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面对“失配性疾病”对策,不能失配


胡大一:面对“失配性疾病”对策,不能失配 |《人体的故事》有感


近读了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书从人类进化的角度阐述了疾病,尤其是非传染性疾病(即人们常说的慢病)发生发展的根源,以及正确的应对策略。


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教授。他提出慢病的根源是人类生物学的进化极为缓慢,需经过数十数百代的漫长进程,而人类的文化进化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都极为快速。短短的30-40年,变化天翻地覆。


大家回忆一下,不到半个世纪,每天早晨和傍晚,长安街上的壮观,令西方造访者感叹不已的自行车洪流,变成了汽车的“停车场”。人们不再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上学,购物,去看电影,剧场;可以足不出户或以车代步完成所有这些日常活动;进门找电梯,很多年轻人,二层或三层楼都懒得爬;出门就开车或“打的”,两三站路都不愿走。


晨起到公厕蹲便时的下蹲动作本身就是很好的常规运动,但现在变成了舒适的坐便;一代一代年轻人,甚至已不会不能做下蹲的动作了;刚刚走出短缺经济年代的人们,把刚刚鼓起的钱包里的人民币,大量消费在当下极易获取的不健康物品和食品,如烟草、糖、盐、油、肉、精深加工的米面以及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 ,西方的垃圾食品成了少年儿童的青睐,从小喜欢上这些洋垃圾,成为一生健康的祸根。


胡大一:面对“失配性疾病”对策,不能失配 |《人体的故事》有感


“身体好、学习好和工作好”三好变成“一好”——学习好。不输在起跑线上,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高考都需要考高分。争上名校,毕业后还需博士帽。其他行业不说,想在大城市大医院找个位置,戴个博士帽是“起步价”;就业了,又不停地申报课题基金,发表SCI论文,住院医--主治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还需要另一套教学职称: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导,博导;有更大上进心者们还要跑“院士”。


当医生的,除了临床看病不重要,其他都重要。把其他跑完了,一生再也学不会看病了。很多人没悟出,临床功夫是“童子功”,从年轻时在临床“摸爬滚打”,苦练出来了。工作是“5+2”,“白加黑”,熬夜,睡眠被剥夺了,睡眠障碍成了最流行的疾病之一。


丹尼尔·利伯曼指出,尽管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众多的文化变化也改变了我们的基因与环境的作用,诱发了许多健康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

“失配性疾病”---我们现有的与旧石器时代相比在生物学变化不大的身体,根本不足以或不能够适应快速改变的现代环境和行为导致的疾病。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由于人们连吃东西咀嚼的动作都越来越弱化,人类已没有充分发育的下颌骨容纳牙齿的排列,“智齿”成为儿童牙科常见的要处理的病痛。


尽管生物医学技术针对患病、疾病复发,甚至进入终末期的病情大展身手,日益在延长人类的预期寿命,但带病生存不仅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生不如死的痛感,也大量消耗着医疗卫生资源。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已成为精准扶贫攻坚战的重大挑战。


2014年的数据显示,首都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超过了80岁,但健康期望寿命仅60岁左右。20年的生命过程带病生存,自己的痛苦,家庭的拖累,社会的负担。


肥胖、代谢综合征、II型糖尿病、焦虑/抑郁.......的发病率在不断攀升,而这些以亿计数的疾病不仅在原始狩猎采集社会几乎闻所未闻,而且在我从1965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到毕业后在北大医院从医23年的近30年中也十分少见。


丹尼尔·利伯曼预言:“将来我们的星球上将有越来越多的患有各种慢病的胖子,他们将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经受更多的痛苦”。

2017年11月


胡大一:面对“失配性疾病”对策,不能失配 |《人体的故事》有感

【点击链接,进入心脏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