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河西走廊地區在漢代的地位很重要?

青天白雲0


河西走廊在古代又稱涼州,簡稱“河西”,晉朝的南涼、西涼、大涼等都曾在此建都。像中國這樣西高東低的地勢,難免會造成交通等各種不便。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邊是連綿不絕的祁連山,北邊則是合黎山(現今的崑崙山脈),全長千餘公里。從整個河西走廊的地勢來看,北邊相鄰阿拉善高原,一片戈壁,人跡罕至,南面又是青藏高原,環境惡劣,河西走廊就是處於這兩者之間,咽喉之地不可謂不重要。

河西走廊獨特的地理位置,是中原通向亞洲腹地的必經之路,走廊西邊的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也因此產生了交集。兩種文化的差異,很快就成為了衝突的導火索。公元前771年,西戎垂涎中原豐富的物資財產,發兵大舉進攻西周,並且在驪山成功殺死了周幽王,西周也因此滅亡。

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實力大幅提升。這時候的河西走廊是被月氏人控制著的,強大的匈奴國不斷蠶食月氏的地盤,月氏被迫西遷,匈奴人控制了河西走廊。秦始皇為了防範匈奴人的入侵,還大興土木,修築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到了西漢期間,經過著名的“文景之治”後,這時候的西漢王朝已經有了能跟匈奴抗衡的實力。隨後,張騫受命出使西域,聯合月氏共同打擊匈奴,在取得勝利之後,西域的各民族從此與中原有了非常密切的交流,“絲綢之路”就此形成。

除了軍事以外,我們還可以從三點上來看待河西走廊的重要性。第一就是經濟,因為“絲綢之路”的繁榮,河西走廊成了中原大地聯通世界的經脈。向西最遠能延伸到歐洲等國,向東能到相鄰東海的蘇杭等地。西域商人給中原帶來了寶馬良駒、葡萄、藥材、香料等商品,中原也向西域輸出了絲綢、茶葉、瓷器和四大發明。當時著名的埃及豔后就可以算得上是絲綢的忠實粉絲,經常穿著中原大地運來的絲綢製成的衣物,出席各種外交活動。

第二就是人文,河西走廊成了西域與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正是因為有了河西走廊,加速了西域對中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使其融入中原,成為中國重要的一部分。“世界上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地域廣闊、影響深遠的文化只有四個:中國、希臘、印度和伊斯蘭。而這四種文化匯聚的地方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從這句話中,我們就能明顯的看出,河西走廊的重要程度。


普加喬夫


河西走廊地區對於漢朝來說,就像巨人手中的明珠,具有極大的現實和歷史雙重意義。可以說,河西走廊是漢朝統治者實現開拓夢想和維持戰略優勢及國家穩定的重要地區,對漢朝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紅線標註的連線便是歷史上河西走廊地區

甘肅西北部有一塊狹長的堆積平原,南接祁連山,北接合黎山,烏峭嶺以西,長度超過1000公里,從中原內地直通到西北地區,這塊狹長的平原就叫河西,歷史上也叫河西走廊。漢朝時期,河西走廊地區分佈著多個民族,實力強大的主要有羌族、匈奴、烏孫、大小月氏、允戒等民族,整個河西走廊地區分佈著大大小小的城郭諸國,共計三十六個,極具民族多樣性和戰略意義。


河西多民族的文化氛圍促使了民族大融合

其實河西走廊是漢朝防禦外族入侵的一個屏障。漢朝打通河西走廊的最初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由於和匈奴關係緊張,漢朝的北面和西面同時面臨了匈奴的威脅。漢武帝時期,漢軍北上進攻匈奴,漢朝和匈奴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而漢軍不能兩個方向作戰,因此在河西走廊地區則主張進行防禦,以此遏制匈奴在這個方向對漢朝的威脅。

公元前60年,漢武帝命令在西域設立都護府,漢朝開始經略西北,並把西域都護府打造成軍事重鎮。漢朝強勢介入河西,起到監控當地局勢的局勢的作用,由於漢軍的存在,這裡的民族或多或少跟漢朝有著關聯,由此漢朝得以利用平衡手段分割這個地區的勢力,減弱了西北方向面臨的軍事威脅和壓力。所以對於漢朝而言,河西走廊軍事戰略意義重大。


經略河西,讓漢軍有了一個介入西北乃至中亞地區的翹板

漢朝統治者有著開疆擴土的夢想。這個夢想在漢武帝時期變得尤為明顯。"威德遍於四海"是漢朝一個強烈願望。在這個內心潛在目的的驅動下,佔據河西走廊成為現實目的。有河西走廊,明面上就代表著開疆擴土的成功,是一個偉大的歷史功績。哪怕到日後的諸多朝代,也對河西走廊地區依舊念念不忘。

