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14年,隋朝38年,大一統後為何快速滅亡?

望月思盈


我的觀點:不知變通!

“秦奮六世餘烈,乃至始皇”,秦朝自亂世奪取天下,以“法家”學說強國,但是始皇取得天下後,雖有聞名於世的變革,但卻沒有治國安民的“良計”,一直沿用苛刻的律法,所以後世才有“秦興於法,亡於法”的結論,馬上奪得的天下,並不是必須在馬上治理天下。

隋朝雖有隋文帝楊堅的“開皇之治”,但卻選擇錯了接班人(秦朝也是沒有做好),太子的楊勇被廢,志大才疏的隋煬帝楊廣登上帝位,結果為了自己的名聲,不顧百姓生死,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興修京杭大運河,為了面子還用絲綢裹樹,製造繁榮假象抬高自己在番外諸國的形象,卻大大的損害了百姓的利益,造成了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為了逃避勞役甚至落草為寇,最終瓦崗山上群雄計議,掀起了反隋的星星之火。

總的來說,隋朝以武力“禪讓”奪取了陳朝的江山,而楊廣也是從隋文帝的手中奪取了隋朝的江山,並親手毀滅了它。

所謂:讀史使人明智。秦朝和隋朝卻沒有總結歷史經驗,犯了嚴重的錯誤,沒有萬年的江山,只有滿足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才能是國家長治久安,而不是固守陳規,不知變通。


八零後愛做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秦朝和隋朝的滅亡有很多的歷史規律可以總結,不能簡單以一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來概括。

秦朝和隋朝相似之處有很多:

1、二者都是結束戰亂之後建立的大一統政權;

2、二者都是短命王朝,經二世而亡;

3、二者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社會變革;

4、二者的改革思想和成果都對後世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5、二者都不是因為外來侵略,而是因為內部人民起義導致政權滅亡。

6、二者都徵調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進行了規模宏大的工程建設和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或軍事活動。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總有規律可循。

秦朝和隋朝滅亡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共同點:

1、意識形態的分裂。結束分裂實現大一統的時間很短,人心未附,各種思想還沒有融合,意識形態上並沒有統一,尤其是之前的貴族和統治階級,這就造成了上層結構不穩定,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沒有緩解;

2、急劇的社會制度變革。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現政權的長治久安,強行推動了大刀闊斧的社會變革(如秦朝郡縣制,隋朝科舉制。當然,這些變革都是積極的,對後世產生了及其深遠影響),觸動了大量地主階級和貴族的既得利益,統治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產生了新的矛盾,政權的中層結構出現了動搖;

3、短時間內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秦朝:北擊匈奴,南平百越;隋朝北抗突厥,三徵高麗,國民負擔日益沉重,國力日益空虛;

4、統治者的暴政。秦始皇和隋煬帝都是史上數一數二的暴君,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均以暴戾著稱,殘酷冷血的暴政導致人心渙散;

5、徭役和賦稅。短暫的統治期間徵調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進行規模浩大的攻城建設,加重了底層人民的負擔,加劇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激起了被統治階級的觸底反彈,最終爆發了大規模起義。

綜上所述,我認為是當權者一系列的內外政策失調,加之帝國內部複雜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形成了歷史大勢,從而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最終導致秦朝和隋朝滅亡。

有人說帝國的接班人也是導致政權滅亡的原因,我認為不算太重要,無論是秦朝太子扶蘇還是隋朝太子楊勇掌權,也無法阻止秦、隋政權的滅亡,最多隻能延緩政權滅亡的時間,歷史的大勢遠遠不是一兩人可以改變的。

客觀地說,秦隋二朝雖然短命,但是作為過度時期的政權,他們也做出了歷史貢獻,對隨後的政權繼承者起了重要的參考意義;其積極的改革措施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具有開闊精神和進步意義;秦朝的萬里長城、秦直道和隋朝的京杭大運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也發揮出了歷史價值。








湘野狂客


秦朝和隋朝是我國封建歷史中不可或缺的兩個朝代,這兩個朝代有很多相似點,都是亂世一統的朝代、都二世而亡、都強盛一時、接替他們的王朝都十分強大等。秦王掃六合,隋朝終南北,二者興盛的快,亡的也很急。那麼這兩個王朝滅亡的原因又有哪些異同點呢?

