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一块“大洋”相当于多少钱?你别不信,吓我一跳

宣统元年,清政府当时统一发行了银元,这些银元也被称之为“大洋”。1914年民国确立了银本位货币制度,一枚银元是壹圆。到现在为止,流传最广的是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也被称之为“袁大头”。除了壹圆的银币,还有就是角币。一元等于十角,等于一百分,等于1000厘,一文钱等于一个铜板。

民国的一块“大洋”相当于多少钱?你别不信,吓我一跳


大家都知道,民国是一个十分动荡不安的年代,所以很多时候在不同的年代不同地方物价都是不一样的,但是都有一个大致的“平衡”。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叫卖,“卖包子咯,两文钱一个”,而今天我们买包子已经是一块钱一个了,所以作为参考的依据,彼时的两文钱应该和今天的一块钱的概念差不多了。

民国的一块“大洋”相当于多少钱?你别不信,吓我一跳


那么以前的大洋了,根据民国时期各地各时间的对比,都有出入,但是每块大洋基本都是和一千文以上等同,所以说一块大洋怕是至少可以买五百个包子了。一辆当时的小汽车也仅仅需要几百大洋,所以说当年大洋的价值还是挺高的,一个普通人家能收入几块钱就能填报一家人的肚子了,而许多大学的教授一个月也就八个大洋左右的工资。所以总的来说,从前的文钱可能和我们今天的硬币面值差不多,一文钱差不多就是五毛钱,而大洋呢?

民国的一块“大洋”相当于多少钱?你别不信,吓我一跳


在三十年代,当时的北平,一块银元是可以请客吃一顿“涮羊肉”的,在上海,则可以请吃西餐套餐,如果是逛公园的话,那一块银元可以买20张门票,如果是喜欢读书的,就可以买一本很厚的书,当时的一部《呐喊》售价七角。

民国的一块“大洋”相当于多少钱?你别不信,吓我一跳


到了二三十年代,一个大洋就只能维持一个成年人一个月的日常消费,这里边不包括烟酒肉菜之类,只是说可以保证最最基本的生活。当时还没有手机,也不存在汽油养车这种。所以,在当时,一块大洋就相当于250——500元。

民国的一块“大洋”相当于多少钱?你别不信,吓我一跳


所以说当年大洋的价值还是挺高的,一个普通人家能收入几块钱就能填报一家人的肚子了,而许多大学的教授一个月也就八个大洋左右的工资。所以总的来说,从前的文钱可能和我们今天的硬币面值差不多,一文钱差不多就是五毛钱,而大洋呢?每块大洋相当于当时一千文以上的话,也就是说,当时的一块大洋比今天的五百块还多的意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