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华中师范学科语文考研经验:用一年的时间,沉淀一个蜕变的自己

大家好,我是2020级考生,我报考的学校是华中师范大学

,报考专业是学科语文教学,目前初试成绩如下:政治78,英语二79,教育综合112,语言文学综合98,总分367。由于现在还没有具体排名和参加复试,所以这里主要分享一些初试的经验和教训,以供21的学子参考和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20华中师范学科语文考研经验:用一年的时间,沉淀一个蜕变的自己

我的情况可能和大多数考研的学生不太一样,我不是应届生,而是在参加工作几年之后辞职脱产考研的,这其中的曲折、权衡和压力,现在想来心中也是百感交集。我并不想借此机会包装自己,只是真诚地想给处在考研初期迷茫徘徊的大多数一点光亮。如果如今的你也和当初的我一样,也许我的经历可能会给你一些思考,而尚未毕业的弟弟妹妹们,你们也可以借此遥想一下三年或五年后的自己,再来反思你考研的初心,也许有些纠结可能就会迎刃而解了。

初心

我的本科学校是湖北的一所普通一本,在校时成绩并不好(完全不想努力,也从未想过未来尤其大一大二,现在想来特后悔),后来觉悟了一些,大三做过一年的英语兼职老师,大四在一所高中当高一实习语文教师,从这段经历中收获了许多感动和不同以往的看法。毕业后,参加了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曾赴菲律宾教授汉语一年,对教师职业更加向往。回国后,在广州的一家教育机构做初三至高三的语文教师。工作之余,还会接一些私教。一切都驾轻就熟之后,我难以避免地进入了职业倦怠期,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只是一台没有感情的赚钱机器。但我一直无法找到切实有效的办法,去突破自己专业上的瓶颈而获得职业上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真正进入职场后,你会发现学历的高低、有无各种资格证在求职时就是一道道隐形的门槛。综上两个原因,在一段时间的慎重考虑后,我选择了辞掉了这份还不错的工作,回到家里全心备考。并经过综合考量,诸如日后打算在哪长期发展、考研的目的、学校的专业实力和声誉、所考内容的对口程度等等,我认为华中师范的学科语文最适合我,因此其他学校我就不再考虑。

回家后的备考就像一场漫长的独自修行,自我打理衣食起居,寻找研友,加入考研圈子,搜集信息,一点一滴,从零做起。这一年的学习,除了买菜取快递,我几乎不怎么出门。之所以把这一路走来的经历都详细说了一遍,其目的无非是想提供一个可供比照的对象,思索一下,考研的初心从何而来,而这无非是从你的过往和对未来的憧憬里来,一旦明晰了初心,它便将是你在此后一年孤独奋战时内无数次打败动摇、怀疑、懒惰、侥幸的最有力的武器!

备考经验

一、政治

我的政治是78分,有点超乎预料,挺满意的。我是从九月份开始政治的复习,使用的资料有:涛哥的《核心考案》以及他的视频、肖秀荣的1000题和四套卷、八套卷。此外在后期,有跟徐涛考研政治公众号里的每天带背内容。

九月——十月,每天一个小时看视频讲解及核心考案的对应章节,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重点,以及在空白处补充笔记;半个小时做1000题里的对应部分,答案写在另外的本子上,如果有错,则用铅笔在1000题的题号前做个标记。错了的题除了要看答案的解析外,一定要回到书本的对应位置,把出错的点和易混淆的概念整理在一起,这个你既可以写在书上,也可以写在解析的旁边,这都是为了方便日后你二次复习时能够加深印象。

十一月,二刷1000题,同样的方法,错题在题号前用红色笔标记,这样你就可以发现那些题是错了两次,需要特别重视,哪些题两次对了,这部分就可以放心了,哪些题第一次正确第二次却错了,说明该知识点并未彻底明白,有盲点。在十一月的末期出八套卷之前,三刷1000题,这一遍就不用全做了,只做前两次你错过的题目,就在1000题书上做。同时跟着徐涛公众号每天整理的必背语料天天背诵,这样会减轻不少后期背诵的压力。

十二月,集中精力于八套卷和四套卷,在这个过程中不必太纠结于选择题所获得的分数,我的四套卷选择题还得过二十几分,最后初试的选择题也有四十几。八套卷大题能背尽量背,时间不够背个大概也成,最最重要的还是狂背四套卷的每一个大题。如果觉得不好背,可以关注下同期一些公众号整理出一些背肖四肖八大题的框架,还挺好用的。

