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宦海的“聰明人”


浮沉宦海的“聰明人”


其人極善書法,是明代吳門書派崛起具有先導作用的重要人物,在書法方面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後人評之:“早年書學褚,有不勝綺羅之態。中年學王,出規入矩,古色蒼然。晚年豪放縱逸,謂之學懷素,又謂之學元章。”其真跡現在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教導出了吳寬、祝允明等名家後輩,引一時之風流。

浮沉宦海的“聰明人”


其人善文,十二三歲即可做詩詞古文,被老師看重,幼時被評有“鼎鉉之器”,著有《武功集》八卷,被清代《四庫全書》收錄五卷流傳於世,後人稱其“文章雄奇”,注重通達,“不屑為雕張飾句”。

其人還善治水。正統十三年(1448年)的黃河決口淤塞了濟寧至清口之間的一段運河河道,朝廷先後派人治理,“河決沙灣七載,前後治者皆無功”。景泰四年(1453年),大家都舉薦他去山東治河。他上任後總結經驗,詳細勘察,制定方案並上疏朝廷,即治黃史上著名的《言沙灣治河三策疏》。“大集民夫,躬親督率,治渠建閘”,景泰七年,山東又發大水,他修的毫無損害,後“水患悉平”。

只看如上幾點,此人可算能臣雅士,足以受後人敬仰。但此人卻在歷史上惡名久揚,受後人唾棄嘲笑。沒錯,此人正是徐有貞,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呢?

徐有貞,原名徐埕,“多智數,喜功名”,這位對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都很有研究,實為聰明絕頂之人,但所作所為極為人不齒:

一、毫無家國承擔之品格。土木之變前,他觀星占卜,認為大事不妙,提前安排自己的妻子家人回到南方避難。皇帝被俘,朝廷混亂之時,他大聲提議南遷,“驗之星象,稽之歷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不考慮保家衛國,反而建議朝廷全體逃跑,國家利益、百姓性命與他如無物,如不是于謙等人呵斥制止,怕南明要提前兩百年到來,宋代之慘案當時發生。

二、為求官投機鑽營,無所不用。北京保衛戰成功後,“珵急於進取,自創南遷議為內廷訕笑,久不得遷。”他偷偷送一條玉帶給陳循,跟陳循說,我夜觀天象,您要升官了,馬上就能配玉帶了。果然陳循得了少保,就很高興,經常在皇帝面前推薦他。他還請于謙門客遊說于謙,想要得到國子祭酒(國立大學校長)的職務,于謙跟皇帝說了,皇帝說,這不是那個建議南遷的徐埕嗎,這個人不走正道,怕帶壞學生,於是拒絕了這個提議。徐埕認為是于謙在打壓他,對於謙暗恨於心。陳循跟他說,你這個名字上了皇帝的黑名單了,換個名字吧。於是,徐埕變成了徐有貞。

三、傾心權欲,因私慾謀劃政變。皇帝(明英宗)病重,石亨、曹吉祥等人想要擁立太上皇(明景帝,明英宗的哥哥,土木之變被俘,被放回後一直軟禁),於是找他商量,於是他極為高興的加入進來,出謀劃策,聯絡了皇太后,告知太上皇,發動了奪門之變。有人說奪門之變是撥亂反正之舉,有大義支持。私以為並非這樣,奪門之變實為徐有貞等人妄圖爭權,為自己的私慾,為奪取朝廷的話語權,因而鋌而走險,是狠辣的奪權之舉;也有人說徐有貞算不得第一主謀,私也不認為如此,石亨、曹吉祥等人拿不定主意,是徐有貞登上屋頂,夜觀天象,下了決定,“時至矣,勿失。”政變晚上,天昏地暗,石亨等人心裡打鼓,對能否成功有些不安,又是徐有貞站出來說,“必濟”。景帝復位後,“封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

四、構陷忠良,薄情寡恩。徐有貞因奪門之變走上了人生巔峰,為了鞏固權力,為了掌控內閣,“誣少保于謙、大學士王文,殺之。內閣諸臣斥遂略盡。”對於“救時宰相”于謙,明景帝不願殺,認為于謙有大功,徐有貞進言道“不殺于謙,此舉無名”;調查于謙、王文等人罪名時,查不到證據,徐有貞說“雖無顯跡,意有之”。一代忠良因“意欲”之罪而死,徐有貞以此冤殺于謙,也以此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無法翻身。“陳循素有德於有貞,亦弗救也。”不知陳循知道徐有貞這小人面目,後悔有幾分?

徐有貞得志之後覺得自己與石亨、曹吉祥之流不是一類人,因而與石亨、曹吉祥等人奪權,被石亨等構陷,經歷了入獄、調任廣東、入獄、出獄、成為平民、恢復冠帶閒住(保留官員身份,回家自省)。徐有貞希望自己能被皇帝複用,再次夜觀天象,認為吳地要出將星,於是他隨身帶著鐵鞭,屢屢起舞(史書記載徐有貞長得短小精悍)。到聽說韓雍征戰兩廣有功後,他才擲鞭嘆息說:“孺子也應天象嗎?”從此放浪山水之間,過了十幾年才去世。

縱觀徐有貞一生,在宦海之中鑽營,用“半仙”之學決策,用陰謀奪取高位,卻德不配位,高官厚祿如同曇花一現,終不可得。其材可惜,其錯昭昭,“意欲”之詞必將惡臭萬年。

《徐有貞傳》以一個小故事結尾,說徐有貞初次出獄的時候,撫著馬士權的背說,你是個義士,我將來要嫁個女兒給你。等他從流放地回來,馬士權經常去拜訪他,他卻決口不提婚事。馬士權辭去,終身不再提這件事了。“人以是薄有貞而重士權。”

德薄至此也。悲乎。

浮沉宦海的“聰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