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清明,你們有哪些習俗與大家說說?

漁櫓山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感謝。我是靚姐兒聊絲路,一個喜歡讀書思考、行走在浩瀚天地間的美女旅行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4日。一般來講每年清明節在冬至後的第104天前後,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據記載始於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周代。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隨臣介子推走割肉一塊肉煮湯幫助重耳渡過難關。後來重耳成了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重賞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後來晉文公在大臣建議下火燒綿山原希望介子推能出來為官,沒想到居然燒死了介子推。只留下一句話:“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並昭告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百姓民間為了紀念介子推便紛紛效仿,就形成了這樣一個節日。

在我的家鄉,每年清明節前後還是人們植樹的時節。清明前後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人們在清明節前後都會種樹。

除了植樹之外,每逢清明時節人們還有放風箏的習俗。學校會組織學生風箏比賽。同學們在操場上來回奔跑著放風箏,既鍛鍊了身體還能更深刻的瞭解我國的傳統文化。

當然了,清明節最主要的一個習俗就是清明掃墓,用以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這些年來,每逢清明節各單位、學校都會組織大家去革命烈士陵園掃墓,祭奠為我們創造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讓人們記住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我的家鄉清明節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就是吃涼粉,家家戶戶在清明節前都會做涼粉,清明節的時候不動火爐,拌一碗酸辣可口的涼粉吃一吃。感受不一樣的美味!

這些就是我家鄉清明節的一些習俗,你的家鄉有哪些習俗呢?歡迎評論區共同談論。


靚姐兒聊絲路


今年的清明節快到了,4月4號,三月十二日申時15點38分就交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傳統的一個文化節日,是祭拜祖先祖宗表哀思孝敬的節日。

“清明”這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出於漢代的《淮南子/天文訓篇》:“春分後十五日,到指乙,為清明。清明,氣清景明,清潔明淨,清淡明智,春光明媚之意。清明時太陽到達黃經15°上。舊時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要禁火吃冷食,這寒食節的來由與兩千六百多年前的晉獻公兒子重兒有關,這有一故事:重耳為躲避後母陷害而流亡在外,餓了,其臣子介子推就割下一腿肉煮熟給重耳吃。後來重耳當了國君,一一犒賞了當年流之時的功臣,唯獨漏了介子推,後介子推與母隱居綿山,(今晉介休境內)重耳派人去找不得,便火燒綿山,想迫逼介子推出來,但介子推堅決不出受封,後發現其母子抱著一大樹被燒死了。重耳晉文公大哭一場,十分惋惜,更尊敬介子推的品德,便厚葬其母子,立廟紀念,改綿山為介山,並下令以後年年在介子推燒死這一天,也即清明前一天,全國禁止煙火,家家吃乾糧冷飯,喝涼水,以表紀念,這寒食節也叫禁菸節。以後晉國百姓,在清明節前,都做寒食紀食,門上還掛柳枝以表追思,自此之後,漸漸發展成固定的清明掃墓活動,成了節日,成了傳統習慣,流延至今。


樹德漢碩


清明為節,即為春天三月開始。按節氣而論,己接近尾聲。踏青觀桃花己經開始,尤其三月三的桃花節己經背熟。而今年的清明節又在夲月十二日,可以說清明節為之晚來報道。

您說習俗,三月十五上廟上香求神,老者求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年青者求姻緣早到,早生貴子。年幼者求學歷升高,早登金搒。

家鄉習俗。

一、閨女回孃家探家,那可是、饞老婆盼年,懶老婆盼寒(清明節在當地稱為寒稀)。回孃家後從清明向前推三天,第一天稱一百五(從冬至算起應為七個節氣,即一百零五天)。第二天為寒稀,吃粥飯。第三天清明,吃豆芽菜。哈哈,豆芽己經生長,應該忙農活啦。

二、姐妹之子女回家,必須搭起用木棍紮起揪扦。讓孩子們進行玩耍。

三、農家人在一百五之日內,必須早起,到祖墳添上新土,換上新的墳頂,必須趕在太陽未出之前(說法無必細談)。否則會背上後繼無人之名。第二天即為寒稀,必須到墳上燒紙叩拜進行祭奠。

