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期間的國內政局


戰爭期間的國內政局

從222年九月到225年二月將近三年時間內,曹丕連續組織了對東吳的三次軍事進攻,每次他都親臨前線,負責籌劃和決策。除首次出征三路部隊有數月攻戰外,後兩次因大江阻隔,與吳軍幾乎沒有發生交戰,曹丕在戰場上滯留的時間並不很長。《三國志﹒魏書﹒文帝紀》及其引注與《資治通鑑﹒魏紀三》等處記述了幾年間魏國內部發生的事情,其中特別值得提及的是反映政局變動的兩類事情。

戰爭期間的國內政局

一是對國內安定局面的維護。曹魏的國土面積較大,除東南方與孫吳交戰、西南部暫時與蜀漢阻隔外,當時在北方綿長的邊境上尚存在著與少數民族的摩擦和與其他割據勢力的分爭,還有國內兵民可能發生的反叛。其時在這方面遇到了幾件事情。

戰爭期間的國內政局

①鮮卑軻比能的動亂。曹魏北方居住著鮮卑族部落,這是東胡族的一支在匈奴西遷後填充了北方空地形成的局面。軻比能是鮮卑的小種,靠近邊塞,自袁紹佔據河北時他們就與漢人往來,時和時戰。曹操211年西征馬超時曾反叛生事,218年曹彰統領騎兵擊敗北方烏桓部落,軻比能懼於曹軍的強大而請求臣服,曹丕建魏後封軻比能為附義王,封東部大人素利為歸義王。但軻比能不準鮮卑其他部落與漢人交換馬匹,為許多原因與鄰近部落步度根、素利等發生衝突,他以強凌弱,製造了地方動盪。在224年十一月魏國軍隊第二次伐吳即將返回之時,軻比能與負責北方部族事務的國家官員田豫形成對抗,旋被田豫擊敗,此後,軻比能經常進入邊塞搶掠,幽、並二州深受其害。225年二月,幷州刺史梁習出兵攻打軻比能,大獲全勝,但該地區的動亂並沒有到此終止。

戰爭期間的國內政局

②利成士兵的反叛。225年六月,在曹丕第三次伐魏已經出發離開譙郡時,利成郡(治今江蘇贛榆西三十公里)士兵蔡方等聚眾反叛,推唐諮為頭領,攻殺了太守徐質。曹丕命令屯騎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與青州刺史王凌前往征討平叛。唐諮從海路逃到吳國,被吳國任命為將軍,而國內的反叛很快被撲滅。

③對遼東公孫恭的撫慰。早年(約190年)割據於遼東的公孫度自立為君,蔑視朝廷的封爵,他204年死後傳位給兒子公孫康,曹操在207年北征烏桓,公孫康處死了前來奔投的袁譚袁熙兄弟,將兩人首級獻給了曹操,以此表示對漢政權的友好吧。公孫康死後,他的兒子公孫晃、公孫淵年齡尚小,眾人推舉公孫康的弟弟公孫恭為遼東太守。曹丕執政後為了穩定遼東,派使者去遼東拜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封平郭侯,授給他行事專斷權,同時追贈公孫康為大司馬,藉以展現魏國政權對遼東兩代執政人的認可。

