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之路——被环境“毁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内部因素被定义为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力量。

但对于广大外来务工者子女而言,想要一个好的内部环境何其之难。

务工者多是迫于经济压力来到外地,最直接的诉求就是“钱”。金钱是他们外出打工的唯一目的,也是满足其他需求的主要供给渠道。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求学之路——被环境“毁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

很显然,平均工资在4~8千的工人占比最多。

这些工资看起来很多,但它往往也是出现在劳动力密集的工业型地区。而这些地区的消费水准同样不低。

按一家三口出来打工,父母是双职工,月均收入8千~1万4千左右。倘若有一个孩子在民办学校上学,那么每学期(四个月左右)需要花费5千至6千。租房支出,生活消费支出等等之后,所剩也不会太多。

求学之路——被环境“毁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

在能满足温饱的前提下,他们对于教育的支出大多就停留在学校一项上了。对于学生的其他诉求,自然无暇顾及。

故而,外来务工人员的在子女教育方面就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家长教育方式的落后

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句话是很多家长(尤其是思想比较闭塞的地区)信奉的真理。非打即骂,也是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对待学龄子女的手段。

求学之路——被环境“毁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

在和班级里的孩子沟通的时候,很轻易地会感受到他们对于家长打骂的恐惧。比如,一个孩子成绩不错。考试过后却会因为没有达到父母规定的分数而惊恐的哭泣,甚至于不愿意回家。

给孩子的成绩划线本是老师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家长却甘之如饴,仿佛自己的孩子生来就能达到某个标准。

事实上,过度的希望只能适得其反。学生们在压力下学习是一件好事,可这种压力不应该来自于最亲近的父母手中的棍棒。

另一种现象是家长习惯不分青红皂白。

孩子犯错,老师要求见家长,其本意是家校联动,共同疏导。结果,家长来了之后先给孩子一个耳光或者一顿拳打脚踢。试想,这有什么效果呢?!这只能让学生不愿沟通的心理更加严重。

求学之路——被环境“毁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

(二)父母不和

相对于被打一顿,面对心生矛盾的父母却只能无奈的夹在中间不知所措,恐怕对孩子的心理是更大的打击。

当一个孩子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时,这种遗弃感绝对不好受。

教过一个学生,其父母的关系已经到了离婚的边缘。

这孩子在班级里是一副文文弱弱安安静静的模样,朋友也不多,与老师的沟通更少。平时都是母亲一个人带着,住在一个几平米的出租屋内。睡觉做饭的地方全都挤在一起,也没有一个洗澡的地方。

我去家访,孩子的母亲告诉我,她和孩子父亲已经分居很久。孩子父亲在别的地方上班,带着孩子的哥哥一起生活。提起孩子的父亲,母亲口中没有一句好话。

有时候,班级的一些事情需要联系孩子父亲,听到关于孩子母亲的语言彼此也差不多。

这些情况无疑是让这孩子如此敏感的原因。

生而不养是最大的罪恶,而养是父母双方的事情,和和气气的家庭才能更大概率养育出优秀的子女。

求学之路——被环境“毁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

(三)离异、单亲与家长私生活的混乱

父母不和的结果往往是离婚。也有一些孩子因为天灾人祸失去了亲人。

这类孩子内心是更为自卑与易碎的。

他们在班级里永远是闷葫芦的存在,而且这也不是单纯的教育心理学能解决的问题。医疗级别的心理疏导或许是一剂良药,可也不能完全弥补他们内心的创伤。

此类创伤体现在学习上,就是不愿上进,失去一切兴趣,是一种典型的抑郁症的前兆。

除却离异与单亲,我们在和家长的交流中,还发现了私生活混乱的离异或单亲父母存在。

举个例子:

一位同学曾在作文中描述过自己的父亲带了一个陌生的女人让其喊妈妈,过了不久,又换了另一个。或是妈妈带不同男性回住所过夜,全然不顾子女的感受。

由此可知,内部环境的如此糟糕,是阻碍外来务工者子女健康成长的最大因素。

它不是政府干预所能解决的事情,它有待于人们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关乎每个人对于少年儿童成长的责任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