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美文:陽春三月,總是夢見母親喊我回家吃艾粑

鄉愁美文:陽春三月,總是夢見母親喊我回家吃艾粑

●李根萍

  艾戀家,喜歡這方水,喜歡這裡的山,喜歡這裡的人,村裡的年青人闖世界去了,它依然凝神靜氣,巋然不動,如村裡倚著土牆曬太陽看孩子嘮嗑的老人,是村莊執著的留守者,一生沒走出村莊方圓幾里地。村裡的老人也如這一棵棵平凡質樸低調的艾,沒有過多的奢求,只要有陽光照耀,有雨水滋潤,有莊稼豐收,有四季輪迴,就知足了,已經夠了。

  故鄉藏在贛西的山褶子裡,村裡四處可看見一片片一團團一簇簇的艾。艾,草本植物,酷似艾草,但艾草個高,只能入藥,葉子不能吃,有苦味,而倍受鄉親們喜歡的艾,高15公分左右,既可食用,也可理氣血祛風驅溼。陽春三月,春姑娘的纖纖玉手輕撫大地,艾便猴急急地醒過來了,不等春雷從村莊上空滾過,不等鶯飛起舞,不等百蟲喧鬧,獨自在田野,在山地,在河岸,在路旁,抖擻著精神,披著綠色時尚的外衣跳躍著,奔跑著,所經之處,一片勃勃生機,一片春意盎然。

  記憶中,我是在三月的風中邂逅艾的。那天母親讓我去山腳下的曬坪曬醃菜,四周的田野靜悄悄的,山坡上依然蕭瑟枯黃,唯獨曬坪旁邊的地裡冒出了綠油油的草,我認識它,這是艾。曬坪是白色的,而艾是綠色的,這綠白相間出現在二月的村裡,猶如來了個城裡的姑娘,散發清香,打扮時尚,賞心悅目,魅力無窮。艾,不畏寒冷,不怕坎坷,早早來到村裡,想必初衷不僅僅是美好山村,美化生活,而是給鄉親們跑來報春的,傳遞春天的喜訊。

鄉愁美文:陽春三月,總是夢見母親喊我回家吃艾粑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曬好醃菜,我坐在曬坪旁的田埂上,欣賞這一簇簇的艾,真像給曬坪圍了條翠綠的圍脖,透著幾分暖,更有幾分的帥氣,令我都有些嫉妒。真想拾起這條魅力無窮的圍脖,給自己試試,暖暖身子,暖暖人生,那該是多麼幸福愜意的事情啊!

  大自然揮起大手,慈愛地給村莊撒下的每粒種子都是有目的的,總是有這個或那個用途,或當糧食充飢,或成林當棟樑,或平凡成灶間柴火,或純粹美化山村……可是在我眼裡,村裡的萬物皆是寶,這艾就是如此,有許多的價值,或許這是造物主沒有想到的。

  艾長出來了,我開心地拔了幾棵帶回家,興奮地告訴母親。母親將艾放在鼻子下聞聞,笑著說,莫急,莫急,它剛露個頭呢,還要等上一陣子澆透春雨,吸足陽光,壯了筋骨才能摘,太小摘了可惜。我有些急了,想吃母親做的艾粑了,恨不得艾一夜之間就能達到了母親採摘的標準。

  陽春三月,燕子歸來,春風和煦,萬物綻綠。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母親提個竹籃,握把鐮子,匆匆出門了,不用猜,她這是去摘艾了。此際,滿村都是綠,其中就有綠得晃眼的艾,綠得油淋淋的艾。

鄉愁美文:陽春三月,總是夢見母親喊我回家吃艾粑

  艾摘回來後,洗淨泥沙,放在鍋裡煮熟,再與米粉和糯米粉拌在一起,做成一個個圓扁的艾粑,放在墊著芭蕉葉的鍋裡蒸熟,便是上等的美食了。蒸熟後的艾粑呈青綠色,油光發亮,散發出誘人的艾香,讓人味蕾翻滾,迫不及待的咬上一口,瞬間唇齒生香,軟糯糯的,是一道深受鄉親們喜愛的傳統小吃。

  艾曾成了鄉親應急的糧食,更是村裡的功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裡每年三四月間家家斷糧,為填飽肚子,大人小孩出動摘艾。救命要緊,那時只要艾一露頭,就會摘回來煮著吃了,根本等不及長高。當年正是艾救了鄉親們的命,度過了饑荒。

  贛西每個山村,是不能沒有艾的,有了艾就多一份生氣,多了一種味道,多了一種念想,多了幾分鄉愁。

鄉愁美文:陽春三月,總是夢見母親喊我回家吃艾粑

  個性是什麼?個性亦稱人格,指個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有的是與生俱來,有的需要後天培養。一個村莊鮮明的個性特點,同樣有的是與生俱來,有的需要後天打造。生我養育我的村莊,如村裡的漢子,個性質樸,善良忠厚,如泥土般平凡,如草木般低調,世世代代在此和諧相處,萬物生靈在此繁衍生息。

  艾是村莊的個性,大地的個性,從不張揚,默不做聲。鄉親們需要它時,它無條件付出,哪怕粉身碎骨,也毫無怨言。來年春風蕩起,又會迅猛燎原,葳蕤叢生,遍及村莊的角角落落。

  常常想,如果我有支神奇的畫筆,會沾著細如牛毛的春雨,畫出我的村莊,美化我的村莊,山坳口,池塘邊,田埂上,院子裡,全點上濃濃養眼的綠,流淌的綠,勾起鄉愁的綠,讓人念念不忘的綠。而充滿生氣靈氣的艾,會在牛毛細雨裡睜開大眼睛,調皮地攪動一村的綠,播下滿世界的綠,牽扯我鄉愁的綠。

鄉愁美文:陽春三月,總是夢見母親喊我回家吃艾粑

  每年的二三月間,寄居在異鄉的我,總會情不自禁地夢見艾,夢見回到村裡,夢見母親提著竹籃在田埂山坡摘艾,老屋廚房裡的柴灶上,嫋嫋升騰起一陣陣清香撲鼻的艾粑香,家裡的阿黃在灶旁跳躍搖尾。

  這時,母親會站在門口高大的柿子樹下,大聲呼喚我的乳名:三兒,回家吃艾粑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