實際上,在這裡習俗太多,難以細言。粗筆粗論,進行交流。請原涼沒寫全的我。


蔚蔚姥爺219


南京

  明清兩朝,每到陽春三月,金陵城裡家家扶老攜幼,出城郊遊。《正德江寧縣誌》就有這樣的記載:“攜酒遊山,城南雨花臺最盛,謂之踏青,每日遊人晚歸如蟻。”

  陽春時節,插柳、佩柳,在古代是種時尚。據說唐中宗李顯在每年的三月初三這天,要賜給侍臣們用嫩綠的柳枝做成的楊柳圈,讓他們戴在頭上,迎接春天的到來,也含有除病袪邪的目的。《正德江寧縣誌》記載:“迄三月中,清明插柳,村夫稚子皆佩之。”可見南京地區也興此俗。

  江南地區有諺語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因此踏青戴柳、插柳就成了樂事。戴柳就是在頭上套戴楊柳圈;插柳是用嫩柳枝條做成楊柳球,女的插在髮髻上,男的插在衣襟間,均寓有消災祛病之用意。

  明清時,南京以及江淮一帶人們郊遊踏青,還喜歡玩一種叫鬥百草的遊戲。就是在踏青時尋摘各種剛長出的野草野花,相互比對說出花草的名字和花草的特點,以及前人有關這些花草的詩句或是相關的方言俚語,以對得多和對得巧為勝。這種遊戲多在青年女子和少年兒童中流行。

  關於鬥草的情景,《紅樓夢》笫六十二回中就曾有細緻描寫。

  放風箏、吃青團意味深長

  清明時節,正是風和日麗之時,田疇山野鋪錦疊翠,梨花杏花桃花次第開放,藉祭祖掃墓遊春踏青,所以南京又稱為踏青節。人們紛紛出城,接踵連肩,翩翩遊賞,放鳶戴柳,笑語盈盈。正如一首古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人們湧到牛首山、雨花臺踏青賞景,文人雅士詠詩作樂,視為開心之事。

  民間百姓放風箏最早與原始宗教活動有密切的關係。在古代,人們沒有能力抵禦疾病和各種災害的侵襲,於是產生了崇拜神靈、祈求天賜好運的心理。放風箏時,往往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名字,把它放上天空,故意把線扯斷,讓風箏飛走,認為這樣可以帶走一年中所遇到的“晦氣”,交上好運,達到“消災祛難”的目的。

  人們對放掉的風箏,則不可拾來重放,否則會沾上晦氣,這種民俗,稱之為“放斷鷂”。這在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莊、史湘雲偶填柳絮詞》中即有記述。

  清代,南京藝人所扎風箏式樣不斷翻新,愈扎愈巧。風箏還可用以觀賞、收藏。正如清末上元人張汝南的《江南好》詞曰:“江南好,最好是風箏。折蝶風前舒軟翅,磨鷹之際轉雄睛,絕技擅江城。”

  民國時期,每到清明節,國民政府行政院派員組織舉辦風箏比賽。昔日的雨花臺、中華門城堡、玄武湖畔,仍是人們放飛風箏,比高競翔、爭奇鬥巧的好地方。

  舊時,南京人在寒食至清明間,還有吃饊子、挑野菜、吃青團、吃青螺等食俗。南京人喜食饊子,早在唐朝南京人就開始吃饊子。饊子稱寒具,嚼著酥脆“驚動十里人”。

  青團作為節物,與寒食的冷餐有關,它以糯米粉為基本原料,加油、糖,裹豆沙、芝麻糊搓制而成。青團又叫“艾糰子”,系採集新生的艾草,搗汁染米粉成鮮嫩的青綠色而得名。

  青團在唐代已有,並已形成寒食吃青團的風俗。白居易有詩云:“寒食青團店,春低楊柳枝。酒香留客在,鶯語和人詩。”可見,那時已有專制售青團的店鋪,青團與柳枝已同為寒食的節物。青團是在明初隨著蘇杭一帶的移民而傳入南京的。

