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电影《大赢家》里有答案

《大赢家》是继《囧妈》后,第二部于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免费首播的电影。这部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都井邦彦创作的小说《游戏永无结束时》。虽然是翻拍,不过在原版之上加了不少本土化的元素,观众看起来更接地气。

职场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电影《大赢家》里有答案

在《大赢家》这部电影中,大部分观众看到的是严谨身上认真负责的态度,还有的人看到的是小人物的平凡和心酸,但如果抛开这些再深挖,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部电影从始至终贯彻的“破窗效应”。

一、群体惯性之下产生的“破窗效应”阻碍严谨完成任务

“破窗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效应,这个理论来源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的一项实验。菲利普教授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他把其中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然后把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贫民区布朗克斯区。停在贫民区的那辆车,菲利普教授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这辆车当天就被偷走了。而停在富人区的那辆车,一周时间过去后还是原封不动地留在原处。但菲利普教授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后,很快,这辆车也被偷走了。

职场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电影《大赢家》里有答案

根据菲利普教授的这项实验,得出了“破窗效应”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那么在这扇窗户无法得到及时维修的前提下,其他人就会受到一些示范性的纵容,然后随从打碎玻璃。而长此以往,这会滋生更多的犯罪。(来源百科)

职场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电影《大赢家》里有答案

“破窗效应”这一理论常被用于分析犯罪现象的发生动机,其实从广义上讲,它也永阳适用于职场。

“破窗效应”中第一个打碎玻璃的人:吴行长

“破窗效应”的形成,首先需要一个起示范作用的人物,而在《大赢家》这部电影中,吴行长就是“第一个打碎玻璃的人”。

吴行长从一开始,就把这场演习仅仅当成是一次走过场,作为一个领导,他并没有认真去面对这件事,而是随意地吩咐严谨,回家看看电影里抢劫犯都是怎么抢银行的,三天后,严谨直接担任“抢劫犯”这一角色即可。

职场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电影《大赢家》里有答案

而吴行长的这一行为,势必会在公司产生上行下效的结果。既然行长没有当回事,底下的员工自然而然会觉得:这不过市场演习,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了事。

当这家银行,从银行行长到员工都是这样的态度时,就不难想象,为什么当严谨一个人在认真扮演“抢劫犯”的时候,为什么其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讽、不耐烦,甚至有人敢动手打他。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把严谨当成是抢劫犯,他们没有在这场演习中各司其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这样演习中,只有严谨一个人入了戏。

职场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电影《大赢家》里有答案

“破窗效应”是群体惯性的结果:

严谨接到任务后,便为演好抢劫犯做好了一系列的准备,然而他没有料到,他的同事们却处处阻碍他扮演好劫匪的角色。

职场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电影《大赢家》里有答案

当严谨被警察包围,只能逃进银行后,他同事的反映却是:你作为劫匪就应该被抓呀,你就该被警察就地正法,为什么要负隅顽抗呢?为了能早点结束演习各自做各自的事,严谨的银行同事们一开始就选择不配合。

职场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电影《大赢家》里有答案

“破窗效应”是群体惯性的结果。当吴行长充当第一个打破玻璃的人之后,其他员工紧随其后,阻挡严谨顺利完成任务的发步伐。在群体的妨碍中,严谨的这场扮演劫匪的任务并不顺畅。

那么,严谨又是如何在群体惯性之下造成的“破窗效应”中取得成功的呢?

二、严谨用“个人品牌”打开“破窗效应”的缺口

整个民沣银行,上至吴行长,下至员工、保安,每一个人都是“打破玻璃”的那个人,每个人都起到了阻碍严谨完成劫匪任务的脚步。然而严谨最终还是较为成功地扮演了劫匪这一角色,让这次演习在实战中起到了防范的作用。

严谨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用他长久以来树立的“个人品牌”,打破了“破窗效应”的缺口。

严谨是一个退伍老兵,他的这段经历对于他严肃认真的态度、行事风格都起到一定的塑造作用。其次,严谨通过自学拿到了金融硕士学位,退伍后能同学自学达到这样的水平,由此可见他是个十分自律的人。而在银行这样的职场环境中工作多年,又练就了严谨认真严谨的风格,银行每次操作的金额都不在少数,所以严谨在这样的环境中性格也得到了磨炼。

电影一开始就透露了严谨的性格和行事风格,比如他一回到银行,大堂经理问他事情办得怎么样了,严谨答:“对方还差一个手续。”紧接者,吴行长因为严谨没有放一笔贷款而批评他榆木脑袋,而严谨却说,少一个手续就是“不符合流程” 。