二是朝廷人事上的變化。在曹丕掌政的幾年間,軍政高級官員謝世的不少,曹丕對某些重要職位作了調整,有些安排對後來的政局演變有不小影響。

①曹仁感染瘟疫猝死。魏軍三路大軍伐吳後223年三月剛回洛陽,不到56歲的大將軍(大司馬)曹仁即離世。《資治通鑑》上記為“陳忠侯曹仁卒”,《三國志﹒曹仁傳》中說他“黃初四年薨”,《文帝紀》中記為“大司馬曹仁薨”,史書各處都沒有說明曹仁猝死的原因,相信他應是在戰場上感染了瘟疫而突然死亡。半年前大軍伐吳時,曹仁單獨統領一支軍隊進軍濡須,用聲東擊西的策略迫使吳將朱桓以少敵多,魏軍雖然沒有很快攻破城池,但在戰場上開始還是佔據主動的(參見1.5.17《三路伐吳》),這至少說明曹仁的身體素質上沒有問題。但後來魏軍在濡須戰場打得非常糟糕,似乎亂了陣腳;而史書上對這裡的作戰過程又語焉不詳。當時魏軍的撤退是因為戰場上瘟疫流行,所以曹仁的神秘死亡不可能與瘟疫無關。曹丕在撤軍時發給國內民眾的通告中提到“吳軍中了癘氣,軍中出現瘟疫,大江兩岸屍體遍地”,他不願提及自家軍隊受感染死亡的實情,因此就沒有宣佈和記錄曹仁死亡的真實原因,甚至小心地迴避了“病亡”的常規表述。事實上,引起瘟疫的病毒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天敵,對人類的殘害到今天尚沒有終止,其慘烈程度古今有相通之處,而執政的曹丕對軍中大將受感染的事實刻意隱瞞,無非是要消除疫情對國家政治的負面影響。前將軍張遼戰前駐軍合肥,當時是順道加入曹休部隊進軍洞口的,他出徵前就身體有病,曹丕曾派御醫給他治療。張遼與幾位將軍對付吳將呂範的部隊,作戰中病重,死於江都(縣治在今揚州西南二十五公里的長江北岸),這和對曹仁迴避致死病因的情況大有不同。

②賈詡等多位大臣謝世。賈詡曾在曹丕的奪嫡上位中給予了有力的支持,曹丕掌政後封其為太尉。魏軍伐吳前曹丕徵詢過他的意見,賈詡不支持對吳、蜀兩家用兵作戰,可惜曹丕沒有采納。223年六月,77歲的賈詡在洛陽去世,應屬壽終正寢的高級官員。曹丕的同母弟曹彰也在同月病逝京都。另外,大將軍夏侯惇在220年,徵南將軍夏侯尚在225年都因病去世,曹魏的多位文武之臣謝世,國家蒙受的損失不小。

戰爭期間的國內政局

③司馬懿的地位提升。司馬懿是曹操強迫任用的臣子,到職後安排他與曹丕共同活動過,《晉書﹒宣帝紀》記述,司馬懿一直受到曹丕的信任和看重,他與陳群、吳質、朱鑠號稱“四友”。曹丕繼位魏王后,他由太子中庶子轉任為丞相長史,封河津亭侯。魏國代漢後,司馬懿升任尚書、轉為督軍、御史中丞,參與國家中樞事務;221年為侍中、尚書右僕射,權力進一步提升。224年曹丕第二次伐吳時,安排司馬懿留守許昌,同時授予他很高的權限,當時司馬懿一再推辭,曹丕說:“我的事情很多,常常夜以繼日,沒有片刻安定休息的時間。這一安排不是給你榮譽,是給我分擔事務。”225年第三次伐吳時,曹丕再次安排司馬懿留守後方,要求他內鎮百姓,外供軍資,還告訴他說:“我很擔心自己不在時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委託你,你能保證我出軍期間沒有後顧之憂就可以了。”後來曹丕撤軍返回洛陽,他給司馬懿寫信說:“我在東邊,你就總管西邊的事;我在西邊,你就總管東邊的事。”所以司馬懿大部分時間鎮守許昌。當年曹操在後期幾次出征時,總是安排曹丕留守鄴城,現在曹丕把留守後方的任務委託給司馬懿,可見對他的器重。

225年二月,曹丕發詔書對高級官員做了調整,主要是任陳群為鎮軍大將軍,隨皇帝車駕督統眾軍,攝行尚書事;司馬懿為撫軍大將軍,留守許昌,督後臺文書。曹丕告訴朝中官員:“現在內有公卿以鎮守京師,外設州牧以監理四方,部隊出征,則軍中有柱石一樣的賢良將帥,軍用輜重所在之處,又有鎮守的重臣,這樣我就可以巡行天下各地,而沒有內外的顧慮。”他又說:“我準備在距離江岸幾里遠的地方建造宮室,在其內外活動,發現有進攻敵人的機會,就出奇兵攻擊;即使沒有發現進攻的機會,也相當於讓全軍將士遊獵休息,犒勞他們。”曹丕希望把國內事務委託給司馬懿這樣極為信任的能幹親臣,自己長住江岸國界之地等待進攻敵人的機會,這一籌劃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但也表現了他對國內政務一時的設想與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