秦隋兩朝都是開創性的時代,一個結束了西周以後長達數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一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分裂時期。自然這兩個王朝的開國皇帝都是算是千古一帝,這兩個時期也是中國大地從分裂到統一的重要轉折時期。正是因為處於這樣的轉折時期,舊有勢力才會十分強大,擁有反彈的能力,就像秦末六國復立,隋末諸侯爭雄。而且這兩個王朝的二世皇帝在行政上都有一定的失誤,這才造成強盛一時的王朝滅亡。

秦朝和隋朝統一天下後都對中國的整體進行了改革,所以樹立了一大批敵人。秦朝廢除了傳承千年的分封制度,改為實行郡縣制度,集權於中央,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正因如此秦朝才成為我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這種制度的好處就是中央能夠統一調度全國資源做大事,順應了歷史的發展。但是那些貴族士大夫的利益也因此受損,秦始皇在的時候他們還不敢起什麼風浪,秦始皇駕崩後昏庸的胡亥自然鎮壓不了這些昔日的貴族。

而隋朝統一天下後,意識到魏晉南北朝以來門閥士族制度的危害,隋文帝時期創辦科舉制度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舉制度打破了官場由門閥士族壟斷的局面,使得普通百姓和寒門子弟有了進入官場的出路。此制度也嚴重損害了門閥士族的利益,同樣的在國家強大時能夠保持穩定,一旦國力受損,內亂不斷時這些門閥士族就會再次反叛推翻隋朝。

但是統治國家不能只靠將軍,還需要讀書人,所以秦隋兩朝建立後雖知道那些貴族是敵人,可又不得不借助他們的力量治理國家、維持統治,平時這些人將野心隱蔽起來,一旦國家危難之時或皇帝無能之時,他們就會趁火打劫,秦朝和隋朝都是這樣滅亡的,這是最大的相同點。

其次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秦始皇和隋文帝都犯了錯誤。秦始皇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秦始皇在位時一直沒有明確繼承人是誰,直到臨死前才倉促立遺詔預備傳位給扶蘇,這才給了李斯和趙高篡改遺詔的機會。隋文帝也是沒有看出楊廣的另一面,楊廣雖然確實有治國之才,但內心陰險毒辣,相反廢太子楊勇就寬厚多了,若楊勇繼位至少能做個守成之君,不會讓隋朝二世而亡。

正是由於胡亥和楊廣繼位後政策上的失誤,才給了舊有貴族勢力反撲的機會。不過這兩個人失國的方式又不同。胡亥是太過於寵信趙高,以致於叛軍快打到家門口了自己還不知道,還被趙高矇在鼓裡,等到知曉敵情時已經為時晚矣。楊廣呢又是太有能力,但是他想一代人把幾代人的事都做了。開鑿大運河、三徵高句麗、西征吐谷渾、營建東都洛陽並遷都、三下揚州等,哪一件事不是勞民傷財,以致於最後國力過度消耗,在第三次征戰高句麗的途中楊玄感就趁機造反了,一石驚起千層浪,沒過多久天下就再次大亂。

總的來說,秦朝和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舊有的貴族勢力太強大,二世皇帝政策失誤加速滅亡過程。不過這兩個短命王朝卻分別奠基了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兩個王朝——漢朝和唐朝,也是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胡亂看一點東西


秦和隋都是結束長期分解重新大一統的朝代,兩者都有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都結束了長期割據實現國家統一。

其次統一後都對外發動了戰爭,秦蒙恬出擊匈奴,屠雎出擊南越。隋朝則是派楊素、史萬歲等出擊突厥,攻打高麗。一系列的戰爭解除了異族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再次對內都建立了新制度,秦朝設立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隋朝開創了科舉制度。這些都對後來產生了深遠影響。都有史無前例的浩大工程,秦朝修建了長城和靈渠以及馳道,隋朝開通了大運河。

最後兩者都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覆滅。而兩者的替代者漢朝和唐朝卻是極為強大的朝代。

說完這些我們就能總結出秦隋覆滅的相同原因了:

1.兩者都是通過武力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都沒有經歷過農民起義,沒有見識過農民起義的力量,統治者過於迷信武力而缺少懷柔政策,缺少統一思想工具。

2.國家統一後沒有采取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且急功近利發動大戰爭和進行大規模建設,激化了社會矛盾。