  青螺也是清明節的節物,吃青螺又叫做“挑青”。因煮熟的整螺螄需用針或牙籤挑食,而螺螄殼多泛綠色,故有“挑青”之說。清明時的螺螄鮮嫩肥美,有“清明螺,賽肥鵝”的諺語。而清明後的螺螄因恐有螞蟥等蟲害寄生,南京人就不再吃它了。

  南京人吃青螺,也是以“青”來點畫清明時節“清淨明潔”的歲時特徵。南京人在清明吃了螺螄後,會扔幾個螺螄殼到自家房頂上,作為鎮宅之物。

  挑野菜作為踏青活動的一部分,也以野菜的“青綠”貼合著清明節俗的主色調。南京人愛挑的野菜包括薺菜、馬蘭頭、苜蓿頭等,這些“野味”也能給南京人家帶來濃濃的春意。





西瓜霜和


在南方清明是下種生產的開始,上墳祭祖是希望祖上保佑新一年的農業生產順利豐收。

我們這上墳祭祖是要以一個家族為單元,準備好祭品(一塊五花肉、糖、水果、米酒),再帶上香、蠟燭與紙錢,還有爆竹以及彩條,再帶上鋤頭及柴刀這些東西,然後集體出去祖墳給祖先們上墳祭祖。

到了祖墳後年長的點香點蠟燭,擺祭品,倒米酒,然後燒紙錢,告訴祖上他(她)的後代們來祭拜了,希望祖上保佑後代。

年壯的則拿鋤頭柴刀清理祖墳上的雜草雜物把祖墳修葺一新,再插上一根杆子,杆子上掛著彩條,以示我們已經祭祀過了讓祖先知道。做完這些然後放爆竹。

年青的在後面排隊,等年老的年壯的做完這些然後一個個輪流上墳前燒紙錢告慰祖先並求保佑。

等一切流程完成,上墳祭祖即完成。

解釋一下為什麼要以家族方式行動,一是人多分工明確,二是告訴祖先家族興旺,也告訴別人這個家庭很興旺。那些家族不興旺的趕緊多生多子,個個都要搞好,等下次清明你的家族就有人氣有了興旺之勢。

嗯,差不多以上就是我們這的祭祖方式與文化。


文化工作者楊大江


那我給大家說一下我們這邊中秋節的離奇習俗!!!

  • 山西: 明節,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節日,習慣稱為“鬼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剷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裡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麵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麵餅放在院裡,吹曬乾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蓆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綵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全省盛行“打鞦韆”。
  • 時間講究前三天、後四天。太陽出山後開始,姑娘、媳婦們都要一展風姿。太陽落山後,必須停止活動。傳說清明前後,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間出來玩鞦韆,人是不敢與鬼爭的。雖然荒唐,卻也反映了對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親人能夠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清明節,全省還盛行放風箏。田間街頭,到處可以看到歡樂的孩童,手牽長線奔跑競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

小程哥哥愛剪輯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冬至後108天,通常在陽曆四月四、五號這兩天變動。過去有清明日外出踏青、插柳的習俗,一些地方更有清明前兩日禁火的舊俗。

說起來也奇怪,清明是廿四節氣中節日與節氣重合的特例。廿四節氣中還有一些節氣,也是有講究的,比如立春,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日子,在我的家鄉,人們會燃放鞭炮慶祝。比如立冬,人們都會吃羊肉、都會用當天的井水醃製泡菜。(據說用立冬日的井水醃製出來的泡菜,可以經年不壞)。還有立夏、立秋,都是值得紀念的日子,但並沒有成為一個節日。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每到這一天,人們往往會被勾起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也因此在清明前後,人們的心情是悲傷而難過的。

在我的家鄉,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有兩件:一是上山掃墓奠祀去世的先人,二是修家譜。

