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本身,就是幸福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有的時候,我們明明已經把握住幸福,卻不知道;又或者是陷入到某種誤區當中,越是掙扎去越是得不到幸福。幸福之道到底是怎樣的?也許,積極心理學可以給你一些啟發。

之所以“生病”,是因為不夠“健康”

在一般人看來,我們體會不到幸福,其實是因為我們的心理發生了某些『 病變 』。而只要能夠治好這種『 病 』,那麼我們就能夠感覺到幸福。

而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有所不同:我們之所以很難體會到幸福,其實是因為我們缺少一些好的,能夠引領我們去體驗到真正的幸福的觀念 ——不是因為我們是心理病變了,而是它不夠健康,不能引領我們走向更好的地方。

那麼什麼樣的好觀念,才能夠引領我們更好的體驗到幸福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哪些觀念會阻礙我們前往幸福。

所謂『 擺脫現狀 』,不能帶來幸福

關於幸福最大的一個誤解,就是隻要有一個目標,然後能夠為之不斷的去努力,然後最終通

過達到這個目標改善自己的現狀,這就是幸福。

很好萊塢式的夢想,至少在電影裡,我們看到主角能夠是揚起了笑臉的,但實際上,達到一個目標,得到一個東西,能夠帶來的幸福感其實很快就會消散,想想你上一次加薪,或者考試成績比較理想的時候,快樂持續了多久?一天?兩天?或者還沒超過一個星期。

這種現象,被稱為『 幸福迴歸均值 』,研究表明,不管目標本身是有多誘人(比如終生教職,進入公司高層),最多不過六個月,不管是當初得到了或者是沒有得到的人,他們的幸福水平,都回到了原來的水平。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幸福感迴歸均值的現象在進化論上是合理的,因為不再感到幸福,我們選擇去追求更多的東西;此外,當你站在更高的平臺上,只要你夠聰明,往往可能還會有更多的可能找到更多樣的給你帶來幸福的東西。

但是,這至少在提醒我們:達到目標本身能夠獲得的快樂,其實是很有限,很短暫的。

如果盲目的一直追著這些目標,最終,只會發現自己奔波一生,卻從來沒有真正感受到過快樂。


逃離和享樂,更不能帶來幸福

那既然目標都是虛幻的,我們是不是就應該學學陶淵明?住到深山裡,與世隔絕,或者像前幾年很多年輕人一樣,背個包,去麗江生活呢?

其實,到最後你會發現,無論走到哪裡,生計永遠是需要去操持的,遠走麗江的人,把自己甚至爸媽的錢敗光之後,只能狼狽返回,或者是在街邊做起了不需要多少技術和文化的皮製品小販;陶淵明也許在詩裡很快樂,但誰發朋友圈的時候不都是像展現自己的快樂?陶自己他的境界,有幾個人是能真正安貧樂道的?

不少要去追求『 自由 』和『 生活 』的人,其實就是這樣的心態,他們並不是對自己的生命有充足的理解,能夠不被世俗束縛,他們只是犯懶了,想逃而已。

當然,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沉浸在酒精、社交或者遊戲裡,及時行樂,但這些所謂的快樂往往無法延續,只有在其中才能被麻醉,於是,把自己就這樣給廢掉了。


在奮鬥的過程中,尋找幸福

那真正的幸福,到底在哪裡?其實,當我們在面對那些『 不幸 』,與之拼搏的過程,便是幸福。

在《西緒福斯神話》中,加繆談到,每日推著石頭上山,但石頭卻又在山頭滑落,於是不得不下山再次推石的西緒福斯,正像我們終生奮鬥,最終卻不得不走向死亡一樣 —— 人生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不幸。