3.兩者進行的政治改革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所以遭到舊勢力瘋狂反撲。

4.嬴政和楊堅在選擇繼承人上都犯了很大錯誤。


愛波波的貓


拿破崙說過:一個獅子領導的綿羊部隊,可以打敗一個綿羊領導的獅子部隊,充分體現了一個領頭羊的作用,打仗靠主帥,主將不力累死三軍;治理國家靠的是皇帝。秦朝和隋朝都是因為皇帝無能而亡國。

 

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是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可惜他死的太早,沒有來得及新老交替,留下很多歷史隱患。

 

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沙丘宮平臺,宦官奸臣當道,秘不發喪,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胡亥兄弟姐妹二十餘人,並逼死扶蘇,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傀儡皇帝秦二世即位後,宦官趙高掌實權,實行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舊貴族復國運動。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迫自殺,落下可悲的下場。

 

楊廣是隋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間開創科舉制度,修建隋朝大運河 ,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對後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業十四年(618年),驍果軍在江都發動兵變,楊廣被叛軍縊殺,落下可悲的下場。

 

秦朝14年,秦二世無能,奸臣當道,權利被架空,被逼自殺。隋朝38年,第二任皇帝楊廣,荒淫無度,政策失誤,致使民變頻起,後被叛軍殺害。兩個皇帝都落下可悲的下場,造成國家快速滅亡。




襄陽匯


秦朝和隋朝簡介:

秦朝: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秦王嬴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前221年,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1]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2]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秦王朝雖在歷史上擁有巨大影響,但濫用民力,統一僅十餘年。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亡。

隋朝簡介一:

從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煬帝楊廣被絞殺,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個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歷史地位卻是不容忽視的,因為盛唐的許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時確立的。唐高祖和隋煬帝楊廣還有親屬關係,所以,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歷史書籍常將隋、唐並稱為“隋唐”。

從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煬帝楊廣被絞殺,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個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歷史地位卻是不容忽視的,因為盛唐的許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時確立的。唐高祖和隋煬帝楊廣還有親屬關係,所以,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歷史書籍常將隋、唐並稱為“隋唐”。

隋文帝的貢獻最大:一是官制,廢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唐朝後來基本繼承,這就是日本大化改新向隋唐學習的主要內容。隋文帝還制定了新的法律,為隋唐時期封建法律的成熟化作出了貢獻。刑罰不再像南北朝時那麼殘酷。此外,科舉制度的創立又是一大功績,創新了官吏的選拔方式,比原來推薦式更公正合理。

隋煬帝除了修造大運河有一半功勞外(另一半是為了遊玩),其他方面沒有給後人留下好印象。唐朝詩人李商隱諷刺他說:“底下若逢陳後主,豈感宜重問後庭花。”即他和隋文帝俘獲的陳後主陳叔寶一樣荒淫。隋煬帝的殘暴在歷史上也很有名,兄弟五人被他先後殺死了四個。最後殺掉父親登上了血腥的皇帝之位。由於其橫徵暴斂,激起民怨沸騰,終於自食惡果被絞死於江都,隋朝宣告滅亡。

隋朝簡介二: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覆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以大興宮為正宮。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亡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後,營建並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1][2][3][1][4]以紫微城為大朝正宮。[5]又修建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因內外舉措過度消耗國力,引發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李淵亦逼隋恭帝楊侑禪讓,建立唐朝。619年王世充擁立的皇泰主楊侗也被廢,隋朝徹底滅亡,享國38年。[6]

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初創三省六部制,完善於唐朝,鞏固中央集權,正式推行科舉制,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象,另外建立政事堂議事制、監察制、考績制,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根據南北朝的經驗而改革政治,興建了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改善水陸交通線。[7][8]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完善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並改定賦役,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查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

隋朝出現萬國來朝的局面。[9]當時周邊國家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東突厥等國皆深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以日本遣隋使最為著名。

