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吴世春:我为什么对智能制造抱有足够的信心?

在此次全国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一群“无名英雄”的身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它们是活跃在抗疫一线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在方舱医院内,服务机器人巡诊送药、消毒测温、医疗护理,完成了很多重要工作,既降低了疫情感染的风险,也提高了疫情防控的效率,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和审视智能制造产品的重要性。智能制造行业当前面临着哪些挑战?疫情结束之后将如何发展?近日,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中欧创投营一期)在中欧“创投说”系列直播活动上,就这些问题予以了解答。

投资人吴世春:我为什么对智能制造抱有足够的信心?

疫情会给企业带来逆势扩张的契机

要分析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在疫情结束后的发展前景,首先要了解此次疫情对该行业的影响,只有对此有深入认识,企业才能做出正确决策,找到面向未来的发展之道。

对于疫情所造成的影响,我有几个判断:

第一,影响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2003年“非典”结束后近半年,消费才恢复到疫前水平。以此为参照,就算此次疫情4月底之前结束,消费最早也要到“十一”假期才能完全恢复。

第二,社会恐慌心理造成的损害大于疫情带来的实质性损害。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曾说过一句话,“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疫情爆发早期,部分地区因恐慌而将社会资源过度集中,例如将医疗资源向新冠肺炎患者过度倾斜,会导致其他疾病的病患不能及时得到救治。

第三,过度社会动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消耗。

如果在抗疫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小区、企业、道路等一封了之,会造成资源的消耗和社会链条的断裂。在社会分工非常细化的情况下,一个链条的断裂就可能会导致整个上下游都受到影响,且短期内难以恢复。

第四,短期经济增速将下行。一些机构预测,由于受疫情影响,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可能下降2个百分点。部分企业由于员工闲置、收入锐减,未来可能会出现现金流吃紧甚至企业倒闭的情况。餐饮、旅游、制造、线下零售等以线下业务为主或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短期增长将大幅下挫。

不过,恰如稻盛和夫所说的,要“把萧条看作再发展的飞跃台”,每一次萧条或危机,都是优秀企业拓展市场份额、实现弯道超车的好机会。此次疫情使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孕育了大量的新消费场景,这会让一些行业的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

投资人吴世春:我为什么对智能制造抱有足够的信心?

疫情期间,大家云买菜、云学习、云办公、云旅游,这些生活方式会慢慢固化为新的生活习惯,并演变为未来的大趋势。我认为,未来的消费者将更加注重饮食的健康卫生,注重提升自我免疫力,努力让独处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另外,娱乐和社交将更加数字化,线上办公和直播将更加普及化。

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的投资偏好也将发生变化,那些线上化、IP化的行业(如电商、短视频、在线游戏等),健康、医药相关的行业(如私人医生、智能医疗、远程医疗等)以及无人化/非接触式的行业(无人配送、无人机、同城物流等)将迎来利好。

智能制造业的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国内智能制造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基建”的号召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对于人才和项目引进的支持性政策,软件、物联网和系统互联等领域的大量人才积极投身到行业中,资本也纷纷涌入。在政策、人才和资金的合力下,催生了大量的创新。

疫情的爆发,给智能制造行业带来了很大影响,尤以以下三类企业遭受的冲击较大:

一、和服务业紧密结合的企业。由于疫情期间需执行严格的隔离措施,很多线下服务型企业的业务几近停摆,和这些企业保持密切业务往来的智能制造企业不可避免会受到牵连。

二、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大量工人隔离,用工需求较大的企业短期内难以完全恢复生产运营。

三、配套企业较多的企业。只要配套企业未完全复工,该类企业的产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产品迭代周期延迟,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投资人吴世春:我为什么对智能制造抱有足够的信心?

不过,疫情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和审视智能制造的重要性。

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制造企业还是人力运作,在疫情期间复工不足,企业运转受到很大影响,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需求变得前所未有的迫切。我相信,这次疫情将加快促进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无人化转型升级,大量传统制造企业将改变目前的生产方式与产业形态,加强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体系的建设,降低对人工的依赖程度,摆脱传统人力的束缚,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灵活性。

另一方面,疫情为智能制造产品的使用创造了大量场景。疫情期间,大量智能制造设备参与了医疗手术、体温检测、物流配送、消毒杀菌、安防巡逻等工作,如我们的一家被投企业科比特无人机在疫情期间与警方合作,通过无人机热成像进行体温筛查,利用高倍变焦拍摄功能精准排查未戴口罩者,配合政府设立无人机高空消毒区,并通过空中喊话宣传抗疫。这既节约了人工,也降低了用工风险。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

疫情结束后智能制造行业将迎来爆发期。

面对疫情,企业如何提高“免疫力”

智能制造企业如何走出当前的危机?我认为,不管是智能制造企业,还是其他领域的中小企业,当前最重要的是提高对危机的认知力,增强应对危机的信心。认知清晰,就能正确决策,从而转危为机;信心强大, 就能稳定军心,从而顺利转型。

目前国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企业要逐步恢复全员复工,利用微观的努力来部分抵消疫情的不利影响,为疫情后的反弹积蓄势能。疫情结束之后会有一些企业倒下,留下局部的市场真空。企业现阶段要努力求存,为疫后扩张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求存?我认为可从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全员营销,危机时刻需要全员开源创收,大钱小钱都要赚;第二,开发更加符合客户需求的最新产品;第三,精细化管理,削减一切不必要的支出和成本;第四,提高生产开发能力;第五,与上下游企业搞好关系,相互抱团取暖;第六,随时关注外部动态,快速应对,例如汽车厂商比亚迪、五菱等在疫情期间很快组织生产口罩。

组织架构方面,企业可调整为小单位负责的海星型组织或阿米巴组织,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财务安全方面,企业要关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指标,重视现金流的健康。企业现金储备如果只能支撑3个月,是很危险的。6个月相对安全,12个月才是真正安全。

投资人吴世春:我为什么对智能制造抱有足够的信心?

目前,相信很多智能制造企业和其他领域的创业企业都会有迫切的融资需求。但根据我的观察和判断,

短期内融资环境并不乐观。我主要是在一级市场做天使投资,每次危机后一级市场都会受到影响,来自二级市场的悲观情绪也会传导至一级市场,导致资本对市场看空,企业融资困难。如果有企业面临融资需求,建议将估值调低,和投资人灵活沟通,多渠道寻找融资。

不过,中期来看,我对融资环境谨慎乐观。一些企业可能经受了考验甚至逆势发展,它们的融资难度较疫情期间会有所降低。企业健康的现金流、资产的轻型化、组织的灵活性和业务的线上化能力,将是资本决定投资一个项目的主要考核指标。

长期来看,智能制造会是资本追捧的赛道。实际上,根据我们已经投资的一些智能制造项目如小牛电动、理想ONE、珞石机器和攀藤科技等的发展情况来看,对智能制造的未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抱有信心。随着“新基建”的推进,市场上将会催生出大量的对智能制造的需求,而需求就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相信智能制造行业会战胜当前的挑战,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