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大上海計劃”,中國人為抗衡租界所做的努力

上海,中國第一大都市,然而上海的都市歷史時間並不長,還是鴉片戰爭之後,上海開埠才開啟了其成為大型城市的歷史,也正是因此,上海在建國前雖然繁榮,但繁榮屬於一種畸形繁榮,各國殖民勢力在此錯綜複雜,租借中雖然車水馬龍,但毫無疑問,這並不是中華民族的光榮。

建國之前,中國政府也作為努力,這就是著名的“大上海計劃”!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上海成為國府核心地帶的都市之一,其合併了江蘇省寶山縣的引翔鎮和殷行鎮,成為一個“特別市”,然而,當時上海市中心大部分是租界區,包括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而中國人的上海市政府呢?在偏遠的楓林橋地區(今徐家彙),國人當自強,所以便有了規劃上海華界的意圖,大家都希望:華界也能崛起,以抗衡租界,將上海的核心權力奪回來!

1929年“大上海計劃”,中國人為抗衡租界所做的努力

“誠得其道而善治之,則喧賓奪主之勢,漸以挽回,上海市之繁榮,可由外人而移於國人之掌握”——《舊上海市府新廈紀念碑》

1929年7月,中華民國上海特別市政府第123次會議正式通過了《大上海計劃》。8月,上海市中心區域建設委員會成立進入了實施階段。經過發行公債和出售土地的方法籌集到資金後,計劃中的各項工程自1930年上半年起陸續開始建設。

上海的新市區計劃範圍為:黃浦江以西、北新涇虹橋以東、漕河涇以北為界,今大概屬楊浦區和虹口區地域。當時的上海市政府規劃了很多市政、交通等系統。

正當上海的各項建設在推進的時候,發生了一場重大變故:一二八事變,上海的建設受到極大干擾,工程所在的五角場至江灣地區陷入戰場工程被迫暫停。1933年3月上海實現停戰,工程繼續進行。

1933年10月10日,上海市政府大廈完工,同時落成的還有社會、教育、衛生、土地、公務等五局的房屋。各樓面積總計達8982平方米,總造價78萬元。同年年底,市政府和上述五局相繼遷入新建的市中心行政區大樓辦公,上海“新市區”正式宣告建立!

1929年“大上海計劃”,中國人為抗衡租界所做的努力

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大廈(舊上海特別市政府大樓),位於今上海市楊浦區清源環路650號上海體育學院內。大樓於1933年10月10日正式落成,作為當時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官員的辦公大樓使用。後於2017年至2019年對其修繕,並重新對外開放。

當日,上海全市放假一天,航空署派飛機九架,飛翔於新市區上空以助興,時任上海市長的吳鐵城在上海市政府建築落成之時發表演說,足以表露在戰火劫餘,中國人自創天地之決心。

上海的建設不斷進行著,1934年8月,佔地3百餘畝規模龐大的上海市運動場開工,同時還在附近建造體育館和游泳池。1934年12月,上海市立圖書館和上海市立博物館動工,在佈局上,兩樓遙遙相對,而市府大樓恰位於兩建築中軸線上的北面。同時動工的還有上海市立醫院和上海市衛生試驗所。1935年下半年,上述這幾項工程先後竣工使用。

1929年“大上海計劃”,中國人為抗衡租界所做的努力

上海市運動場,今位於上海市楊浦區淞滬路245號的上海市江灣體育場,曾有“遠東第一體育場”之稱,1936年《上海市年鑑》中曾這樣描述:“江灣體育場建築之偉大、範圍之廣袤,其於體育場之地位,目下遠東殆無與匹”。

1929年“大上海計劃”,中國人為抗衡租界所做的努力

上海市立圖書館,1949年6月以後改建為上海市人民圖書館,最後拆分成各區級圖書館。現原上海市立圖書館被改建為楊浦區圖書館新館

然而,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怎麼能有享譽世界的繁華都市呢?上海的建設很快被打斷了,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上海蘇州河以北城區(除虹口、楊浦南部外)在淞滬會戰中受到重創,繁華的閘北、南市市面受到嚴重破壞,華界基本淪為貧民區,此後城市格局仍然以浦西原租界地區為主。

1929年“大上海計劃”,中國人為抗衡租界所做的努力

淞滬會戰,閘北幾乎100%毀於戰火,新市區的損失達到70%,此外南市區和吳淞的損失也相當嚴重,只有租界倖免,蘇州河以北,除虹口租界外幾乎荒廢。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當局將上海市政府設在舊市區的繁華地段。對當年的《大上海計劃》棄之不顧,五角場地區再次淪為蘆葦叢生,野兔出沒之地。國府重新定了《大上海都市計劃》,仍然以舊市區為中心。

而舊的楊浦區呢?一直到現在仍然不是上海核心市區,不過,它建國後也發展地不錯,成為上海四大副中心之一。

總體來說,雖然“大上海計劃”留下了少量遺產,但總體仍然是失敗的,畢竟,國運不興,何來繁華?不過,當時那些國人的努力,那些希望重建華人城市以抗衡租界的壯志與雄心,卻是不能輕易否定的。

1929年“大上海計劃”,中國人為抗衡租界所做的努力

雖然當時的國人會為計劃的功敗垂成而懊悔,但看到今日完全屬於中國人的繁華上海,相必他們也會欣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