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圣人评价标准是什么,孔子为何能评为圣人?

刚日读史


这个对圣人的评判标准出现于春秋时期,是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来的,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也就是说,想成为圣人,就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而且还修 《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这就是所谓的立言。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就是所谓的立功。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虽然一直无法做到大同,但他所主张的“仁”、“礼”、“德政”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所谓的立德,所以孔子能评为圣人。


知忆读书


无统一标准。原本称圣是古代帝王,如尧、舜、禹、文武、周公。後世演变为权力加封,完全是权力需要和为门派立威、树立崇拜的形象。如孔子封“圣”就是皇权和儒家各取所需以为固权和保护某种利益的产物。後来感到仅有“文圣”还不夠,又加封关公为“武圣”。正所谓“驾驭百姓两把刀,文圣武圣齐撑腰”。这完全是权力制造的。还有在某一领域或方面有成就者,如兵圣、书圣、医圣、诗圣等,那不是权势者正规赐予的封号,只是民之敬称。所谓立功、立德、立言之说也只是儒家掌握话语权的说词。严格说来孔子并非全部具备,更确切点称其为教育之圣更靠谱些。至于关羽更加牵强,武不能护国、重哥们小德小义而尽失国之大德大义。可见封“圣”的标准只是权力需要和掌握话语权的名利需要。如老子同为一派鼻祖,即有“德”又有“言”,但因其无贴近皇权的弟子力争,也便得不到权力的加冕封“圣”……!


昆仑139100429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孔子被称为圣人的原因:
一、是由于他的思想主张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他提出的“仁”、“德”和“礼”,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这样的思想自然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二、是后代儒家学者在发扬儒学中提出了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需要的主张,不断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三是历史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西汉起,历代不断给孔子加封追谥,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
唐玄宗李隆基加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
元武宗年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称“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等。同时孟子被尊为亚圣,颜回被尊为复圣,子思被尊为述圣。



嘿诗


🌻聖人,是深受家國万千百众众國民,从内心深骨中,敬仰愛戴,尊重的民族精英。我國历史上,对聖人评价,聖人之所以为聖人,是其聪惠博学,卓才高德,为家國建功立业,具有大恩德功勋,泽及普播于萬萬民众,乃至宇宙万类者。太公兵法曰:聖人之政,澤及昆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之所以为聖人,一者,其继承宏扬了民族传统文化,承传了聖人周公之学;一者,上学而下达;一者,继承开拓了儒家学说。

孔子授传的儒术,儒家思想,是中华上古数千百年,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其结晶。孔聖对《周易》的研究和撰书著述,为我國传统文化,将道家隂陽学说,和儒家儒术融合一体,奠定了基础。为大漢天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之形成民族大一统之家國文化教育,加强中央集权,有益于國家长治久安,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民自歌舞,其大政方略,提供蕴储了丰厚根深的文化营养资源。

🍁孔子在我國文化教育史上的功勋大德,是登峰造极。没有孔聖上学下达的教育授业典范,师表風范,就不可能有今天,我十四亿國民的教育文化普及,整体國民素质的提升。

🍀没有孔聖的授教先范,我们普通老百姓,自己想,或我们的孩子,想上学,从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想学这学那,门都没有。



思语世界


德才兼备。并且高于常人。


用户54340331831


对圣人的评价标准无非就是智慧超群,道德高深,与普通人不一样,旧时泛指皇帝,皇后,皇太后,仙人,极智慧超群文人。

孔子为什么评价为圣人,我认为主要他推崇的《仁,义,礼,智,信》这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推崇,他的这种思想看起来很好,但也限制了人民的一些人权,当做了统治阶级的工具来训化人民,奴化人民,使人民服服帖帖听统治阶级的话。

请问:他的思想那么好皇帝咋不照办呢?他为什么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宫女无数?为什么皇帝死后要拿活人培葬呢,为什么乱杀无辜呢?他的仁和礼上哪去了?他手下那些当差的为什么欺压百姓,剥削百姓呢?实际上孔子的思想是奴化人民的工具。

当统治阶级政权稳定,它就拿孔子的思想来教育和奴役人民,当统治阶级风雨飘摇时,人民就会起来反对孔子思想,为什么1919年有砸乱孔家店一说,后成为五四青年节,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也反对孔子思想。

因此说,谁被封为圣人是站在哪个阶级立场说话问题,没有真正的对与错,没有绝对的真理。


辽北老代


对于圣人的评判标准出现于春秋时期,是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来的,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也就是说,想成为圣人,就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虽然只有这三个标准,但在历史上,能做到其中一条的都寥寥无几,更何况是三个同时做到?泱泱中华数千年历史,被世人公认达到这一标准的只有两个人,分别就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和明朝的王阳明。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而且还修《诗》 《书》 《礼》 《乐》,序《周易》,撰《春秋》。这就是所谓的立言。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就是所谓的立功。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虽然一直无法做到大同,但他主张的“仁”、“礼”、“德政”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所谓的立德。


东方西方1


中国传统文化对“圣人”的定义,是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


圣字的繁体


“圣”的繁体字很清晰地表明圣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徳,德行遍处施行。

可见,圣人不仅自身要达到通晓天地万物之道,还要入世宣化民众,行善德而泽被后人。

按此标准,古今中外被尊为“圣人”的不在少数,但唯有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


孔子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世人给孔子的最高评价。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不仅作为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已经深深地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儒家思想也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

孔子一生,在道德、经济、教育、政治、历史、艺术、美学诸多方面所创立的思想和学说都为后世人们所尊崇,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走向。

孔子的某些思想文化意识虽然也受当时的历史局限,但其身上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教化万世的博爱思想让他的圣人之光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历久弥新。


史海星槎


中国历史上的圣人评价标准是什么?孔子为何能评为圣人?

圣人评判一说首先是受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真正提出评判圣人标准的人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自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历史上评判圣人:立功、立德、立言。

尽管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在中国历史上,能做到这一标准的也是寥寥几人。我们泱泱华夏数千年历史中被世人公认的也就两人:孔子和王阳明。

为什么他们两人被公认为圣人呢?

孔子:他创立了儒家学派,主要言论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录记载为《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以对话文体和语录体为主,记录孔子和弟子的言行,主要提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伦理思想以及教育观念。他还修了《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这些体现了圣人标准的立言。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得孔子用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孔子曾鲁国司蔻,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在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

孔子打破了教育上的垄断,他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最著名的是“七十二贤士”,这七十二人中很多为各国高官,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儒家学派的辉煌,这些是圣人标准的立功。

孔子构建出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的德性和德行;在治理国家方面他主张“为政以德”,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他的治国方略被称为“德治”或“礼治”,他最高的政治利息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虽然没有实现最高政治理想,但他的“仁”、“礼”、“德政”却被流传后世,这些属于圣人标准的立德。

历史上能达成圣人标准一点要求的不少,但很难找到像孔子一样三点标准都达到的,他的言论,政治思想被延续至今都说明了他的伟大之处。


森屿屿


印度圣人甘地是怎么成为圣人的,印度圣人搞的不抵抗运动,孔子搞的听话道德教化,两者都差不多。还有一句话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就是道家对圣人的态度,道家没圣人只有儒家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