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古老大運河的東不壓橋衚衕

地安門路口向東不遠,有著這麼一條古老的衚衕,有著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做東不壓橋衚衕。衚衕的南口與平安大街相連,那裡如今修建了玉河公園,曾經沿著玉河的古老的衚衕依然變成了一條京城裡少見的城市水系公園。曾經的古老如今轉換了新顏,也就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背靠古老大運河的東不壓橋衚衕

東不壓橋衚衕北邊是帽兒衚衕,因為親戚在這條衚衕的緣故,所以小時候就沒少在這邊跑。要提這座衚衕,就得先從衚衕的名字東不壓橋說起。


背靠古老大運河的東不壓橋衚衕

東不壓橋所在的這片水域在過去叫做玉河,是當年郭守敬修建通惠河連接大運河最重要的一段,玉河具體的流域是從什剎海到前三門,修建玉河的時候主要還是為了疏通漕運。元代的漕運的重要節點在如今的積水潭,那麼如何將通州大運河水引導積水潭便成了當時郭守敬的重要課題。聰明的郭守敬一方面從昌平白浮泉引山泉水,經過頤和園的昆明湖,經過南長河最後注入積水潭,保證了積水潭上游來水,同時從積水潭到什剎海再到通州修造了通惠河,這樣使得古老的大運河在元朝成了漕運的重要水道,也同時帶動了玉河兩岸的商業繁榮。


背靠古老大運河的東不壓橋衚衕


背靠古老大運河的東不壓橋衚衕


背靠古老大運河的東不壓橋衚衕

2006年東城區開始對玉河河道進行挖掘、保護以及開發,當時在地下2-3米的地方挖掘出了玉河的古河道。古河道的兩岸都砌著城磚,磚上是1-3米長、1米寬的花崗岩岸石,玉河遺址的兩岸還打有護岸的樁子。據說當時從河底挖掘出了許多的瓷器碎片,青花、釉裡紅、粉彩的碗、瓶、罐、盤什麼都有,據說還有硯臺、石像。


背靠古老大運河的東不壓橋衚衕


背靠古老大運河的東不壓橋衚衕

在修復挖掘的同時,這座修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的東不壓橋也重見天日。當時發現東不壓橋的位置距離地面1米,位於兩岸的橋基是有城磚砌成的,橋的拱券也早已不見。東不壓橋西岸的橋基上還有50餘塊花崗岩條石,挨著東不壓橋的一些其他建築比如古玉河庵的旗杆石、嘉慶十三年重修玉河庵的石碑。如今在玉河與平安大街交接的地方,連同古玉河庵都可以看到。


背靠古老大運河的東不壓橋衚衕


背靠古老大運河的東不壓橋衚衕


背靠古老大運河的東不壓橋衚衕

東不壓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是一座東西向的石橋,具體的位置就在今天東不壓橋衚衕的南口,地安門大街十字口偏南的地方,明清兩代的皇城城牆就從半邊橋上越過。根據明代的《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記載,當時管這條衚衕叫做步糧橋,也有專家認為應該叫做“步量橋”。理由是,這裡的橋身被皇城佔去了一半,橋身變窄了,用步就能測量出長寬來。到了民國,皇城拆了,皇帝跑了,於是老百姓說這橋如釋重負,不用扛著皇城了,於是就叫做不壓橋了。同時北海後門皇城經過的地方有座一模一樣的橋叫做西壓橋,因為那裡的皇城城牆從橋上而過。按照傳說皇帝有旨,西邊壓橋了,東邊這個就叫不壓橋吧,所以才有了東不壓橋的名字。


背靠古老大運河的東不壓橋衚衕

到了上世紀50年代,將河道改為暗溝,東不壓橋亦被拆除,但留下橋拱,埋入地下。1998年修平安大道,重新挖掘出來,不久又回埋。直到2006年重修玉河才又重見天日。


背靠古老大運河的東不壓橋衚衕

東不壓橋衚衕北起帽兒衚衕,南至地安門東大街,東與雨兒衚衕、福祥衚衕相通,西與拐捧衚衕相通。清朝末年,這條衚衕裡住過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就是設計並建造中國歷史上第一條有中國人自行研發修造的鐵路——京張鐵路的詹天佑。具體的位置應該是在衚衕中間的20號。另外《兒女英雄傳》的作者文康也住在這條衚衕,當然如今這裡早已經找尋不到當年的一些景象了。


背靠古老大運河的東不壓橋衚衕

如今的東不壓橋衚衕早已經沒有當年的樣子了,因為緊挨著著名的南鑼鼓巷、什剎海和帽兒衚衕,來來往往更多的是遊客,估計沒幾個人知道這裡曾經的東不壓橋和西不壓橋的情況,更別提詹天佑住在哪兒來。走在河邊綠柳成蔭的玉河故道,看著斑駁的東不壓橋遺蹟,似乎過去了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