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这首古诗名句是什么?怎么理解?

用户9987302473749


大家好,我是言角度,我喜欢诗,我喜欢词,我喜欢诗词,我来说说我的看法,欢迎围观。



杜甫与月夜忆舍弟

全诗如下: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杜甫看着戍楼上行人断绝,边塞又传来孤雁的悲鸣,在这白露来临的节气里,想起故乡明亮的皓月,亲朋离散,不知去向,兄弟千里,战乱相隔,音讯全无,书信不达,寂寂地望向窗外,以前还能送点书信到洛阳,或许家人还有收到的机会,如今受到频繁的战事怕是洛阳也到不了啊。



面对如此情景,杜甫挥笔而就,写下这首思家思弟之诗,一边感叹家国天下,一边思念亲朋故地。杜甫心里难受啊。一个在自己为难之时可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感慨的人,对世事,对国家的灾难又哪里可以忘怀呢?

月夜忆舍弟名句及理解



这首诗中的名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很多不知道这首诗的人也知道这句诗,所以从这首诗里选出一句名句的话,只能是这一句了。

从前面的讲述中我想这句诗的意思是很明确的,就是白露节气到了的时节,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从字面含义里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想家了,白露之后,孟秋去,仲秋来。秋风渐盛,天气日凉。落叶飘飘,让人遐思,再这样的环境下,难免感伤,加上时年战乱不止,杜甫身在秦州,家弟音讯几何完全未知,故乡明月也无从瞭望,悲从中来,凉意心生。



从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很多时间都在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可见他对于战争是很憎恨的,对于国家和平是很向往的。在其诗中不乏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样的存在。同理这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一样。除了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迫切希望战乱平息,恢复通行自由的局面。


言角度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边塞,秋天,思乡,怀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俏花旦


《月夜忆舍弟》中最经典的一句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是杜甫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在秦州所作,当时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他由于战争的阻隔,音信不通,他只好借这首诗表达自己对几个弟弟的忧虑和思念,全诗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来人往,边塞秋天寒冷的夜里,传来了孤雁的哀鸣。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亮啊。虽然有很多兄弟,但我们各在一方,如今战乱连他们的消息都打探不到,一封家书寄往了洛阳城,但始终没有送到,何况战乱频繁,到现在依然没有停止。

不难发现,全诗上下皆弥漫着悲、凉、忧的感情,秋天本来就是个萧瑟的季节,夜里的寒风吹过,让人更加的凄凉,前方战事连绵不休,今夜又逢白露节令,怎能不激起作者的思乡思人之情?

首联烘托了氛围,颈联述说了原由,尾联寄托了愿望,似乎只有颔联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实际上,颔联的作用才是最大的。颔联点明了白露时节的寒冷,交代了深夜时分的惆怅,“月是故乡明”,谁不知道月亮是同一个月亮?作者如此一说只不过是为了述说自己对亲友和故乡的思念罢了。

由起初的写景,到后来的抒情,颔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月光本属于静景,却最容易勾起思念。诗人通过描写“月”来承接自己因景而生的情,过渡自然,行云流畅,不仅准确的表达出了自己的愁思,还让诗作的意境再上一个台阶,让这凄冷的月夜多了一份滋味。

不得不说杜甫对字句的把握在整个盛唐都可以是数一数二的,这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也让这首诗成为了不朽的佳话。


绝诗妙句言汗青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至今仍是人们表达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最常用的名句。


(一)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

1.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3.赏析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

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二)名句及解释

1. 名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解释: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3.深度理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对月夜的描写。意思是说,今夜是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还是觉得故乡的月亮更明。月亮这一特殊的意象,在古诗词中所寄托的情感多种多样,比如张九龄就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的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


(2)但杜甫却在这里肯定的说故乡的月亮更明,这是为什么呢?结合诗境来看,可以得知杜甫前一句所说的“露从今夜白”,其实是含蓄地表露了杜甫对分散在各地的弟弟的关心,而“月是故乡明”,一方面突出了杜甫对故乡的感怀,另一方面实则还是对各位弟弟的关心,因为只有以前在故乡的时候,他们兄弟才能相聚在一起。

(3)这是香菱所说的"似乎无理,竟是有理有情"的。千百年来,这两句饱含深情的诗句,不知感动了多少国人,至今仍是人们表达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最常用的名句,也是白露时节最能想起的诗句。

(三)作者和创作背景

1. 作者

唐代大诗人杜甫。

2. 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谢谢!一起交流!


清玉洁言


月夜忆舍弟意思:在有月亮的晚上思念自己的弟弟。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原文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一棵扎了根的杨树


《月夜忆舍弟》里的名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从今夜就进入白露节气了。月是故乡明:还是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

这是诗圣杜甫的五言律诗,全文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秋,当时因为安史之乱,河南、山东两大省都是战火纷飞。而诗人杜甫与弟弟们在这一带被迫分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因为战事阻隔,家人之间音信不通,此诗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所作。古往今来,思亲思乡的诗词层出不穷,只是有文采也难以写的出众不凡,而杜甫的这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却是匠心独运,于平凡中见神奇。白露节点出所写的时间,这个节气让人不由得有秋风萧瑟凄凉的感觉。天下月亮本是一样,而诗人却说

月是故乡明,既点了题目“月夜”又突出了诗人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强烈感情,还是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啊!


宫商角徵羽哆瑞咪发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是经典。意思是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的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的月亮更圆更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