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社會救助強勁助推脫貧攻堅

【獨家】社會救助強勁助推脫貧攻堅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關係民生、連著民心,是一項兜底線、救急難、保民生、促公平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著兜底保障作用。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在最後一役的關鍵節點上,2019年12月2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聽取了國務院關於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助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推進社會救助工作情況的報告,對我國社會救助事業發展情況進行集中“檢驗”。

報告指出,我國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基本確立。2014年2月,國務院頒佈《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8項救助制度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制度框架;全國所有省份相應出臺實施辦法,有關部門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基本覆蓋各類困難群眾。

同時,立足於統籌社會救助資源,推進相關部門救助職能協同配合、高效聯動,逐步建立起社會救助工作機制。例如,中央層面建立由民政部牽頭、26個部門參加的全國社會救助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鄉鎮(街道)層面普遍建立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和主動發現機制;民政部建立並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部署建立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等。

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的建立實施,為數千萬城鄉困難群眾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溫飽問題得到制度性解決,社會救助制度優勢日益凸顯。據報告顯示,2016—2019年,中央財政共安排專項補助資金5618億元,並加大了醫療救助、農村危房改造、受災人員救助等專項救助資金支持力度,地方財政也相應增加社會救助資金投入,為困難群眾送出多個暖心“大禮包”。

【獨家】社會救助強勁助推脫貧攻堅

∆2019年11月28日,特困老人在護理人員陪同下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特困人員供養中心康復室進行康復訓練。攝影/新華社記者 李曉果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報告也指出,目前社會救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較為突出。社會救助政策瞄準的主要是絕對貧困人口,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貧困家庭還沒有納入救助範圍。社會救助水平相對較低,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促進社會參與,提高救助質量,增強兜底保障能力。

在分組審議中,常委會委員和列席人員充分肯定報告內容,並圍繞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和推進社會救助工作等主題提出了意見建議。

社會救助重在精準。不少委員建議,加大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力度,需要在解決絕對貧困人口生活保障問題基礎上,重點關注貧困邊緣戶群體,特別是因病、殘、子女教育等因素造成的支出型貧困等相對貧困人口生活保障問題,推進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建設,科學確定並調整社會救助標準,加大力度整合社會救助資金,實現社會救助從“撒胡椒麵”轉為“精準施策”。

委員們普遍表示,社會救助的立法時機已經成熟,要加快立法進程。張勇委員認為,制定社會救助法是民心所向,並且社會救助暫行辦法運行平穩,為制定社會救助法打下堅實的實踐基礎。據瞭解,社會救助法已被列為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的一類立法項目,並明確由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負責聯繫起草工作。有關部門將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抓緊起草法律草案,並按程序提請審議。

此外,還有一些委員建議,要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工作,加強公益宣傳,特別是要做好慈善法的宣傳貫徹實施工作,建立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銜接的新型社會救助服務模式,不斷提升社會救助保障水平。(趙禎祺)

編校:楊菲菲、侯朝宣、王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