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帳之中漢謀士一:他指揮了三大戰役,終於建立了全新的國家


夷帳之中漢謀士一:他指揮了三大戰役,終於建立了全新的國家

這張圖是党項民族的偉大史詩,名喚作《夏聖根》。

在這首隻有50句的史詩中,除了讚揚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祖源神話帝舜的章節外,上古帝王用大量的篇幅,謳歌了党項民族的大英雄,李元昊。李元昊一生奸雄,但用兵如神,在他的帶領下,党項各部族奮勇作戰,終於在歷經了三大戰役後,穩固了西夏自身的軍事地位,迫使宋帝國承認了西夏作為獨立主權國家的合法地位。党項民族終於以自己的合法政權形象,走進了中華民族的史書中。

在經過了党項民族兩代首領李繼遷和李德明的運籌帷幄之後,党項民族已經具備了大規模作戰的可能,可以說李繼遷是一個優秀的游擊戰專家,而李德明則是一個縱橫捭闔的外交大師,而李元昊則是一個大兵團作戰的傑出人才。

李元昊感覺到,雖然党項族驍勇善戰,又有當時最著名的馬場以及最強的甲冑鍛造技術——冷鍛術,讓西夏擁有了最強的騎兵——鐵鷂子,以及本地羌人組建的山地部隊——步拔字,但這些,都可以視為戰術上的優勢,真要解決戰略層面的問題,並非這些古老的遊牧奴隸制軍頭所擅長。

歷史需要英雄,這個時候,一個叫張元的宋朝書生成為了李元昊的強力助手,也曾就了他作為著名的異族政權裡的漢族謀士,其在西夏發揮的巨大作用,堪比締造了大帝苻堅的王猛。

張元此人,出身於宋。大概是因為想法過於偏激,多次科舉均沒有及第。後來,民間傳言西夏君主元昊可能要稱帝,於是張元和好友吳昊邊來到邊關,打算找機會見見元昊。

路過宋軍打仗,張元要求見一下主帥,此時宋軍主帥不知道是誰,夏悚還有很多年才能上任,好可惜,不然宋朝就會少一個勁敵了。張元和主帥聊了兩句,覺得此人庸碌無為,對自己屢次考不中的事情更為痛心。後又路過項羽之廟,對著廟裡的項羽塑像嚎啕大哭,一邊唱,一邊喝,一邊喝,一邊哭,活像個傻子。

"乃竭囊沽酒,對羽極飲,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劉項起吞併'之詞,悲歌累日,大慟而遁。"

哭完了,也鬧完了,然後他們就到酒樓裡接著喝。喝多了,免不了鬧事。於是被酒家召喚官人,扭送到元昊處,元昊問:你們怎麼敢犯忌諱呢?元昊和吳昊名字裡都有個昊字,古代是要避諱的。

張元說,你的姓都不避諱別人,還在乎名字被別人重複了?李元昊一聽,覺得這話,有道理啊,快鬆綁。於是張元就得到了重用。

這件事發生以後,宋朝的官員就將張元家屬下獄——畢竟要大懲小戒,隨便叛逃成何體統!元昊於是安排一品堂的人秘密營救張元家屬,而宋廷這樣做,也讓張元大為光火,他要一展所長,讓輕視了他的宋廷吃吃苦頭,為家人出口氣。

首先,他設計離間宋軍,誣告宋軍名將李士彬謀反,結果這種小兒科的計策只能引來嘲弄,宋軍很快查清了真相。張元也認識到,這種只能出現在小說的情節對於真實戰鬥而言,確實沒什麼用處。於是,他建議元昊閃擊延安。

延安守將範雍真乃庸才,急忙調度部隊前來防禦。見到部隊調動,西夏軍於是就佈置口袋打援,這就是著名的三川口之戰,三川口之戰宋軍主將劉平被俘,宋軍以擊殺了多餘自己數量為代價,全軍覆沒。雖然自己付出了巨大傷亡,但是對於李元昊而言,這場勝利足以說明,宋軍不像想象中那麼可怕。而張元則開始準備下一次大戰。

夷帳之中漢謀士一:他指揮了三大戰役,終於建立了全新的國家

張元

這一次,李元昊放出風去,要攻打剛上任的延安守將,范仲淹。就是那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范仲淹結合實際進行防守,哪知道,元昊主力其實打算去攻擊另一邊的渭州。而宋軍這邊也打算了一個如意算盤,那就是在元昊攻打渭州的時候,大將任福將從羊目隆要塞出擊,攻打元昊大軍的後方,前後夾擊。於是,在這場雙方鬥智鬥勇的決鬥中,誰的伏兵能發揮效果,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

張元在羊目隆城外的好水川設下埋伏,坐等宋軍任福進入包圍圈,而佯攻渭州的部隊,也趁著夜色悄悄撤退,加入圍攻的佈局中。任福的部隊在一路斬將奪旗後,成功進入埋伏圈。元昊讓人在包圍圈內設置鴿子籠,等鴿子飛到空中,就立即投入戰鬥。由於黃土高坡地形負責,宋軍又對此處地理不熟悉,很快被分割切斷,喪失了戰場主動權。最終,宋軍高級將領全部陣亡,任福在親手擊殺夏軍多人後陣亡,宋軍被殺10000多人,至今,戰場遺址處仍然時不時有兵器或屍骨被發現,可見當時戰況之慘。