河西走廊連通西北地區,而西北地區往西 則連接中亞和歐洲。當時的歐亞大陸上並存著四大強國,分別是漢朝、羅馬、桂霜、安息四大帝國,而他們全部位於羅馬——漢朝一線,因此通過河西走廊,極大的促進了漢朝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漢朝和西北民族以及其他三個帝國的瞭解。從西方來的商品和文化,經過河西走廊進入中原內地。而漢朝用強盛的國力,通過河西走廊對外輸出己強盛的文化和經濟力。


歐亞大陸四大強國並存版圖

漢朝跟羅馬和中亞國家的貿易,給漢朝帶來的巨大的外貿稅收,在當時緩解了漢朝多年對抗匈奴帶來的經濟負擔。而強烈自信的中華文化,也經過河西走廊遍於世界。由此達到了統治者"威德遍於四海"的夢想。這具有極為重大的歷史現實意義。

漢朝時期,佛家得到了大發展。而同時,文化上也呈現出"諸子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漢朝時期,西域的佛教開始通過河西走廊往中原發展。大小乘佛教的到來,宣揚佛家理念,得以進一步給統治者提供治理天下的理論依據,因此河西走廊對於鞏固統治有著重要作用。


河西走廊地區看似距離中原比較遠,但是對漢朝的經濟文化乃至封建統治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它對於漢朝而言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


靜聽竹林風


翻看地圖知河西走廊東連關隴,通西域,漢時張騫奉武帝命,出使西域,行程數萬裡,意在聯結諸國共擊匈奴。漫漫大漠戈壁,路途艱險,歷盡九死一生,方得迴歸漢庭復皇帝命。以張騫之見聞經歷備述於帝知,帝即興廣通西域之意,又匈奴雄據漠北,虎視眈眈。漢庭用兵志在掃滅匈奴,犁庭掃穴。霍去病衛青各領數萬精兵,即是取道河西走廊,駐於酒泉一帶,伺機出擊。國家用武之地,側重於河西一路,走廊西倚巍巍祁連山脈,北隔廣漠戈壁。唯此狹長通道,連結漢庭西域絲綢之路,戰爭貿易互通往來,濃墨重彩一筆記在河西走廊!


天地萬物99


為何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河西走廊這個地方?

在現今的甘肅西北部,有著一片土地肥沃、水量充沛的帶狀區域,這就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在古代又稱涼州,簡稱“河西”,晉朝的南涼、西涼、大涼等都曾在此建都。像中國這樣西高東低的地勢,難免會造成交通等各種不便。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邊是連綿不絕的祁連山,北邊則是合黎山(現今的崑崙山脈),全長千餘公里。從整個河西走廊的地勢來看,北邊相鄰阿拉善高原,一片戈壁,人跡罕至,南面又是青藏高原,環境惡劣,河西走廊就是處於這兩者之間,咽喉之地不可謂不重要。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獨特的地理位置,是中原通向亞洲腹地的必經之路,走廊西邊的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也因此產生了交集。兩種文化的差異,很快就成為了衝突的導火索。公元前771年,西戎垂涎中原豐富的物資財產,發兵大舉進攻西周,並且在驪山成功殺死了周幽王,西周也因此滅亡。

河西走廊

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實力大幅提升。這時候的河西走廊是被月氏人控制著的,強大的匈奴國不斷蠶食月氏的地盤,月氏被迫西遷,匈奴人控制了河西走廊。秦始皇為了防範匈奴人的入侵,還大興土木,修築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到了西漢期間,經過著名的“文景之治”後,這時候的西漢王朝已經有了能跟匈奴抗衡的實力。隨後,張騫受命出使西域,聯合月氏共同打擊匈奴,在取得勝利之後,西域的各民族從此與中原有了非常密切的交流,“絲綢之路”就此形成。

絲綢之路

除了軍事以外,我們還可以從三點上來看待河西走廊的重要性。第一就是經濟,因為“絲綢之路”的繁榮,河西走廊成了中原大地聯通世界的經脈。向西最遠能延伸到歐洲等國,向東能到相鄰東海的蘇杭等地。西域商人給中原帶來了寶馬良駒、葡萄、藥材、香料等商品,中原也向西域輸出了絲綢、茶葉、瓷器和四大發明。當時著名的埃及豔后就可以算得上是絲綢的忠實粉絲,經常穿著中原大地運來的絲綢製成的衣物,出席各種外交活動。