通過以上這三段關於秦朝和隋朝的簡介,我們可以知道這兩個王朝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首先都是結束動亂,統治全國的王朝;其次都存在於世不久,尤其是秦朝更短,才不到十五年;最後都是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王朝,且都對後世影響深遠。關於影響力秦朝和隋朝可以說是各分秋色,秦朝影響最久的是建立了封建帝制,使得我國的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而隋朝影響最大的是開創了科舉制度,之後一千多年都是沿用了這套選人法則,所以這兩個王朝,雖然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都算得上是曇花一現,但是其對我國當時的各方面影響全都非同一般,只是這也改變不了它們短命的命運,可以這麼說他們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因為都生逢亂世,所以亂世既成就了它們,也摧毀了它們,真可謂是應了那句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說到具體的那就是由於以下幾個方面了:首先他們的第一代皇帝的發家史雖然不盡相同,秦始皇是受了祖蔭庇護,畢竟之前的秦朝叫秦國是東周末年戰國時期的七雄之一,而隋朝的第一位皇帝是白手起家,本來是北周的朝臣,還是北周末代皇帝的外祖父,因他的嫡母是後來的隋朝第一位皇帝之女。但是最後的滅亡倒是大同小異,都因後面繼位的皇帝無德所致,尤其是秦朝的第二個皇帝,他不僅不是秦始皇屬意的接班人,更不是自身有一定能力的人,他之所以上位是因為有了旁人的幫忙,所以他上臺後基本就是傀儡,就連小命都拿捏在幫他上位的人手裡,所以施政無道造成民心不穩、時局動盪,這才引發二世而亡的情況。在這點上隋朝比較好點,雖然繼位的第二個皇帝也並非是隋文帝屬意的接班人,但是人家起碼還算有點能力,又有點運氣,至少他的命一直在他自己手裡,要不是他太過於享樂和內外舉措過度,也不至於一無是處,落得個被人殺死的結局,這才導致了隋朝也和秦朝一樣二世而亡的結果。所以這兩個歷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之所以大起大落跟它自身沒有把控好有很大關係,同時也是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當時在這兩個王朝周邊都有不安定的因素,甚至在這兩個王朝的朝廷裡也有不安心臣子,內憂外患之下的王朝,哪可能有長命的??可以這麼說一點失誤就很有可能會引發一陣不小的危機,也就是說這兩個王朝看似強大,其實就是都坐在了火藥桶上,隨時都會灰飛煙滅。


鄧雯珏


歷代王朝滅亡,其實很簡單,無非是“內憂外患”,只不過像秦朝、隋朝這種盛極卻迅速而衰的情況,比較少見。究其原因,不過是當時的統治者做得太過了的緣故。


秦朝、隋朝迅速而亡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內憂——統治者的低能緣故

秦、隋經過秦始皇和隋文帝的精心治理,國力達到頂峰,然而他們想不到的是自己的繼任者明顯缺乏他們那樣的能力,任性並胡作非為。


胡亥、楊廣即位後的種種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一己私慾而橫徵暴斂、刑罰嚴苛。如秦朝不惜民力修建阿房宮、萬里長城,北擊匈奴、南伐蠻越,隋朝大興土木營造洛陽、大運河、三徵高麗等超越國力的社會、軍事行動都加重了民眾負擔和國力損耗。


同時,秦二世和隋煬帝剛愎自用,統治低能,他們任用奸佞,誅殺罷黜有能力之人,使得諸如秦之李斯蒙恬,隋之楊素高穎等能臣猛將毫無用武之地。民怨沸騰,再加上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這種百姓情緒,為秦隋滅亡敲響了喪鐘。

二、外患——秦隋二朝的牛人太多

縱觀秦、隋二朝末世的戰爭中,能人太多了。


秦末中的陳勝吳廣,為秦朝開挖了墳墓,隨後崛起了項燕、項羽、劉邦、韓信等人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超一流的人物,即使當時大秦還有章邯、王離、涉間、蘇角等人也無力迴天。


而隋末遇到了比秦末更嚴重的問題,即世家大族比秦末的諸侯遺族更為強大。李密、李淵、楊玄感等人,不僅有雄厚的家族支援,本人也都是雄才武略,有智慧有計謀,這不是當時的楊廣所能比擬的。


秦朝和隋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相像的兩個王朝,它們盛極而衰,彷彿是轉瞬即逝的流星,燦爛而短暫,不過卻也並不一無是處——它們照亮了漢唐這兩個偉大的王朝。


強哥說文史


秦朝為什麼滅亡

第一:七國餘黨未消

嬴政在位期間,還是有很多其他六國的貴族在虎視眈眈,私底下也擁有一定的勢力,因為國家滅亡的仇恨,雖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淡,但是這個時間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起碼需要過幾代人的事情。

