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考试方向:光合作用过程、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光合作用各物质的变化、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及其在增产方面的应用,都是考试重点。


第五章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1、色素的种类和功能

(1)绿叶中的色素中包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①叶绿素中包含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2)类胡萝卜素包含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叶黄素(呈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

2、色素的吸收光谱

(1)叶绿素主要吸收波长为640~660nm的红光和430~450nm的蓝紫光。

(2)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吸收带在400~500nm的蓝紫光区,不吸收红光等长波长光。

3、不同颜色温室大棚的光和效率:无色透明的薄膜大棚光合效率最高,绿色的塑料薄膜的大棚光合效率最低。

4、光质与光合效率

(1)不同波长的光对光合效率的影响不同。光合效率大小为白光>红光、蓝紫光>橙黄色光>绿光。

(2)不同颜色的藻类吸收不同波长的光。


第五章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叶绿体

5、叶绿体的分布

(1)分布在叶肉细胞和幼嫩茎的表皮细胞。

(2)结构:①外表:双层膜 ②内部:a.基质含有反应所需要的酶,少量DNA、RNA和无机盐等。b.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增大了膜面积,其上分布着与捕获光能有关的色素和光反应所需的酶。

(3)功能:进行光和作用的场所。

6、叶绿体功能的实验验证

(1)时间:1880年

(2)实验者: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

(3)实验过程:①水棉(好氧细菌)→(黑暗无空气)→(极细光束照射水棉)→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②水棉(好氧细菌)→(黑暗无空气)→(完全曝光)→好氧细菌分布在所受光部位。

(4)结论: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7、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目的:①初步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②探索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

(2)实验原理:①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再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的色素。②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程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也在滤纸上扩散的慢。根据这个可以将叶绿体中的不同色素分离出来。

(3)实验材料和用具:新鲜的绿叶、无水乙醇,层析液,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干燥的定性滤纸,试管,棉塞,试管架,研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量筒(10ml),天平。

(4)实验步骤:

提取色素:①称取5g绿色叶片并剪碎,少量二氧化硅、碳酸钙和10ml无水乙醇。②放入研钵研磨→过滤→收集到试管内并塞严试管口。

制备滤纸条:①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6厘米长,1厘米宽的纸条,减去两端的角呈梯形。②在距离剪角的一端1厘米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画绿叶细线:①用毛细吸管吸去少量绿叶,沿铅笔线均匀的画出一条直的绿叶细线。②待滤液干后,在重复画一两次。

色素分离:①将适量的层析液导入试管中。②将滤纸条有线的一端朝下轻轻的插入层析液中。③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5)现象:滤纸条上出现了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色素带。扩散最快的是胡萝卜素(橙黄色),扩散最慢的是叶绿素b(黄绿色)。


第五章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层析结果

(6)实验中操作的作用:①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②碳酸钙:保护色素免受破坏;③丙酮:色素的溶剂;

8、光合作用的过程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反应式:CO2+H2O→(光能,叶绿体)→(CH2O)+O2

(3)光合作用图解


第五章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4)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第五章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9、光合作用的原理的应用

(1)光合作用的强度: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类的数量。

(2)表示方法:①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量;②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的量;③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的量。

10、化能合成作用

(1)某些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可以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量,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

(2)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第五章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硝化细菌

(3)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的作用比较:①光合作用生物类型是绿色植物和光和细菌等,来源于光能,环境条件是光、二氧化碳、水、事宜的温度等。②化能合成作用类型是硝化细菌等,来源于体外物质氧化释放的化学能。环境条件是氨气、氧气、二氧化碳、水和适宜的温度。③相同点都是从外界环境摄取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

11、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光照强度


第五章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关键点: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细胞呼吸,单位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量表示呼吸速率;B点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等,此时的光照强度成为光补偿点。C点时已经达到了光饱和点,此时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在增加。

(2)二氧化碳浓度

第五章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第五章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①)走势分析:图甲和图乙都表示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范围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

(②)关键点:图甲中A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的二氧化碳浓度,即二氧化碳补偿点;图乙中的A‘点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的最低浓度。图甲和图乙中的B’和B点都表示二氧化碳饱和点。

(3)温度


第五章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①)影响原理: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

(②)曲线分析:B点对应的温度是最适温度,此时光合作用最强,高于或低于此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都会下降。

(4)在实践中的应用:①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反应。阴性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比阳生植物低,合理的密植也是对光照合理的利用的充分体现。②二氧化碳浓度主要影响暗反应。在田间生产时,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有机肥来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温室中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如投入干冰。③温度通过影响光合作用中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温室栽培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


例:1.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滤纸条从上至下第二条的色素名称和颜色分别是( )


A. 叶绿素a、蓝绿色
B. 叶绿素b、黄绿色
C. 胡萝卜素、橙黄色
D. 叶黄素、黄色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答案】

D【解析】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滤纸条从上至下第二条的色素带是叶黄素,呈黄色。故选:D。


例:2.韭菜完全在黑暗中生长,因无阳光供给,不能合成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就会变成黄色,称之为“韭黄”。提取并分离韭黄叶片色素,与正常韭菜叶相比,层析带只有上端两条色素带。下列对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不正确是(  )
A. 用无水乙醇溶解提取色素
B. 提取色素加入SiO2增强研磨效果
C. 分离色素用纸层析法
D. 韭黄色素溶解度比叶绿素低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2、韭黄色素中无叶绿素,原因可能是在避光条件下,叶绿素不能合成,因此只含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解答:A、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可以用无水乙醇溶解提取色素,A正确;
B、提取色素加入SiO2使研磨充分,B正确;
C、分离色素用的是纸层析法,C正确;
D、韭黄色素只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都高于叶绿素,D错误。
故选:D。

例:3.下图表示大豆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其中A~D为不同的反应过程,①~④代表不同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第五章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A. 过程A和过程D的生物化学反应均发生在生物膜上

B. 强光时,NADPH的合成速率明显大于物质②的生成速率

C. 过程D产生的CO2用于过程B至少要穿过4层生物膜

D. 过程D产生的ATP能在过程B中大量用于(CH2O)的合成

考点: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过程,A表示光反应阶段,B表示暗反应阶段,C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D表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①是氧气,②是NADP+,③是ADP和Pi,④是C5.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A、图中A表示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D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A错误;
B、强光时,NADPH的合成速率等于物质②NADP+的生成速率,B错误;
C、D阶段产生的二氧化碳用于过程B至少要穿过线粒体两层膜和叶绿体两层膜才能被利用,共4层生物膜,C正确;
D、有氧呼吸产生的ATP只能用于生命活动消耗,不能用于(CH2O)的合成,D错误。
故选: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