二、英语

我的英语是79,说实话,这个分数有点低于我的预期,想着大约能85往上走。前面客观题扣了五六分,翻译也还行,那么就是后面的作文扣分太多了,推想可能模板痕迹有点重。我使用的资料有:张剑的黄皮书真题包括英语一和英语二,王江涛的《考研英语高分写作》。另外单词方面一直用百词斩APP,同时跟何凯文考研英语的每日一句。

我的英语基础一直都还不错,高考130+,但工作几年后几乎没接触过英语,所以我的英语复习时间比较早。

五月末六月初——九月,先做英语一的真题(2005-2019),每天一篇,弄懂答案,查不懂的单词,分析句子,并把重要单词都整理到笔记本上,每天复习,不需做到会拼写,会读会认了解意思即可,你会发现,有些词会频繁出现。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受挫,错一大片,但这个时候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其实错的越多才越好,这样才能尽早把你的问题都暴露出来。英语一做完后再做英语二(2010-2017),这其间并没有预想的英语二更简单所以正确率会有个大飞跃啥的,(不排除有人会)心态放平和很重要。留下最近两年的两套真题作为冲刺阶段的模拟考试。

同时我把每日一句的前面落下的全部补了回来,(因为发现的晚,建议早点开始,每天一句),记在和单词的同一个本子上,不时复习,我觉得对我很有帮助。

百词斩要坚持每天打卡,在考研期间,我是每天睡觉前或者吃饭等零碎时间打卡,共刷了两遍考研词汇、考研核心、专四、专八词汇,每天的量可根据个人的情况随时调整。到后期,我的词汇量明显感觉有了很大的提升,做阅读也顺畅了不少。刷单词的要求是:不求会拼写,混个眼熟耳熟,知道意思即可。

十月——十一月,二刷英一英二,每天一套4篇阅读一起做,计时。此外,做英二的完型、新题型和翻译,同样积累词汇。再者,开始作文复习,我使用的是王江涛的高分写作,使用方法在书的目录里有详细介绍,这里不赘述了。总之我大小作文各背了二十篇,还是有作用的,至少写作文时会感觉有把握,然而一定要有自己的变化,不能给老师模板痕迹过重的感觉。

十二月,集中复习你积累的每日一句和真题单词,背作文,在考前的适当时期,分别进行两次模拟考,从网上购买考研的答题卡,定时3小时,练习时间的分配和考场心态。

三、教育综合333

我的333是112。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这个分数并不算好,也低于了自己的预期。不过这是一门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的科目,不像826那么灵活。历年考的都比较中规中矩,今年的题目也体现了这个特点,都在考纲范围内,并且也不是什么偏题怪题,只是更细一些,如“社学、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经验、五四运动下的教育思潮”等等。所以复习务必要全面细致,不可有侥幸的心理。

三月底——五月初,配合徐影老师的视频课和绿皮书熟悉一遍,包括基础班强化班,并按老师的要求做好框架笔记。笔记建议做在一起,我重复做了几遍笔记挺花时间的,而且后面也没怎么看。

五月中——七月,第一轮背诵,全面撒网。这一遍背得是最痛苦的,但一定要坚持下去。

八月——九月,第二轮背诵。背得速度和第一轮差不太多,听到有些同学说第二遍快多了,曾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其实大可不必,每个人节奏不一样,只要扎实记住就好,切忌和他人比速度或者比遍数。

十月——十一月,第三轮背诵,并辅以应试题库。背一章,看一章,梳理答题思路。

十二月,第四轮背诵,提高速度,并有所侧重。同时辅以真题解析。在考前适当时机至少用你学校的真题进行一次模拟测试,在网上买专门的答题纸,练习时间分配和答题的卷面分布。

在全部过程中,我采用的是艾宾浩斯记忆法,这会让你每天的背诵任务清清楚楚,效果也比较好。在吃饭等碎片时间用喜马拉雅软件重复听应试解析的朗读,加深印象和检验背诵。总之,要在保证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尽早开始背诵!