其實很好理解,就像你是一個國家的人民,甚至是擁有一定地位的人,國家被滅掉,你心裡還是會想著隨時起義,復辟自己的國家,在私底下擁有一定的追隨者,一旦時機成熟,你就會毫不猶豫的發起進攻,就像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的“反清復明”這部分人的思想也是一樣的。

可以說,在秦國的表面,地下也是暗流湧動,隨時有一大幫人準備復辟。

第二:嬴政太過心急了。

在嬴政上位期間,做了太多操之過急的事情了。

好比車同軌書同文。這一舉不僅得罪了原有的貴族,更得罪了其他的六國成員所有人。

我們一直存在的習慣,你說變就變。用現在通俗易懂的理念來講就是:你原本在一家公司上班,但是這家公司被一家外企給收購了,並且一開始就要求你使用人家的管理模式,規章制度,甚至連你使用的中文都要進行改變,請問你心裡是怎麼想的,可能為了工作,你會繼續忍耐,但是你心裡會不會產生其他想法?當然越底下的人越沒有感覺,例如清潔工等等。這就這就是好比當時的秦國,對於普通農民是沒有太大的區別的,但是對於一些相對有認知的人呢?

第三:增加徭役

修長城;秦直道:皇陵等等一些大工程,底下人民其實要求不高,活著能吃飽穿暖,但是這幾項大工程一下來,徵收的民工不計其數,可以說舉國上下的勞動力大半都被徵收了。

這一下來,民生怨道,更容易產生反叛心理。去大概率死,不去必死。所以得罪了太多人了。

第四:胡亥即位

這傢伙上臺之後,變本加厲,增加更加嚴重的徭役,將自己的親生兄弟全部殺死,底下的官員得罪他的也全部都被除掉了,任由趙高胡作非為。把朝局上下搞得烏煙瘴氣。

因為徭役的增加導致底下人民的反抗,再加上之前滅國的仇恨,餘下勢力捲土重來。

所以直接導致了秦國的滅亡。

隋朝的覆滅。

第一:依舊是徭役問題

開挖大運河,雖說這是一項有名的大工程,也確實有利於民生的發展,但是還是依舊跟秦朝一樣,民生暫未安定就強行增加徭役,倒是不少家庭承擔不起,影響人民的生計。

第二:三徵高麗失利

隋煬帝將國中的軍力全部發往前線,這就導致給反叛者極大的機會。

前後三次征伐高麗,也導致了自己的傷亡慘重消耗數百萬的軍力,如此大規模的消耗國力。國家承受不起,最終只能層層剝削底層百姓最終導致民眾不滿,進行起義

第三:科舉制度改革

科舉制度改革雖說如同大運河一般,從長遠來看,有利於國家的發展。

但是歷史上的改革基本上都會損失一部分人的利益,而這次的科舉制度改革也正是如此,損害了隋朝高層官員的利益,導致朝局不穩,在最後徵收高麗的時候,內部起兵發生叛變,導致隋朝滅亡。

可以說秦朝跟隋朝的滅亡都是因為增加過多的徭役,導致人民承受不起,加上朝局不穩最終導致覆滅的。





講故事的麻瓜


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規律,不僅是秦朝、隋朝、還有民國,都是這樣的。

在巨大的社會變革後用新思想建立的朝代或政權,往往會受到各方面勢力影響,使新朝代或政權不完善,從而導致短時期滅亡。要從新建立一個朝代或政權來修改之前朝代或政權留下的政策。從而使像秦,隋這些朝代形成了舊時代與新時代的變革的過度期。很多歷史學家,也會因為這兩個朝代或政權在制度與社會上的接近,而將兩個統一起來研究。如秦漢,隋唐,都是這樣的。

秦朝之前是中國的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的制度主要是沿襲了西周的封建制度,到了秦朝後,秦朝的制度是按秦國實施的郡縣制度。這樣兩種制度之間必然存在很多不融合之處,這些不融合的地方,主要表現有,

一,稅收與徭役的不合理性,中國的國土地面積比春秋時一秦國的面積大的太多。秦國可以用的徭役制度強行推到整個中國,就不全理了。如讓江蘇的人到陝西去修長城,這就是非常不合理的,如果讓西安的人去陝西修長城,還能理解,路途較近。這就是陳勝吳廣起義的主要原因之一,法不得變通。