那我們作為的人的尊嚴,人的幸福,到底在哪裡呢?其實就在推石上山的過程當中,每一次使勁,每一次奮鬥,都能給我們帶來幸福,迎接挑戰,就能感受到幸福。

想一想,人們為什麼喜歡打遊戲,屏幕上的一串串數字和動畫,難道我們不知道是假的嗎?一次次接受任務,死亡後繼續奮戰,全是因為有挑戰,從而有樂趣啊。

可惜的是,不少人並不明白這一點:在工作中,我們厭惡挑戰,對帶來幸福的可能熟視無睹,並且充滿抱怨;而在生活和日常中,我們拼命的消滅挑戰,一放假就宅在家養膘,最終抱憾多日。

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總是對難題抱以歡迎,在生活中也有不少有難度的愛好,這些看似整日都打著雞血的人,不過是能在挑戰本身當中獲得幸福感罷了。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首先需要改變的,是對待工作的態度,不再把工作看成是生計的手段,也不把它看成是競爭,而是看成自我挑戰,實現自我的一個過程。


但是,工作和學習本身的勞累和對身體的破壞,卻是真實的,這讓我們往往感覺到某種矛盾:明明是為了幸福,但最終我被折磨成這個樣子,我真的幸福了嗎?

其實,我們可以看一看運動員們的人生,對於職業運動員來說,追求的不過就是一個獎項,他們的世界,毫無爭議,就是一個競爭的世界,為了贏,什麼犧牲都要做,所有的訓練,都是為了『 更快 更高 更強 』,但我們卻從來沒有聽說過是為了『 更健康 』。

實際上,運動員是很不“健康”的,因為身體長時間處於極限狀態,免疫系統往往會陷入短暫的罷工,各種感染病發病率比普通人還高;長期高強度訓練,也會帶來不少的勞傷,身體經常處在肌肉、骨骼和神經的鎮痛中。

但是,對於任何一個運動員來說,他們都是幸福的,因為如果不是真正的熱愛,是不可能完成這麼多訓練的,是不可能明知直接訓練會造成對身體的損壞,還一直堅持下去的。

沒錯,也許有的時候,你為達到目標,可能需要付出這樣的代價,每天盯著電腦十幾個小時,但是如果你知道,這是為了未來的進步,你能夠享受過程本身,這哪裡會不快樂呢?


奮鬥的前途,在哪裡?

要在奮鬥中找到幸福,關鍵的一點是,你所做的,是你真正熱愛的,是你的“興趣所在”,而不是“利益所在”,這是保持恆心最重要的。

有不少人,明明眼裡盯著的是背後的功利的東西,或者不切實際的想象(比如靠寫作月入過萬,學吉他可以撩妹),但是卻把這些東西隱藏起來,逼著自己去做,到頭來卻抱怨堅持不下去。

做喜歡的事情,雖然“做”本身是累的,但帶來的幸福感卻是真實的,很多攝影師跋山涉水,或在戰爭一線,他們真的“安逸”嗎?一個作者,每天幾乎所有時間都在看書寫作,真的舒適嗎?不,這些事情本身是很累,很苦的。

但是,當自己完成了自己的一個目標,你體會到的東西是完全不同的,它不像是你得到愛慕的人的垂青,因為你不是在討好它;它也不是像我們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一個物件兒,因為你不需要去使用它;它也不像是你達到了自己的某個功利的目標,因為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什麼。你只是在簡簡單單的創造,感受快樂本身。

那麼,找到喜歡的事情,要是不能養活自己,該怎麼辦呢?我們的前程到底在哪裡呢?

實際上,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沒有人能夠保證你的前程,沒有誰能給你一個量化的參考表,做了什麼什麼事情,做到什麼什麼程度,你離成功還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你只能夠埋頭苦幹,

盡人事,聽天命。

如果連過程都享受了,紮紮實實的去做了,哪還用擔心前途?幸福,就在奮鬥中啊。


後記


這篇文章,只和大家談了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的正確的『 幸福觀 』,還有不少的認知重建,以及好的接納心理形成,筆者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和大家交流,我會在這個系列的文章前面都加上『 積極心理學 | 』的標識,請保持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