好水川之戰後,宋軍士氣低迷,范仲淹因此寫下了“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的感嘆,而宋軍如果知道,這一切佈局僅僅是因為帝國沒有錄取一位書生,不知道是不是會後悔呢?望著好水川內遍佈的宋軍屍體,西夏軍師張元趾高氣昂地在界上寺牆壁上題詩一首:"

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以宋軍的屍山血海來博取功名,自得之意,溢於言表,並在詩後題言譏諷韓琦,署名時寫了一大串官銜:"(西夏)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張元隨大駕至此。張元力勸元昊擴大對宋戰爭,攻取陝西關中之地,進而東向中原,同時聯絡契丹,讓其攻打河北諸路,讓宋朝受到兩面夾擊,勢必陷入困境乃至崩潰 。

張元還認為,宋朝的精兵良將全部都聚集在宋夏邊境地區,而宋朝關中地區的軍事力量卻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軍牽制宋朝邊境地區的軍隊,使宋朝無暇顧及關中地區,然後即可派一支勁旅乘機直搗關中平原,攻佔長安(今陝西西安)。元昊採納了張元的建議,"朕當親臨渭水,直據長安"的豪氣干雲的通告,也出自張元的手筆。 西夏10萬大軍兵分兩路大規模進攻宋朝。一路從劉燔堡(今寧夏隆德)出擊,一路從彭陽城(今寧夏固原東南部)出發向渭州發動攻擊。

看到李元昊大軍來勢洶洶,宋將王沿派副將葛懷敏帶隊迎擊。這裡馬謖的故事即將再度上演,這位葛懷敏兵法精通,之前也打過勝仗,朝廷宋仁宗對他愛的不行,看到皇帝都這麼喜歡,一時間大家都給他帶高帽子,這老兄自己也飄了,只有范仲淹認為他還年輕,是個娃娃。

宋夏兩軍在行軍的過程中,都希望通過示弱,讓別人來攻。不過大家只是互相試探,誰也沒動手,各的屬下建議偷襲夏軍,並截斷歸路,被葛懷敏拒絕。最後葛懷敏坐不住了,落入了夏軍的埋伏。

夏軍猛攻宋軍大陣的一頭,很快陣型被破,而後夏軍進攻中軍,中軍的兵將都往要塞裡退,結果全線崩塌。夏軍圍攻定川寨要塞。

葛懷敏屬下趙珣料途中必遭夏軍截擊,力主出其不意,迂迴籠竿城(今寧夏隆德北)前往,諸將不從。

夷帳之中漢謀士一:他指揮了三大戰役,終於建立了全新的國家

宋仁宗

葛懷敏以曹英、趙詢為先鋒,劉賀、許思純為左右翼,李知和、王保、王文等殿後,結陣東進。臨行,屬下攔馬再諫,請求轉道而行,葛懷敏不允,策馬東南,馳行二里,長城壕橋已斷,歸路被阻。夏軍乘宋軍混亂之機,西夏軍已斷其後路,以逸待勞,從四面衝殺過來。四面夾擊,宋軍九千四百餘人近全軍覆滅,宋軍大敗。葛懷敏與部將曹英,李知和、趙珣、王保、王文、劉賀等16將被殺,喪師9400餘人。元昊獲勝後,揮師南下,連破數寨,直抵渭州,在縱橫600裡地區,焚民舍、毀城寨,所到之處,宋軍皆壁壘自守。

此戰失敗之後,宋廷一片譁然。畢竟,這個簍子得皇帝自己揹著。宋仁宗於是和李元昊講和,党項民族自己的政權終於被中原天朝承認了。但此時張元卻陷入了尷尬,首先,他用兵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報復宋朝,而戰爭講和,自己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其次,在那個講求尊王攘夷的年代裡,漢奸的名字確實不好聽,以至於他寫的詩,都被人宋人封殺,不予收錄。

張元的《詠雪》"五丁仗劍決雲霓,直上天河下帝畿。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在歷史上不如唐末"造反英雄"黃巢題《菊花》詩那麼有名,其原因是黃巢造反為民族內部矛盾,而張元公開造反是幫異族與本國做對,是民族矛盾。"漢奸"的詩詞不宜公開宣揚,其實私下裡許多文人騷客都極為欣賞張元的才華,婉惜之情躍然紙上。沈括,洪邁及嶽柯乃至毛澤東都是其中之一。張元與黃巢一樣也是因為科場不第,張元其人又因恃才傲物,遂投西夏,鼓動元昊造反,與大宋朝對著幹。 張元的《詠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前較鮮為人知,只因其中兩句咱們的主席在1957年在《詩刊》發表長征途中的舊作《念奴嬌.崑崙》裡自注引用而廣為人知,毛澤東原文:前人所謂"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說得是飛雪。文中也未有提及張元之名。

張元為一己私怨而叛國投敵,這件事確實不值得頌揚。但當時三國鼎立,人人都有選擇的權力,而且,即便從狹隘的民族觀念上來看,遼乃黃帝之後,夏乃大禹、帝舜的後代,和居中的沙陀人而言,大家似乎都算不得“正統漢室”。張元雖然策劃了三次血戰,夏軍每次都付出了多餘宋軍傷亡的代價,但是李元昊審時度勢,於兵鋒正盛的時候,選擇和談,也不得不說是英雄之舉。

李元昊也因此被寫進民族史詩,因為三國和談,真的開闢了一段與民生息,稻花肥美的和平時代。好,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過幾天,咱們聊一下另一位宋代時遼帝國裡的蓋世英雄,他是誰呢?有興趣的小夥伴們猜一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