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12歲後的問題,根源在六歲之前


“所有人在現在表現出的心理問題,一定與過去的生活經歷有關,這是一種折射。

12歲之後顯現的問題,折射的都是6歲之前的問題。”

孩子6歲之前至關重要,6歲之前的性格一旦養成,長大以後再想扭轉就晚了。因此,要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家長一定要在孩子早期就立好規矩。


李玫瑾:12歲後的問題,根源在六歲之前

0~3歲無保留的愛

1歲以內100%的愛


一直以來,有一種爭論,孩子1歲前,哭了要不要抱?身邊有不少老人會說:“哭就讓他躺著哭,一抱就放不下去了,爹媽會更累。”


“1歲以前孩子哭泣,是生理性的、無意識的,一定是因為身體哪裡不舒服,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此時一定要充分地關注他、愛他。”李玫瑾認為。她舉例說:


孩子1歲以前,父母的撫養方式會決定他成年後的修養。一個暴脾氣的人一定是因為早年家庭撫養環境很不如意。以前家庭條件不好,餵飽後就把孩子扔床上,父母自己幹農活去,孩子在家裡哭也沒人管。哭的時間長了就會導致脹氣,因為自主神經系統都在內臟,而神經都是有記憶功能的。孩子久而久之就知道哭是沒用的,因為內在記憶形成了。


成年後一旦遇上不如意的事情,就容易和人發生爭吵的人,都是源於早年的記憶:1歲以內哭沒人管。成年後,當這種痛苦被喚醒,他們就開始暴躁吼叫。”


因此,李玫瑾堅定地認為:


“0~3歲要給孩子無保留的愛,1歲以內要給他們100%的愛。


3~6歲,開始立規矩


大家經常會在公共場合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孩子抱個玩具或者食物和家長對峙,如果自己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孩子就開始嚎啕大哭甚至滿地打滾。


3歲以後,是立規矩的黃金時期,越早立越有益於性格的養成。”


李玫瑾表示,一定要在3到6歲進行有益的性格培養。3歲前充分地愛孩子,他就離不開你了,後面就好辦。3歲以後,開始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說“不”,如果孩子以哭來抗議,就讓他一次哭個痛快。


父母在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孩子說‘不’,他儘管會因為你的拒絕而感到痛苦,但最多也就是哭,只是哭的程度不同。可是,如果你等他12~14歲之後再對他說‘不’,他不會再用哭來表達不滿,而會離家出走,甚至會跳樓威脅……因為他已經有了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


曾有家長哭著問我:‘為什麼那麼小年紀的孩子會自殺?’我回答:那是因為孩子知道你愛他,他在用你給他的愛威脅你,他其實並不知道死的真正含義。”

李玫瑾:12歲後的問題,根源在六歲之前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依戀人”


李玫瑾將人的心理發展按年齡段劃分為10個階段,在她看來,18歲之前雖然有6個心理變化期,但是最重要的是6歲以前、12~18歲兩個階段


“一般而言傷害、搶劫等行為問題,大多出現在12歲至18歲前後。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而且大多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有不少人提及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尤其是一些負面影響,李玫瑾表示:

“對於原生家庭,他們往往憎恨的是12歲之後的原生家庭。”

12歲之前是依戀期、童年期,在12歲之前發現有問題。都有機會改變。


只有建立了幼兒對撫養人的依戀,才能產生幼兒與撫養人的一種“心理上的依賴關係”,這種心理依賴關係會使兒童自覺自願地接受撫養人的管教。如果這一“依戀人”在孩子10歲左右離開,兒童就會出現心理依戀的喪失。這時,即使新的撫養人出現,也難以建立相同依戀的心理關係。


如果人在生命的初期沒有形成這種心理依戀關係,那麼,出現心理異常的可能性會增大。李玫瑾在演講中表示:


“我要告訴所有年輕的父母:在生養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艱難,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在孩子12歲之前,不要隔絕了孩子與你的依戀關係;孩子年齡越小越需要你;你帶孩子的時間越多,孩子對你的依戀越深。”

而且,孩子的依戀期只有短短十幾年,機不可失。


李玫瑾:12歲後的問題,根源在六歲之前

青春期孩子

少嘮叨,多尊重,適度放手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他的身高開始出現明顯變化,這時候他會發現以前需要仰視的爸爸媽媽逐漸可以平視,甚至俯視。


“這時候孩子會覺得,你們大人說的話我也要掂量一下。”


有的家長打孩子,孩子說,你別打我,再打我也動手了。此時,雙方在視覺上開始平起平坐,因為身高決定他的視線,視線會影響他的心理,孩子逐漸不服家長管教了


這個時候家長首先要改變以往的教育模式,主動尋找話題,和孩子聊一聊學校、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事。家長也要主動了解孩子的興趣,從孩子的興趣點切入話題。有些孩子沉迷網絡,家長也不能一味打罵,要了解孩子沉迷網絡的原因,慢慢引導孩子走上正確方向。


俗話說,12歲之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之後,父母的話是“垃圾”。李玫瑾給所有青春期孩子家長的忠告是,少嘮叨,多尊重,學會適度放手。


“這時候父母需要改變和孩子相處的策略,要‘客氣點’。孩子不想說的事情,不要多問;指出他的問題,也要點到為止,相信他自己有基本的判斷。”


和孩子聊愛情,不迴避


對於不少家長頭疼的早戀問題。李玫瑾分享了她和女兒的故事。初中時就有男孩追求李玫瑾的女兒。一次,她帶女兒買衣服,逛了幾家店,挑挑揀揀一番後,李玫瑾和女兒說:


“挑衣服跟找對象是一樣的,你現在讀的中學就是第一家店,你還沒有看別的店。如果你在第一家店就把衣服都買齊了,後面遇上再好的衣服,你也買不下了。”


女兒恍然大悟,從此養成了正確的戀愛觀。


呼籲各位家長:


和孩子勇敢聊聊這些愛情話題,聊聊如何識別異性,不要一味迴避。


如果是女兒,媽媽要當她的好閨蜜。可以跟女兒聊聊當初是怎麼看上她爸爸的?他的優點是哪些?男性身上重要的品質又是哪些?


如果是兒子,爸爸要做他的好哥兒們。可以跟兒子聊聊當初是怎麼看上你媽媽的?她的優點是哪些?女性身上優秀的品質是哪些?


家長要試著讓自己以朋友的身份去和孩子溝通,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家長要向孩子指出早戀的危害和注意事項,而不是一味訓斥指責。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和信任,使孩子自信地解決早戀問題。


母親不能被替代

養育不能被簡化

李玫瑾:12歲後的問題,根源在六歲之前

1

自然的養育之道從依戀開始,而依戀需要親力親為和穩定兩個前提。

2

人的養育自然之道中,母親和父親是天然的首選。

3

母親的親自撫養是最好的養育模式,母親不能被替代,養育不能被簡化。


李玫瑾:12歲後的問題,根源在六歲之前

“每個人都從家庭走出來,每個人都是父母一生的傑作;要養孩子就認真地養,掙來的不是錢,是他一生、也是父母晚年的幸福;養育陪伴不在孩子未來能掙多少錢,而是養出孩子的好情感、人性、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