20华中师范学科语文考研经验:用一年的时间,沉淀一个蜕变的自己

四、语言文学综合826

我的826是98,分数并不高,但对于一个毕业好几年专业知识几乎已经忘光了的我来说,分数已经挺感人了。中间我报了优加考研来学习这门课。下面从中国古代文文学、现代汉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复习情况。

1.古代文学

参考书目: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我大学用的是第二版,另外买的第三版,游国恩版的买了但没看,不影响)

三月——四月,看教材。用铅笔勾出重点内容。

五月——六月,看第二遍,并在买的教材笔记基础上补充完善笔记,用荧光笔在书上做标记。在整理笔记时一定关注有关的诗句和文学评论的句子。这两遍可以给基础薄弱的同学打下一个不错的底子。

七月——八月

,第一轮背诵。结合教材笔记和其他资料,边背边修改、整合、总结,根据自己的语句习惯改动一些拗口的不太好背的句子,或者将几处对同一知识点的说法整合为一个版本等等,甚至还可以编一些口诀以助记忆。此外,搜集历年真题,把真题都仔细研究一遍。

九月——十月,第二遍背诵,标记关键词,列简单的框架。

十一月——十二月,第三遍背诵。在白纸上,按照朝代,以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的类型将所有知识点列出来,这样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20华中师范学科语文考研经验:用一年的时间,沉淀一个蜕变的自己

3、现代汉语

参考书目:邢福义和汪国胜《现代汉语》、黄伯荣和廖序东的《现代汉语》,都很重要,必看,此外还有曾常年的《现代汉语辅导与习题集》。我的现汉和文学史的复习进度和方法大致相同。简单说一下。

三月——四月,看教材。

五月——六月,看第二遍,并整理框架笔记。

七月——八月,第一轮背诵。其实这一遍只是记住了字面意思,主要是留个印象。此外,搜集历年真题,把真题都仔细研究一遍。

九月——十月,第二轮背诵。在白纸上,按照单元章节列出知识点,并尝试默写要点。

十一月——十二月,第三轮背诵。做一遍习题集以及教材上的部分题,主要做一些真题中出现过的题型,如名词解释、句子分析等。

现代汉语背起来感觉很简单很快,但一做题就懵,因此需要多思考多理解多上手练题才行。

4、语文课程论

这一块要特别重视,分值越来越大是必然趋势,2020已达到55分。同时,它又没有另外两门那么多的真题可供借鉴,也没有指定参考书,即没有划定的考试范围,所以是最令人感到心慌的一门。但是再难也得硬着头皮上呀,考学科语文,这一门是怎么都绕不过的。

参考书目: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张筱楠《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201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这门我按照题型谈一谈。

(1) 名词解释:一般会考两道,所以我还是选择回归课本,做笔记,理解、背诵。

(2) 简答/论述:多关注一些语文教育类公众号,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建设”“语文学习”等等。

(3) 古诗词鉴赏:明确鉴赏的方法步骤,诗歌的类型等知识,经常看一些诗词的鉴赏,以新课标后的必背古诗文篇目为重。

(4) 教学设计:熟悉初高中语文课本里的课文,如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思想方法等;了解教学设计流程,了解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异同,如初中就有字音字词梳理环节,而高中没有。多看优秀教案。大概从暑假开始可以每周练习教案写作,每周一两篇。我练习的主要是文言文和古诗词,但今年却考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所以,这就告诉我们,任何体裁的教学设计都有可能会考,都要准备了。

20华中师范学科语文考研经验:用一年的时间,沉淀一个蜕变的自己

想说的话

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一年,窗前的叶子又绿了。曾经看起来天长路远的终点,现在正变得清晰可见,曾经仿佛泰山的困难,才发现不过是丘陵投下的一片阴影。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尝试一下拼尽全力的滋味,用一年的青春去做一件一生都值得回味的事情。尽管这一路走来,耳边不时会飞进一两句闲言碎语,但那只会成为我动力之炉里的一块煤炭。

我庆幸还能抓住青春的尾巴去奋力为自己“豪赌”一次,我庆幸还有机会弥补大学顽劣留下的空白,我感谢曾经做出这个决定的自己,没有继续苟且将就地仅为衣食所安。

在此,我由衷地希望准备考研的大家都能学有所获,梦圆华师!

20华中师范学科语文考研经验:用一年的时间,沉淀一个蜕变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