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得0分!在高考数学史上首次让评卷人连说六个难字


89%得0分!在高考数学史上首次让评卷人连说六个难字

难,一种看不懂的难,难,一种想不明写不清的难,难,一种冷漠的难

在那年高考数学结束之后,有评卷人首次用了上述六个难字来形容,并如下评价道:"这套试题也许是一群铁心的专家在命题,试题的难度至少是空前的,是考生难以承受的,客观题已经不容易了,而解答题更是没有一个容易的题,第一个解答题19题就是集对数不等式、无理不等式,参数不等式于一体的综合不等式,下手已经够重了,20题更难,21、22、23题个个都难得考生目瞪口呆,六个解答题犹如六个冷面杀手",据那年河南省高考评卷数学科质检组长屠新民对于第22题将近3万名考生的统计,文科10520人中,得0分者9552人,得1-14分者仅958人,理科的19131人中,得0分者达11358人,得1-12分者仅7763人,而在对第23题所统计理科19131人中,得0分者多达17086人,也就是说89%的考生在这道题中拿了零分,据四川师范大学阅卷场统计,成都市数万多名考生中,理科数学平均分为50多分,文科仅40多分,那年的试题中除了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应用思想还有实验、归纳思想外,还有其它多种数学思想纵横交织在各大小题中,如所考的立体几何题中,无不体现着空间思想和转化思想,第19题则同时体现着换元思想和化归思想,第23题大题在体现着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之外,同时还蕴含解析思想和方程思想以及分类思想,另外在整个试卷内分别还体现了集合思想、辩证思想、极限思想、整体和局部思想等,

在高考数学历史上如此之多的数学思想汇集在一份试卷内实属罕见,除了让那年的考生绝望外,在中学数学教育圈也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许多教师都发出了无所适从的感叹:"这套试题除了个别顶尖的学生能得以脱颖而出外,优等生、中等生无一幸免"!


89%得0分!在高考数学史上首次让评卷人连说六个难字

1977年的冬天,全国500多万考生陆续走进了高考考场,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场在冬天举行的高考,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踩着嘎吱嘎吱的积雪,顶着尖锐的寒风,走进了省、市、自治区的统考考场,而后每年的高考都改在了7月份进行,那时高考试题还处在探索期,这期间数学多沿袭文革前的模式,老套路、模仿的习题居多,对能力要求还不突出,除了1984年那场"臭名昭著"的考试之外,那些年的高考数学成绩普遍都还不错,而进入90年代后,试题也基本上保持着"在上一年试题的基础上,小步创新,稳中求变"这一不断微调的特征,时间来到了1998年,那时舆论界特别是基础教育界对高考指挥棒影响中学素质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意见,并且质疑这样的高考能否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1999年,这是中国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中国建国50周年,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五四"运动80周年,也是中国极其屈辱的一年,5月7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机击中,三名中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当场牺牲,另有数十人身负重伤,大使馆建筑也遭到严重损毁,一个国家的大使馆象征着国家的尊严和主权,却被其他国家的导弹摧毁得只剩断壁残垣,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发布了强烈的谴责,国内民众也纷纷前往美国驻华大使馆抗议,大学生穿着整齐划一的T恤,手举着"中国人今天说不"的标语上街游行,牺牲的烈士父母,捧着孩子的遗像在机场哭得撕心裂肺,而面对自己亲手酿成,一场撼动了整个中国的血案,美国政府只是轻描淡回了句:用错了地图,误炸了,在回应当天那个沉闷的下午,许多学校的老师走进教室,背对着学生铿锵有力的写了几个大字:

"落后就要挨打",或许是因为这一事件,也或许是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了面对世界范围知识经济的挑战,在即将迈进千禧年,进入21世纪时,教育部作出决定,高考将再次进行内容的改革,选拔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跨世纪人才,以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考试命题原则是"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试题设计上强调了由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增加应用题和能力题,增加综合能力测试,并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就这样,以起点高、角度广、题型新,改革跨度大,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计算能力、对科技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数学建模能力,

难度被称为1984年以后新高峰的高考数学就这样诞生了;

89%得0分!在高考数学史上首次让评卷人连说六个难字

89%得0分!在高考数学史上首次让评卷人连说六个难字

89%得0分!在高考数学史上首次让评卷人连说六个难字

89%得0分!在高考数学史上首次让评卷人连说六个难字

逐个研究1999年的试题,可发现命题者的确是精心设计,下了很大功夫的,其中有不少好题活题,有的题直接来自生活生产实际,有的题要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常常是代数、几何、三角、函数、方程、不等式混在一起,互相解释、论证,有的则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但这套试题对于当时的学生可谓是一场"末日"灾难,

这些试题多为考生所不曾经历,事先准备熟练的招术、套路皆不能施展,因为它要求考生在新问题面前表现出灵活性和创造性,试题多处应用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来表述问题,并且十分重视考查数形结合和代数演绎、逆向思维能力,以及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如第10题需要考生运用割补法和转化的思想才能解决,如第13题如果考生用解方程的方法一个一个的去检验是否满足题意将十分繁琐,如第19题需要考生对底数进行分类讨论,而这还不是最令考生所绝望的,第22题、23题近乎一大部分的考生都感到老虎吃天,无处下口,虽绞尽脑汁,但也只能望题兴叹,其中解答题难度在0.4以下的竟有整整四道,第20题难度0.29,第22题0.15,第23题0.04,第24题0.23,其中22、23题属于超难题,第22题关于"冷轧机"是来源于英文版D.Burghes等著的《Mathematical Modeling》,此书后来由北京理工大学叶其孝教授等翻译成中文版《数学建模》,对于当时多数没有对科技文献资料阅读理解能力,数学建模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就被较长的文字叙述,生疏的专业名词、术语吓住了,在所统计的文科10520与理科19131人中,得0分者分别高达91%、60%,而第23题则是当时高中数学教育界公认高考数学中难度最大的一道数学题,其中心问题是求一个按函数值的情况分段的函数的解析式,并研究与另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关系,这题涉及到数列求和、数列极限、解析几何等多方面的知识,其综合性之大是空前的,这道题即使对中学数学教师来说要完整地完成也并不轻松,其更像大学数学系学生的一道数学分析题,对于当时的高中学生简直难如登天,据有关资料统计,本题的平均分仅仅0.9分,约86%的学生得零分,完全形同虚设,以至于许多师生将这道题评价为竞赛性选拔题,所以在文章开头有评卷人用了六个难字来评价,而那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也引起了广泛热议,命题之新奇,之"异类"也出乎意料,有考生想到了将人类的某些记忆移植给那些企图否认、篡改中国历史或移植到那些妄想以强权统治世界的美国身上,
在那个堪称冰冷的夏天,中国还身处屈辱挣扎的岁月中,在这个疫情结束的春天,我们已扛起了大国担当这四字!

89%得0分!在高考数学史上首次让评卷人连说六个难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