通過河西走廊的商人

第二就是人文,河西走廊成了西域與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正是因為有了河西走廊,加速了西域對中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使其融入中原,成為中國重要的一部分。“世界上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地域廣闊、影響深遠的文化只有四個:中國、希臘、印度和伊斯蘭。而這四種文化匯聚的地方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從這句話中,我們就能明顯的看出,河西走廊的重要程度。

河西走廊

再有就是宗教


煙雨踏秋殤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抵玉門關,南依祁連山,北靠合黎山,全長約一千公里,寬度從幾公里至二百公里不等。整體形狀如帶,又位於黃河以西,故名“河西走廊”。俯瞰河西走廊,北面是阿拉善高原,戈壁遍佈,人跡罕至,南面是青藏高原,環境惡劣,交通不便,河西走廊處於兩者之間,其重要性從人文上看,河西走廊是文化傳播的平臺。有了河西走廊的溝通,加速了西域與中原的交流,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使其融入中原,成為中國重要的一部分。有了合適的“土壤”,農耕文明和封建制度在西域逐漸生根發芽。國學大師季羨林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

  從經濟上看,河西走廊是中國聯通世界的血管。藉助“絲綢之路”繁榮,外通地中海、中東,內至蘇州、杭州,商賈雲集,盛極一時。西域商人為中原帶來了汗血寶馬、葡萄、核桃、石榴、無花果、大蒜、蔥、黃瓜、香料、藥材、樂器和金銀器等商品。而中國輸出了絲綢、茶葉、瓷器以及四大發明。當時古羅馬的市場上,每磅絲綢的售價高達12兩黃金。而著名的埃及豔后也是絲綢的忠實粉絲,經常穿著絲製衣服,接見外交使節。不言而喻。


傑瑞扛板磚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這裡是吟風社,薈聚文史愛好者,致力於持續輸出文化、歷史等領域優質內容。

放在整個漢代的角度說,河西的地位一直都極其重要,不過兩漢略有不同,先從西漢說起。

西漢的河西

贊曰:孝武之世,圖制匈奴,患者兼從西國,結黨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開玉門,通四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單于失援,由是遠遁,而幕南無王庭。

武帝紀說的很明白,奪取河西走廊的目的就在於制匈奴,南羌與匈奴長期是盟友關係,而將河西收入漢帝國版圖之後,南羌便與匈奴隔絕,同時進一步再向西,進入了西域,對匈奴呈現夾擊態勢,也就是所謂的斷匈奴之右臂。

當然,這些話說來容易,實際操作中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西漢將河西收入疆土除了軍事勝利外,還有源源不斷的遷民實邊政策(相對來說東漢這方面做得很差),這一步步完成之後,漢朝與匈奴的戰場也逐步西移,遠離了原本的經濟重地。

東漢的河西

在東漢時期,來自北部的軍事壓力是不如西漢的,匈奴雖然仍然是不小的威脅,但匈奴的實力畢竟不及西漢初年強盛,反倒是羌人在兩漢之交大量進入河西,為西北邊防造成了困擾,而東漢對此的應對相當消極,竟然出現了棄涼州的提議,然而馬援看的更加長遠,他說:


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則為害不休,不可棄也。

結合漢書的記載,西北的區域並非是不毛之地,河西走廊一帶甚至可稱得上土地肥沃,漢書中記載“涼州之畜為天下饒”,“谷糴常賤,少盜賊,有和氣之應”,除了經濟條件外,馬援還看到西北的城池完固,如果把這樣一塊地區直接扔給羌人,日後必然會使得羌人做大,為禍不休。然而馬援雖然阻止了棄地之議,卻並不能改變東漢對河西的消極防禦戰略,我們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去看,結果是災難性的。

在東漢,河西的民族構成出現了極大變動,西漢通過軍屯和民屯並行方式將河西的人口充盈,東漢則極少有民屯,就是軍屯的規模也不大;而在外族降人的安置上,西漢是習慣將降人拆分之後在邊地設置屬國,允許他們以舊風俗生活,同時由於拆分為數個屬國,單個的威脅也不大。東漢卻往往將降人安置在內郡,由於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衝突和官吏對異族的刻意剝削,而隨著河西之地羌人的數量佔據優勢後,羌亂便大規模的爆發了。

