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筍煨配花豬肉 春風十里不如你

新筍煨配花豬肉 春風十里不如你

本年度來自臨安的春筍 購自小款精選每日好物



新筍煨配花豬肉 春風十里不如你



明朝有個文人張岱,闊少爺出身,前半生鮮衣怒馬、精舍美婢,風流紈絝,喜食好色,過賈寶玉一樣的日子。他文采好,講吃的書就寫了不止一本。他寫燕來時的春筍,“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無可名言,但有慚愧”。用今天的話講,大概意思就是“好吃到沒法用語言形容,好吃到讓人覺得慚愧”。把筍奉為上上至美,是文人共識。自古來他們的概念裡,菜蔬是有格調等級的。當然,韭荽薤蔥蒜得放在一旁另說。


古時文人總有三分傲嬌,太煙火氣的食物他們不會明面上喜歡。出挑的春筍被他們比做姑娘的手指,只有晚花堪與為伴,惹人憐惜。這樣裹著褐、綠、紫色雜染筍衣的細筍在市場往年上要賣二三十塊一斤。如今疫情,菜市場是逛不得了,轉從網上選了一份,新鮮且嫩,而且價格比往年還便宜了不少。郵來三四斤,不過六十幾塊。做個醃篤鮮就很好,特別是它的中段,最適合久燉,鮮、甘、脆、潤,既接得住鹹肉和鮮肉的油香,也不失筍子所獨有的清妙氣。


醃篤鮮是一個頗有畫面感的名字,比起土豆炒辣椒這種平鋪直敘的食材與做法,這個篤字就很妙。在江南語境裡,它既是“文火慢燉”的動詞,又是湯水微微沸騰的象聲詞。有微微沸騰的,氤氳著水氣的鏡頭感,就連湯水輕滾的咕嘟聲也一下子跳了出來,瞬間音畫皆生,自帶處處聞啼鳥的春意。江南人的冬天綿密陰冷。又沒北方火炕暖氣的加持,冷雨篤背心的冬天總是難熬。於是春天頭撥新筍下來,不這麼迫不及待的篤上這麼一鍋,還真不好表達對這季節的歡迎。


這是道家常時令菜,材料簡單,不過春筍、鹹肉與鮮肉。都不名貴,耗的只是時間,聽說山裡鄉下,會臨睡前燒一鍋,燭頭火留在灶上過夜,翌日午飯來吃,筍與肉的味道融了,表面會浮出一層白霜,好吃到不行。都說醃篤鮮是本幫菜的經典套路,一桌滬上宴席,一鍋醃篤鮮端上桌面之時,就意味著這一餐皆大歡喜完美收官。不過杭幫菜或蘇幫菜的麾下食客對此說法總有些微言,而且徽州似乎也有相類的菜餚,不過總要放點火腿進去。


其實,這樣的葛藤不必深究紋到底,地界比鄰,口味自然也略近,佛家所謂法不孤起,抬槓未免沒趣。




新筍煨配花豬肉 春風十里不如你




其實筍燒肉的菜式在所有出產筍的地域皆有,就像排骨燉筍,也是清鮮,但終究失之淡薄,總要加味精與鹽來提上那麼一口氣。但是加了鹹肉就立刻有了不同,就像新酒兌陳酒,一下子層次和變化都有了。所以說筍是一鍋醃篤鮮的精神,鹹肉就是一鍋醃篤鮮的靈魂。湯水是否白厚,味道鮮否醇否,都由這一方鹹肉左右。也有地方豪氣地切幾塊金華火腿進去。不過略微亂了清鮮的風格,說到底還是出缸肉更搭調一些。質地緊實,皮白肉紅的正好,要是皮黃肉黑,那就是時間久了,用不得。


新筍煨配花豬肉 春風十里不如你


新筍煨配花豬肉 春風十里不如你


乾爽清香的鹹肉要去汙,泡上幾個小時清水,直到變白變軟,就可以下鍋了。鮮肉取料也有講究,蹄膀最好,是首選。肋排處的五花肉是次選。蹄髈煮前要慢浸、快焯,用最細緻柔緩的辦法清除肉的血腥氣。加蔥姜和紹酒煮個大半熟後冷卻改刀,繼而入砂鍋了。醃肉與鮮肉的共治的手段大概率地源於浙東,是“鹹鮮合一、陳鮮互映的手段,鹹肉和鮮肉,味性既互相關聯又彼此有別,合一塊兒時味感就飽滿了,這道理古人研究得很透,徽菜裡的金銀蹄子也是這個道理。


鹹肉、春筍和鮮肉,一比一比一下鍋,注下四倍的水進去,大火轉小火,耐著性子煮到湯餘一半,就算好,要煮成濃如牛乳般的奶湯,用鐵鍋,一招“頂花澆油”,能讓湯足夠白潤。要燒成一碧見底的清湯,用砂鍋,如豆小火細細的篤這一鍋尤物,時間要更久些。到時候鹹肉酥、鮮肉爛、筍子嫩,三樣食材一鍋鮮湯各得其所,喝湯吃筍,一席菜以至鮮收尾。若有白飯最好,篤到酥爛的肉塊壓碎了拌飯吃,滋味著實的好。


新筍煨配花豬肉 春風十里不如你




新筍煨配花豬肉 春風十里不如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