二,舊勢力殘留秦朝之初舊勢力還是非常強大的,張良,項羽都是舊勢力的殘留。

三,國法苛刻,秦當時用的是法家思想治國,秦法苛刻,不容變通。讓過渡期的人民不適應這種法律。

所以後來的漢朝,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改變,

第一個就是法律方面,漢初講的是無為之治,給民以生息。這就是對秦法苛刻與徭役太重的重大改變。

第二個方面,漢初封了一些蕃國。讓這些蕃國來化解國家大難管理的問題。

第三個方面,恢復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傳統禮法,以安撫舊的勢力。(當然,這個時候舊勢力,也差不多死完了。)舊勢力,也明白了歷史不能後退的道理,反抗會小很多。

隋之前的社會是南北朝,社會大動盪,各種思想相互衝突。當時的社會是一個以軍閥,門閥,世族為主要的社會。

隋一統,打破了這些舊的勢力。必然會遭到這些勢力的反抗。李淵就是軍閥之一,這就跟秦朝時的舊勢力一樣的。隋的統一是沒有秦的統一那麼徹底的。

再一個,隋朝統治階級內部也不團結,分了不同的派系。這也是舊勢力殘留的一個原因。

三則,隋也亂用民力,特別是幾次出征高麗。

四則,自身的制度不完善,包括各級管理及選官政治。

到了唐朝後,一,對殘舊勢力及軍閥打擊力度是非常強的,同時對各方勢力的拉攏。也非常到位。二,完善了很多制度,包括科舉制度這樣沿用千年的制度。三,給民以生息。

民國也差不多,民國推翻清朝的統治時,也是有殘留勢力,像後來搞了一個復辟,搞了一個偽滿就是這樣的。再就是收編的各路軍不協同中央管理,這點與隋朝也非常接近。三,內部不團結,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官員腐--敗。讓百姓對新政府失去信心。所以變革並不徹底,最終也只能慘淡收場。







愛發視頻的小夥


秦朝和隋朝的滅亡都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徭役繁重,兩個朝代都很強盛,取得短時間滅亡了。

秦朝亡於徭役和人禍

秦朝以法家立國,輕罪重刑,在吞併六國時候這個方法能夠迅速提升戰鬥力,但大一統後,這個方法顯然就有點不合時宜了。特別是秦朝繁重的徭役,秦朝服徭役還不是就近,而是前往很遠的地方。據統計,秦朝有2000多萬人口,有三分之一人口要麼在服徭役,要麼就在服徭役的途中,這也是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去世以後,奸臣亂國,讓朝政混亂。最典型的就是趙高,不僅偽造詔令扶持胡亥上位,更是殘害忠良,逼死蒙毅、蒙恬、李斯等,成了秦朝事實上的掌權者。當起義部隊快攻到咸陽的時候,他又殺害了秦二世胡亥,想把責任全部推給胡亥,可見其權勢之盛。

趙高曾牽來一頭鹿給胡亥觀賞,胡亥說是鹿,趙高說是馬,群臣中有害怕趙高權勢說馬的,有仗義執言說是鹿的,也有默不作聲的。時候,那些說是鹿的立馬被陷害了,“指鹿為馬”的故事印證了趙高的巨大權力。

隋文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隋煬帝卻是個敗家子

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重新統一六國,經過隋文帝的勵精圖治,隋朝國富民強。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因為國家實力強大,讓他產生了極大的自信,於是開始四處敗家。

現代曾發掘出一個隨便的糧倉,在糧倉中有一個保存糧食的窖,裡面有50萬斤碳化的糧食,當時全國有幾百個這樣的糧倉,每個糧倉有兩百多個窖,據說唐朝初期吃的都是隋朝的糧食,可見當時國家的富裕。

隋煬帝時期,同時開展了多項大工程,有修通京杭大運河、修馳道、興建東都洛陽、廣設糧倉、三徵高句麗。每一項都利國利民,但這些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撐,同時期進行這麼多讓百姓不堪重負,最終導致了隋朝的覆滅。

在秦朝和隋朝,因為人口較少,百姓卻要承擔繁重的徭役,不懂得與民休息,最後只能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