涼州在東漢人口只有西漢的三成,這並非是整個河西的人口只有西漢的三成,而是說朝廷控制下的漢民族人口只有原本的三成,羌人的數量比重遠高於西漢。羌亂之後,由於河西的本民族人口稀少,對軍事的承載力也就變弱,在邊地用兵的費用也就越大,朝廷就越不願意在邊地用兵,對這西北區域也就愈加輕視,關於涼州棄地的論調就一而再,再而三的老調重彈,形成了一整個惡性循環,這惡性循環的結果,是西北邊防的愈加吃緊。羌亂前後二十一年,花去了軍費三百二十多億,而在兩漢盛時,漢朝廷中央的年收入也不過四十多億罷了。由於對河西的輕視、消極態度,導致了東漢的衰落。


吟風社


我曾在甘肅工作過兩年時間,幾次自駕車馳騁在河西走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河西壯美風光一直讓我難以忘懷。下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

  • 河西走廊是漢朝從中原向西域進發的必經之路。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抵玉門關,南依祁連山脈,北靠戈壁荒漠,全長約一千公里,寬度從幾公里至二百公里不等。整體形狀如帶,又位於黃河以西,故名“河西走廊”。

俯瞰河西走廊,北面是阿拉善高原,戈壁遍佈,人跡罕至,南面是青藏高原,環境惡劣,交通不便,河西走廊處於兩者之間,在祁連山的冰雪融水的滋潤下,水草豐富,環境適宜,溝通了中原和亞洲腹地,東亞農耕文明與西域遊牧文明經此產生了交集。

河西走廊納入漢朝版圖的經過


秦國統一六國後,實力大幅提升。此時,河西走廊被月氏人控制,兩者面臨匈奴的威脅。強大的匈奴人不斷蠶食月氏的地盤,月氏被迫西遷,匈奴人控制了河西走廊,成為東出中原的重要通道。

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命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出擊匈奴。

霍去病分別在春、夏兩季,打敗了盤踞在河西走廊的匈奴渾邪王、休屠王,殲敵四萬。在迎頭痛擊之下,渾邪王被迫降漢。漢武帝增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河西四郡,西漢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掃清了障礙,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河西走廊的文化意義

從人文上看,河西走廊是文化傳播的平臺。有了河西走廊的溝通,加速了西域與中原的交流,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使其融入中原,成為中國重要的一部分。有了合適的“土壤”,農耕文明和封建制度在西域逐漸生根發芽。

國學大師季羨林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

河西走廊的經濟意義

從經濟上看,河西走廊是中國聯通世界的血管。藉助“絲綢之路”繁榮,外通地中海、中東,內至蘇州、杭州,商賈雲集,盛極一時。西域商人為中原帶來了汗血寶馬、葡萄、核桃、石榴、無花果、大蒜、蔥、黃瓜、香料、藥材、樂器和金銀器等商品。

而中國輸出了絲綢、茶葉、瓷器以及四大發明。當時古羅馬的市場上,每磅絲綢的售價高達12兩黃金。而著名的埃及豔后也是絲綢的忠實粉絲,經常穿著絲製衣服,接見外交使節。

河西走廊的軍事戰略意義

漢朝的高明之處在於,漢朝佔據河西走廊,能夠將北方少數民族一分為二,使西羌生活在苦寒之地,孤立無援。而河西走廊猶如楔子,牢牢釘入西域腹地,直達吐魯番和哈密。通過經營運作,與西域地方政權聯手,加上漢朝在河套地區的籌措準備,從東西兩個方面打擊匈奴,迫使其要麼遠遁漠北,要麼歸降漢朝。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伸向西域的一條手臂,擇機切換胡蘿蔔和大棒,以此減輕中央政權的安全壓力。

總之,河西走廊對於漢朝來說,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撕烤的橘子皮


你從星星峽過來,慢慢有了點綠,然後發現有野長城,遠處高聳的雪山(高速公路七月份)我當時想著:男兒自當重橫行,大漠孤煙直的各種詩,然後就想著還是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好,河西走廊就是分界線,那邊就是另一種生活方式。


馮知樂


因為河西走廊像一把尖刀,刺入了匈奴人的心臟,奪取了河西就等於打殘了匈奴!


水溶溶


河西走廊於國而言,歷朝皆為要地。漢代,武帝時尤如此。武帝厲馬登高,少懷北擊匈奴之志,籌幄對匈用兵久矣。然匈奴兵革之利在於其騎兵強,又北地廣袤,匈奴兵寇邊而遠遁難殲滅之,遂邊患難解。

西陲有大宛國,產良駒名汗血寶馬。乃漢家將士強兵之所需。武帝遂命張騫出使西域各國,通貿易以進良馬,聯月氏以夾匈奴。然以上之良圖皆以控河西之地為要。

以此西進北上,衛青霍去病乃封狼居胥,犁庭掃穴,飲馬北海。強漢之名遠播域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