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相關的謠言四起 傳播者是何心態?

【歐洲時報網】新冠肺炎疫情把人們隔離在家中,但人們並不孤單。發達的互聯網讓人們能夠通過各種線上渠道和平臺與家人、朋友取得聯繫,接收信息。但是在疫情期間,虛假信息充斥著網絡,擠壓著準確信息傳播的空間,對防控疫情產生極大的傷害。

各類謠言層出不窮 擠佔權威信息傳播空間

BBC報道,英國內閣辦公室近日與社交媒體平臺合作,共同打擊發布虛假消息的用戶,包括髮布虛假醫藥信息的假“專家”、網絡詐騙犯等。這些虛假消息讓英國疫情的防控工作成本大大提高。

例如,上週二(3月24日),英國政府給公民發佈短信息,要求民眾待在家裡,不要出門。隨後,多種版本的“官方信息”出現在人們的手機上,其中有一條稱,如果不遵守,將受到處罰。唐寧街10號新聞辦公室官方推特號不得不發佈澄清推文,確認官方唯一的信息。

疫情相关的谣言四起 传播者是何心态?

圖為唐寧街10號新聞辦公室官方推特澄清謠言。(圖片來源:網站截圖)

保守黨議員Damian Collins稱,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虛假消息傳播得非常快,這十分危險,因為有很多人不知道真相,誤把謠言當真,再繼續傳播。

除了官方的消息,如球星C羅、教皇等名人感染新冠病毒的謠言也層出不窮。

據《國家地理》雜誌報道,近期,社交媒體上出現了很多野生動物出現在城市裡的新聞,如天鵝和海豚重新回到威尼斯的河水中、一群大象在雲南一村莊裡遊蕩……這些新聞在推特上被成千上萬次地轉發、被做成新聞頭條、視頻在Instagram和Tik Tok上傳播。

報道認為,這些新聞能夠吸引人們的眼球,是值得傳播的好消息,是能夠激起人們熱情的事情,還能夠給人安慰。但是,這些虛假信息會給人錯覺,自我感覺良好,進而忽視了疫情真正帶來的傷害。

疫情相关的谣言四起 传播者是何心态?

圖為2月23日的意大利威尼斯。(圖片來源:新華社)

謠言“花招”層出不窮 社交媒體加強打擊力度

許多社交媒體也看到了虛假信息給全球防控疫情帶來的阻礙,推出各種措施防止虛假新聞進一步傳播。

Forbes網站報道,推特在疫情發展之初,就採取了真實性調查等措施,確保用戶在搜索疫情信息時,提供的是權威來源,如世界衛生組織推特賬號發佈的信息。同時,利用機器學習算法,檢測假新聞的傳播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如檢測那些質疑、否定官方來源信息的賬戶,追蹤那些未經證明的“替代療法”內容等。

臉書也通過算法技術,讓用於遠離虛假信息。包括檢測含有虛假信息的廣告、買賣緊缺物資的信息。Instagram則通過追蹤那些經常在假新聞裡使用的標籤(hashtag)進行信息管理。

疫情相关的谣言四起 传播者是何心态?

1月29日,中新社梳理新冠肺炎真實信息。(圖片來源:中新社)

謠言四起 好玩還是故意?

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French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的認知科學家Hugo Mercier在英國《衛報》上發表文章稱,在很多情況下,人們轉發假新聞只是因為有趣,因為人們總是會對一些粗俗的故事、名人的八卦感興趣,並不會對改變人們的觀念或看法。例如,那些轉發C羅確診新冠肺炎信息的人還是會在見到他時與他握手;那些傳播新冠病毒是由實驗室洩露出去的人,也不會圍攻這個實驗室,要求他們說出真相。

但是,“新冠肺炎的防治方法”這類話題中的假新聞是更加令人擔憂的。人們爭相轉發一個“自愈”的案例,卻不分析這個治癒方法的普遍性,並且開始找尋可能的治癒方法,包括茶葉、生肉、酒甚至毒品。

而很多假新聞之所以傳播廣泛,是因為消息來源是諸如:“一個朋友的舅舅來自武漢,他說……”、“一個朋友的父親在疾控中心工作,他說……”,這類“朋友的朋友”信源不夠權威卻有可信度,成為謠言散發的中心。

此外,在不斷加劇的恐慌心情下,對政府的不信任加重了謠言的盛行。人們不願意聽從政府的建議與勸導,相信政府發佈的信息是錯誤的,認為政府沒有能力在疫情期間保障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人們還是會出門集會、搶購衛生紙。

謠言能否盛行,關鍵是相信誰的問題。因此,專家建議,在相信某一信息之前,要對其真偽進行檢查,而檢查的最優方式就是,想清楚誰才是真正能夠幫助民眾戰勝疫情的人,誰才是真正對大眾好的人,而誰是通過操縱他人達成自己目的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