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后帮大清打下南明的很多都是汉人,是不是说明明朝不得人心?

沈静轩


导语:帮助清朝打下江山、统一中国的很多都是汉人,这确实说明明朝是真的不得人心。

客观地说,明朝末年的确是天怒人怨,濒临绝境,无可救药了。当时各个阶层都已经认识到明朝的统治已是江河日下,无可挽救了。因此,李自成才能够轻易地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朝。

由于李自成大顺政权在北京没有迅速向封建地主政权转变,还是采取农民军对官僚士绅阶层进行追赃助饷的老政策,这就严重地侵犯了官僚士大夫们的切身利益。而这一阶层应该是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统治中国必须取得他们的支持。

当李自成严重侵犯了官僚士绅的切身利益之后,他们就不再对李自成抱有幻想,以吴三桂为代表的官僚阶层选择了投降满清,来保住自己的利益。

于是,在汉族官僚士绅阶层的大力协助之下,清军轻易地消灭了李自成大顺政权、南明弘光朝廷以及张献忠大西政权,统一了中国。

在清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许多汉族出身的文臣武将都殚精竭虑地为清廷出谋划策、东征西伐。这其中最著名的有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三顺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人。

范文程是辽东人,是个士子。可是,明朝末年,阶层已经固化,下层寒门子弟已经没有了向上的空间。于是,范文程就投奔了刚刚崛起的努尔哈赤,开始为异族统治者效力,以便博取个大好前程。

洪承畴是文臣出身,却精通军事;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政干才。可是,由于明朝朝廷的腐败,致使他不得不放弃既定战略,草率出征,落得个兵败被俘的悲惨下场。所以,洪承畴深知明朝的政治腐败程度,在皇太极的百般笼络之下,洪承畴两相对比,归降了清朝。从此,洪承畴成为清朝入主中原的带路人。

吴三桂是辽东明军的主要将领。他与满清血战多年,双方有着血海深仇。但是,因为明朝政治腐败,军制废驰,明军接连惨败。明朝覆亡后,吴三桂本来是要投降李自成的,可是,大顺政权的追赃助饷,侵犯了吴三桂的利益。最后,吴三桂无奈之下,才投降了清朝。

而三顺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则是因为老领导被杀,失去了靠山。再加上明军长期缺饷,吃不饱肚子,还得行军打仗。怨怒之下,他们举兵造反,反抗明朝。兵败以后,才投降了清朝。

这些人都受到了满清统治者的青睐和厚待,所以,他们充当了满清征服中国的急先锋,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清军进入中原之后,因为南明朝廷乌烟瘴气,腐朽不堪,所以,明军缺粮少饷,毫无斗志;清军一到,他们纷纷投降。转过头去,就勇不可当。大概原因就是清廷给予他们优渥的待遇,他们吃得饱,穿得暖,因此,他们要立大功,来向清廷表示忠心和感谢。

结语:如果朝廷没有推行剃发令,不强制汉族人民改换满洲服装,恐怕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反清战争发生了。


品茗读史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大清自努尔哈赤时,就开始笼络汉臣,只不过力度没有那么大,像李永芳投降后,努尔哈赤把自己女儿嫁给了他,成为额驸。到了皇太极时,更加注重汉臣的笼络,像范文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得到了重用,等到顺治入关,攻打南明,中原幅员辽阔,八旗军兵力有限,再加上多尔衮继承皇太极的政策,以汉治汉的策略,由洪承畴在南京居中调度,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四处攻打南明,也就出现了很多汉人为大清效力,当时的明朝已经破灭,后面的几个南明小朝廷,并没有对清朝有什么威胁,并且南明内部矛盾重重,相互攻伐,朝廷里也是各怀鬼胎,不像是要中兴明朝的意志,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利益的贵族集团,所以有见识的人或者想功成名就的人自然选择为清朝效力,自古有良鸟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所以也就无可厚非了,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