职场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电影《大赢家》里有答案

美国首屈一指的品牌大师彼得·蒙托亚 蒂姆·梵德荷认为:个人品牌所体现的,是一个人在他人心中的价值、能力以及作用。一个人的能力可以用学历、业绩证明,而一个人的品格,却需要长时间的树立。

严谨在职场中多年的行事作风,形成了他的个人品牌。

职场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电影《大赢家》里有答案

同事们不配合,严谨就软磨硬蹭,一边乞求,一边来硬的,同事们知道严谨不会放弃“负隅顽抗”,轻易被警察抓住,最终转而配合他一起完成任务,也是因为多年来的共处中,严谨的“严肃谨慎,认真负责”已经成为他的个人品牌,而这些,同事们也有目共睹。

职场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电影《大赢家》里有答案

假设是让自带笑点的大堂经理、小胖子,或者邢云珠去扮演劫匪,那么恐怕“劫匪”这个角色没有人能够演好,演习基本上分分钟就结束了,而其他银行职员也未必会把这些人当成劫匪来看待。

职场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电影《大赢家》里有答案

一边是圆滑、世故、搞笑的同事,一边是严肃认真的严谨。其实或许连吴行长都觉得,整个银行,恐怕只有严谨能稍微胜任“劫匪”吧。

三、“逆向破窗”可以在职场中带来正面效应

曾经在纽约,发生过一起震惊美国的吉诺维斯案件:1964年的某天晚上,一个叫基蒂·吉诺维斯的女孩,结束她在曼哈顿酒吧营业后返回公寓,她的公寓是皇后大街的一个中产阶级高档住宿区。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的时候,遭遇一个男人的恶意袭击。而在接下来长达35分钟的持续袭击中,周围的邻居没有一个人出面阻止,也没有人报警。事后警方调查时才发现,原来这些邻居都认为,会有其他人报警,也许其他人会出手帮忙。而当所有人都带着这样的心理时,这个叫吉诺维斯的女孩儿最终遇害。

从“破窗效应”可以得知,如果一件负面的事情没有得到及时阻止,那么就会引发错误的暗示。而这样的结果,往往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直至酿成更大的负面后果。

那么在职场中,我们可以如何利用“破窗效应”,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呢?答案就是:“逆向破窗”——鼓励正面行为,遏制负面行为。

严谨在《大赢家》中,在整个民沣银行中,所有的同事都不认可他要认真负责演好“劫匪”的行为,吴行长更是如此,他只想草草了事,完成上级的命令。

《大赢家》中的职场环境,就可以给予现实中的企业以反思。作为公司的带领者,应该鼓励像严谨这样敢于打破世俗,打破从众的员工。如果只是消极面对,甚至诋毁、贬低,那么长此以往,整个公司的风气将会被带偏。就比如电影中,当吴行长没有带头起到正面示范作用的时候,银行里的其他员工,也并没有认真对待演习的这件事。

职场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电影《大赢家》里有答案

唐太宗之所以能开启贞观盛世,魏征的功劳不容小觑。魏征是唐太宗的谏官,他时常提醒唐太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在唐太宗取得成绩想要得意之时,适时提醒唐太宗。而唐太宗也非常敬畏和重视自己这位谏议大夫。正因为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大唐才人才济济,从上而下一派清明,才成就了贞观盛世。

马云也曾说:作为一位领导者,一定要有胸怀。只有容得下不同声音的领导者,才能创建出一个“百花齐放”的盛世。

职场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电影《大赢家》里有答案

马云说,在阿里巴巴有许多年轻又聪明的员工,他们虽然年轻气盛,但在他们畅所欲言之时,却能促进公司的发展,所以他总是以包容的心态,认真听员工的发言。而他,也从员工的反对声中,得到了许多

在职场中,只有当员工敢打破常规时,才更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大赢家》中的严谨,就是一个在职场“逆向破窗”的范例。虽然顶头上司吴行长勒令他马上结束演习,但严谨并没有听从吴行长的吩咐,从始至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严谨这样的做法,也带动了银行的其他员工,以及其他旁观者。

职场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电影《大赢家》里有答案

结语

《大赢家》虽然表面上是一部喜剧电影,但如果深挖,就是一部关于阐释“破窗效应”的范本。《大赢家》告诉我们,“破窗效应”虽然是群体惯性的结果,但如果能“逆向破窗”,那么在职场中,也能利用这一效应,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赢家》或许更是一部关于职场的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