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湖北黄州,至七年(1084)调离。在黄州的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虽是人生的低谷,却是其诗词、文赋、书画艺术创作的巅峰期,他在这里共写下了753篇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也为我们留下一批优秀的书法作品,前一段时间已发过一篇文章《到黄冈,苏轼成苏东坡了》,今天,再把他最杰出的《黄州寒食帖》高清图推送给大家。


《黄州寒食帖》全图(手机横过来看)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纸本,34.5×199.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州寒食帖》高清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萧瑟。卧闻海棠花,泥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污燕支雪。暗中偷负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年,子(点去)病起头已白。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不已。雨(点去)小屋如渔舟,濛濛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水云里。空庖煮寒菜,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破灶烧湿苇。那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那知是寒食,但见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衔纸。君门深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哭涂穷,死灰吹不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起。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释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 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相当精彩)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逐行放大   精彩纷呈


命运多舛的《黄州寒食帖》

有人将《寒食帖》誉为“天下三大行书”,并作以下对比:《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历来为世人珍重,多深藏内府。

然而,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此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为冯展云所得,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

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

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一时传为佳话。震灾之后,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年年有余。

1924年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而无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