上山掃墓的日子有個前三後四的說法,即清明節的前三天或後四天。先是一個村落裡血緣最親的幾戶,上山去給他們共同的祖父或曾祖父掃墓,再是周圍同一個姓氏的幾個或十幾個村落,用我家鄉的說法就是共一個祠堂的人再挑選一部分人去給大家共同的祖先掃墓。這一部分人掃墓歸來後,會在祠堂裡共進午餐,俗稱“吃清明會”。

這是一場既熱鬧又風光的聚會。大家平時分散在全國各地,往小了說是在各自謀生活,往大了說卻是在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一年一度清明節,能回來的和想回來的,在這一天都回來了,在祖先的墳頭培一抔土,插上一枝花,在心頭默默許下一個誓言:做一個頂天立地的自己,不使祖先蒙羞。

實際上,修家譜的活動早在過年的時候就已經在進行。以前的修譜人員靠兩條腿走村串戶蒐集信息,後來靠信函鴻雁傳書,現在好了,微信就能擺平。一個宗族修譜的常態不外乎三年小改,五年增刪,而把每年的微調工作都放在清明這一天。

有關清明的農諺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前後,種瓜種豆”,就些農諺告訴人們,每年的四月清明來臨之際,氣溫變暖,陽光雨水充沛,最適合瓜果樹苗生長,畢竟最美人間四月天不是嘛?


今月何又是



winner38001萊日方長


說到清明節的習俗,無非就是祭祖、踏青、插柳、放風箏。今天說點不一樣的。

清明節習俗之“蠶花會”

“蠶花會”是養蠶的地區在清明節才有的民間習俗。浙江的桐鄉種桑養蠶歷史悠久,在這裡每年都會舉行蠶花會。蠶花會的活動非常豐富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高杆船、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並且這些活動大部分都是在水上進行。

  • 每年清明人們都會取一朵蠶花去
    拜祭蠶花娘娘。傳說蠶花娘娘是桑蠶之神,她能保佑這一年風調雨順,桑蠶豐盈。
  • 清明這一天,會舉辦廟會活動。人們會給蠶花娘娘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把她從寺廟裡請出來,一起觀看錶演。舞龍,秧歌、綵帶舞表演一樣不少。水上還會有搖快船、高杆船表演。
  • 高杆船表演應該是整個蠶花會上最精彩的表演了。表演會在一艘船上進行,船上有一個七八米高的竹竿,下面有三角型的支撐。表演者會爬到竹竿的最頂端,作十幾個動作,就像雜技演員一樣。因為竹竿頂端比較細又很有彈性,所以看起來極為驚險刺激。

清明習俗之必備美食“甜麥塌餅”

甜麥塌餅是桐鄉特有的一種傳統時令美食。它是用白鬍子草和糯米粉製成的。先將白鬍子草煮熟,切成碎末。然後和在糯米粉裡。揉成麵糰,放在鍋裡蒸。再把蒸好的麵糰揉成小圓餅煎熟。剛出鍋的甜麥塌餅,香味撲鼻,綠油油的,表面因為菜油的煎炒而油光黃亮。咬一口甜麥塌餅,軟軟的、甜甜的,混合著春日野菜的清香,讓人食慾大增。


靜待花開的蘑菇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 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清明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

1河北清明節習俗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週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


 

2上海清明節習俗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因此前往上述區域的人次達到一百餘萬之多,從而在清明前後數天往往會造成出省交通的擁擠。
  此外,青團是江南地區的清明時令點心。其主體由糯米粉製成,經青艾(草頭汁)調和而呈綠色糕團,一般為豆沙餡或芝麻餡。食用時保留了寒食的習慣。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


3福建清明節習俗
  福建閩南並不一定只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附近掃墓,客家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後。方式是,清理完墳墓環境後(如雜草、樹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後祭拜祖先。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潤餅,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


  


4四川清明節習俗
  四川都江堰放水節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會(二王廟廟會)(成都都江堰)。
  


5山西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裡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麵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麵餅放在院裡,吹曬乾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蓆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綵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