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乞丐凍死前,寫下一首詩,其風骨讓士大夫自愧不如

作詩不僅能體現一個人的文學造詣,更能體現作詩者文學修養。我國古人留下的詩詞眾多,許多都更是流傳至今。 讓作為後世之人的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詩名中,瞭解更多的古代文人及當時的一些情況。

但是有一點,雖然我們可以從詩句中看出作者的文學造詣,但是並不代表能看懂他的為人。

一乞丐凍死前,寫下一首詩,其風骨讓士大夫自愧不如

《憫農》這首詩相必許多人都曾讀過吧,由於其詩句易懂因此被列到小學教科書中。從這首詩的詩句中大家也許覺得這位詩人一定有一顆憐憫之心,若不然,他又怎麼會寫得出如此體恤百姓的詩句呢?如果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首詩的作者雖然在文學上有一定的造詣,但是他的為人卻十分可惡,作為一名百姓命官的他,不想著好好為百姓謀福利,卻一味地只知道魚肉百姓。因此,只能說他的詩還可以,為人,真的不行。

然而,在嘉慶年間,有這麼一位看似普通的乞丐,他作出來的詩押韻有深度,還一度讓無數的士大夫們都感到汗顏。這是一位衣著單薄的乞丐,一天人們發現他被凍死在了大街上,路上見後報官,然而,卻沒有人來認領屍首,最後還是當地的官員為他處理後事的。

一乞丐凍死前,寫下一首詩,其風骨讓士大夫自愧不如

在給他整理衣物的時候,發現他身上有這麼一張紙,張上寫著他作的詩一首:“身世渾如水上, 又攜竹杖過南州。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兩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名乞丐是一位十分有骨氣的乞丐,縱然已淪落到乞丐的地步,然而他卻十分不骨氣,不接受嗟來食。一名如此普通的乞丐都能做到如此,又怎叫那些整天以“百姓父母官”著稱的官員們不感到汗顏?

一乞丐凍死前,寫下一首詩,其風骨讓士大夫自愧不如

可惜的是,如此有骨氣有才華的一名乞丐,最後竟然死在了大街上。對於這位高風亮節的乞丐,當地官員深表感動,最後還給他修了一座墓,並在碑上刻著“永嘉詩乞之墓”。以此來紀念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