受好评。美国艺评人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公开表示他认为波洛克是“美国孕育的最棒的艺术家”。同年,波洛克的作品除了定期在纽约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展出,还辗转到了世界上的各个城市。

但购买他作品的人仍寥寥无几,人们仍质疑他这样的“滴画”是否属于“艺术”的范畴。和他同时代的艺评人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发表的评论中戏称他的画作为“沉迷于形状和色彩的装饰画家画的简单图画”

成名却饱受质疑,这对他原本脆弱的精神状态来说无疑是致命的。而因为不断接受采访、拍摄的压力,再加上遇到了创作瓶颈,波洛克无法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和脾气。

这一年,距离波洛克创造出第一幅“滴画”已经过去了4年。他尝试了他所能想到的所有创新的方式,在某一天他忽然发觉,

除了重复,他已经无路可走了。

对别的艺术家来说,或许重复是发掘个人风格的一个过程,但对于波洛克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禁锢。从1938年他跳出导师本顿写实风格的条框开始,他的艺术之路注定是在于挑战权威,突破边界。之后,他和毕加索一起尝试的立体派风格,也在1944年被他所摈弃。而如今,他又希望跳出自己创造的“滴画”法,找寻新的艺术自由。

1951年,波洛克再次回归早期的暴力主题,画作中隐约可以看见残肢的剪影,再加上只运用黑、褐色颜料,和他之前色彩鲜艳的“滴画”截然不同。当时的艺评界对这样的转变并不看好,甚至认为波洛克此举是向具象绘画的倒退。1952年,波洛克再次尝试颠覆,让色彩重回画作,却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之后的三年,波洛克勉强创作了《白光》、《探索》和《气味》这三幅作品,但以他自己的评判标准来看,都不尽人意。于是之后他从此搁笔,不再创作。

胡乱泼洒的颜料,为什么拍卖出了2亿美金? |【经纬低调艺术】

《白光》(图片来自jackson-pollock.org)

但对波洛克来说,无数个在画室度过的日夜并无法就此淡忘,那段时光仿佛警钟一般不断地提醒他,这不应该是他活着的样子。所以他依旧每天去画室,尝试想要做点什么,但都无功而返。

在画不出画的日子里,波洛克常常处于醉酒的状态。而他的妻子李也因此深受他醉态的折磨,波洛克会在房间里横冲直撞,满口胡言,甚至朝自己或是妻子挥舞刀子。李只能躲在角落,默默地等待“风暴”过去。等波洛克闹累了倒下,她再过去把他扛回床上。

借着酒劲波洛克还做过更多疯狂的事,比如袭警、飙车、毁坏财物、恐吓别人,但等他事后清醒了,又会诚恳地道歉,说他并不是有意的。他一次次把自己灌醉,在混沌的状态下活着,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活在舆论中,痛苦不堪。
1956年8月11日晚,波洛克在去往聚会的路上出了车祸,当场死亡。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故是否算是意外,但或许对于44岁的他来说,是“意料之中”的解脱。

3 为什么波洛克作品能拍出高价?

波洛克死后,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为波洛克举办纪念回顾展,并在1967年举办了更为全面的大型展览。1998年和1999年,美国MoMA和英国泰特不列颠(Tate Britain)也不甘落后,也分别为波洛克举办了大型的回顾展。

艺术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Death Sells”,梵高和波洛克就是这一说法的典型案例。在波洛克逝世后的几十年年间,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也翻了好几千倍。

1973年,波洛克的《第11号作品》由澳洲政府购入,拍卖价200万美金。在当时,这是拍卖价格最高的现代艺术作品。而在波洛克离世50年后,他的第5号作品于2006年成为世界上最贵的拍卖艺术品之一,拍卖价高达1.4亿美金,在近十年内没有其他拍卖艺术品能打破这个记录。

胡乱泼洒的颜料,为什么拍卖出了2亿美金? |【经纬低调艺术】

《第5号》(图片来自jackson-pollock.org)

2016年,波洛克的第17A号作品再创拍卖奇迹,由美国著名对冲基金城堡集团掌门人肯尼斯·格里芬(Kenneth Griffin)以2亿美金的价格购入个人收藏。

波洛克画作能卖出如此高价,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波洛克作品的艺术价值

不同于传统的油画和雕塑的艺术形式,现代艺术使用创新的材料和媒介,旨在抒发一种情感、一种状态、或是传达画家对于社会或政治的一些看法。

战后40年代的美国,人们被工业文明和都市文化侵袭,而文化艺术行业却依然落后欧洲一大截——甚至在不少展览上,连一个美国艺术家的作品都没有。这时候,波洛克适时出现了。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艺评人之一,当他第一次看见波洛克的滴画时,他感叹道“杰克逊就是这个国家孕育出的最厉害的画家。”

半个多世纪以来,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画作一直被认为是美国自由性格的经典表现。

波洛克的画作并无时效性,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能从画中看出与时代相关的新的思考,这也是波洛克的作品的社会和艺术价值只增不减的根本原因。

▌艺术品定价的秘密

在《艺术品如何定价》一书中,作者详细描述了现代艺术作品买卖和升值的过程。先是得到业余收藏家的青睐和资助,然后再以参与国际平台的展览为跳板,提高画家本身的知名度。更高的知名度意味着在艺术品市场中价值越高,增值的可能性越大。

另一方面,画廊或是画商会为了维持艺术品的价格、保护签约的艺术家、或避免艺术品被过分当做商品买卖,而将价格抬高。

波洛克的画作可以说是这种艺术生态的一个案例。通过威尼斯双年展这个国际平台,波洛克在国际艺坛的知名度有所提高,媒体对他的关注也因此多了起来。得到媒体的报导后,波洛克的画作价格也涨了不少。再加上他作为现代艺术先驱者的身份,画廊会更加注意不让作品商品化,减少对此作品的买卖频率,从而保护这幅画的画面状态和艺术地位。

▌艺术品投资已然成为资产保值的首选

格里芬以2亿美金的价格购入波洛克的作品后,在市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英国电报察觉到,这位投资人近期开始往艺术品市场、房地产和慈善方面投入资金。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剖析了格里芬的这一举动,他们认为这象征着近期艺术品交易市场火爆的原因—— 在当今石油价格大幅度波动,经济放慢增长的全球背景下,艺术品投资兼顾了增值保值、资产质押、金融工具等职能,成了资产的避风港。

据2018年的数据显示,艺术类投资年度盈利率达到了10.6%,是所有投资项目中年度盈利率最高的。

如今,波洛克的作品在世界各地32个博物馆常年展出,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而去。波洛克更是艺术历史课本里的里程碑式人物,为后人所赞颂。

这一切,波洛克已无从知晓。但他留在世上的画作,是他存在的证据。就像他所说的那样,“绘画就是人存在,活着的一种状态。或者可以说,绘画是一种自我寻找、发现,每个好艺术家画的都是他本人。”

1.若您需要引用、轉載本平台發布的內容只需要注明來源及原文鏈接即可 ,如涉及大麵積轉載,請來信告知,獲取授權。

2.本平台所提供的行業資訊等內容為第三方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部分報媒/平媒內容轉載自網絡合作媒體)僅供學習參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係我們,本平台將在五個工作日內改正。

3.若您的網站或機構從本平台獲取的一切資源進行商業使用,請先來信告知,獲取授權,否則“久仰不如亲鉴”(簡稱“本平台”)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久仰不如亲鉴”特此鄭重法律聲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