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版为何要将故事背景设在民国?

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生活在十九世纪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一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发表于他41岁的时候,当时正处于这位"恰好站在地震最剧烈的地方"的"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的晚年。于我而言,茨威格无疑是一个人文主义风格明显的作家,他最擅长的心理描写极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在这一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无论是格式的转变或是心理的转变,对于人物和语言的把握都是异常精准的。

这部影片早在1948年德就由国导演马克思.奥菲尔斯拍摄过,2004年徐静蕾又自导自演了一个全新的版本,今天主要谈到的就是徐静蕾的版本。在这样一个本就是由男性作家写作的小说面前,我们尝试着去探讨一位女性导演在影片中因这个大部分以女性视角叙事的故事产生的心理活动。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版为何要将故事背景设在民国?

首先从女孩的角度来谈。在形象塑造上,徐静蕾执导的版本(以下简称徐版)直接把女孩塑造成了一个小学教员的女儿,而在原版中,母亲的工作不过是一个会计师而已。再者而言,在原著中女孩是一个为了作家奋发上进努力读书、学习钢琴的人,但在徐版中,这些为了另一个男人可以改变自己的段落都被有意或无意的省略了,甚至连时间轴都更改,在原版中女孩随母亲远嫁离开维也纳的三年时间里也用尽笔墨去描写她的痴情与对作家的疯狂迷恋,但在徐版中女孩与作家共处的时间被缩短为一年,而远嫁去山东的时间被延长至六年,且期间对于作家的情感只是寥寥数语,如果观众没有看过原著的话,会造成一种人物构造十分牵强的观感。

可以说在女性执导的电影中,徐静蕾更倾向于把女孩塑造成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只保留在情感上与作家的联系,但在原著中女孩的一生都是为了作家而存在的,甚至每一个选择都与作家不可分割。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态度差别。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版为何要将故事背景设在民国?

其次是关于独白的差别,独白其实就是大段的心理描写,也正是作家所擅长的部分。在原文本中茨威格的描写虽然对女性心理刻画的细微入至,但始终是出于男性的角度在猜想女性可能会产生的心理活动,并且在一些用词方面为了体现女孩爱得奋不顾身,会显得有点男权。又例如一些偷窥的心理描写也被画面省略掉,小女孩静默的注视对观众带来的冲击力要远远小于细致的文字描写对读者带来的冲击力,这其实是很不可思议的。正常来讲画面永远会比文字更直观,但在徐版中很明显的是导演不想让观众产生"一个女孩的爱是畸形且病态的"这样的感觉。这或许是对镜头语言的表现力无意中有削弱的原因之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版为何要将故事背景设在民国?

关于女孩最后要说的是在电影和文本中有一点很重要的差别,就是镜子的出现和使用。在小说中镜子是从未出现过的,按照拉康的理论,婴儿时期的人类没有自我,第一次了解到自我的存在应当是婴儿第一次照镜子的时候,这个时候婴儿会通过对身边其他物体的类比验证来认识到自我的形象。但在原著中,茨威格从未有一次提到过镜子的存在,这意味着女孩可能从未真正审视过自我的形象,这里的审视并非指单纯的外界注视,而是在精神世界对自己的认可。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版为何要将故事背景设在民国?

但在电影中,女孩一共有四次通过镜子审视自己与客观世界,从第一次进入作家的房子对着镜子审视自己,到最后一次与作家共度春宵以后对着镜子戴耳环,每一次电影镜头都给了特写,使得观众和女孩本身都不得不对镜中的形象一遍遍审视。这样看来其实就是主观上给予了女孩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定,这或许是女性导演无意识的行为,但无疑是与茨威格的人物设定产生了重大分歧的。

而除了剧情的人物设置以外,配乐可以说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也将整个影片的氛围烘托到恰到好处的位置。在电影的片头就是林海作曲的《琵琶语》伴随着邮差送信的步伐,婉转欲滴的琵琶催人泪下,到了中段又转为钢琴做主音、琵琶作伴奏,与影片整体的基调是符合的。而在结尾处也是重新演奏起这个曲子,与文本和影片的回环结构都遥相呼应,仿佛只有作家独自阅读女孩信件的时候,才会响起这样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曲调。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版为何要将故事背景设在民国?

跨国别的文本改编最考验的大概还是时代背景的选择,徐静蕾在采访中曾说过自己尝试过要将故事设定在现代,但最终还是难以成行,不得不放到了故事中的三四十年代。其实故事背景设定在民国时期是非常讨巧的,因为作家兼记者这个设定,一个风流文人也是对三十年代北平知识分子的一种讽刺,夜夜笙歌的是他们,纵情声色的还是他们。而动荡大概也成了一种无法安定的借口,走出方正的四合院,不再太平的是依然方正的北京城,女人可以为了忠贞的精神爱情出卖肉体依附军官,爱情与时代一同动荡,大概暗自契合了茨威格写作原著时候动荡的欧洲局势。

都说导演是文本与影像的桥梁,从04版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来看徐静蕾这个桥梁其实不够稳固,但在结局改编这件事情上04年的徐版和1948年的美版相比来说还要稍微好一点点。美版不仅安排女孩与军官结婚,更是安排了决斗这样的场面,而且作家还因为看了女孩的信而决定赴约去参与决斗。而在徐版中除了全篇增加感情戏以外,结尾更是作家对于女孩的怀恋一览无遗,但在原著中实在不是这样的结尾。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版为何要将故事背景设在民国?

其实我对于结局最大的疑惑来源于明明电影可以有开放式结局,却要硬性改编凑出男人怀恋女孩,追悔莫及的结局,这恰恰是对原著改编的败笔。茨威格的这篇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结局,是终其一生作家也无法拼凑出一个女孩的形象,女孩于作家而言永远是过河时无意踩过的石头,流水淙淙,女孩一辈子热情沉默的爱恋也无法被记住,这才符合原著对于作家和女孩两个人物心理的设定与架构。

其实很多时候在改编的艺术道路上,文学与电影固然是相辅相成的,但总要找到适合的文本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影像的优点,创作出使观众印象深刻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