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君留得一席之地”,從古籍中探究古代坐具——“席”


“為君留得一席之地”,從古籍中探究古代坐具——“席”

魏晉至隋唐時期,雖然高足傢俱空前發展,但席地而坐的傳統習慣仍然存在。

經過盛唐經濟的繁榮發展,紡織技術的提高和邊遠各民族的貿易往來,供坐臥的茵席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較前代品種更多,製作更精。

如後魏時郢州刺史韓務向皇帝獻有七寶床、象牙床。晉代時,東永為廣州刺史,他的几子車益,常指使工匠為其製作象牙細簟,工匠們都把見到他視為災禍。晉朝《東宮舊事》中還有“太子納妃,有鳥韜赤花雙紋簟”的記載。北周庾信在賦中寫道:“五花簟上金蓮帳裡。”

其他史書記載各種席簟的名稱還很多。如湖南的“湘簟”,唐代詩人韋應物詩:“湘簟玲瓏透象床。”李賀詩:“裁生羅,伐湘竹,帔拂疏霜簟秋玉。”說的即是這種席簟。靳葉簟,見白居易詩“簟冷秋香薤葉中”。

“為君留得一席之地”,從古籍中探究古代坐具——“席”

冰簟,形容竹簟的清涼。溫庭筠詩有“冰簟銀床夢不成”的句子。水紋簟,《楊妃外傳》有“雲母起花屏風,玉竹水紋簟”。犀簟,“吠勒國貢文犀四頭…織以為簟,如錦綺之文”。這些都描述了席子的精美和華麗。

席的名稱也很多。如龍鬚席,晉代的《東宮舊事》中提到:“太子有獨坐龍鬚席、赤皮花經席一領。

元代楊維板《王母醉歸圖詩》:“歸來笑拂龍鬚席,汗溼絞綃睡無力。”龍鬚草,一名縉雲草,還有稱虎鬚草的。“江東亦織以為席,號日西王母席。”(晉・崔豹《古今注》)《雞林志》也載:“高麗人多織蓆,有龍鬚席藤席。今舶人販至者,皆席草織之。狹而緊密,上亦有小團花。”

“為君留得一席之地”,從古籍中探究古代坐具——“席”

麟文席,《拾遺記》:

昭王設文之席,使旋娟、提嫫二女舞其上。”所謂麟文席,即錯雜寶物以飾席,花紋皆為雲霞麟鳳之狀。

《拾遺記》中載:

“蓐乘草高五尺,葉色結,莖如金,形如半月之勢,亦曰半月草。無花無實,其質溫柔,可以為布為席。”

王癸席,《山堂肆考》:

“唐中五取豬毛刷淨,令巧工織為席,滑而且涼,名王類席。”滿花席,“朝鮮國出滿花席,草性柔,雖折屈而不損。”

還有冬、夏都可使用的紫菱席,《杜陽雜編》說:“紫茭席色紫而類茭葉,光軟香淨,冬溫夏涼。”草編坐具還有蒲團,全用蒲草編結而成,多呈圓形,較厚,故稱蒲團,為僧人坐禪和跪拜時所用。

“為君留得一席之地”,從古籍中探究古代坐具——“席”

唐代許渾《送惟素上人歸新安》詩中,有“尋雲策藤杖,向日倚蒲團”和“吳僧誦經罷,敗衲倚蒲團”的詩句,指的就是此種坐具。

這一時期,各種供坐臥的褥子也很常見,據史書記載,魏武帝曾贈予他的寵臣楊彪青氈床褥具。晉朝時規定皇太子拜父皇,有8尺褥1條,中褥1條,步輿褥1條。皇太子納妃,有承床褥3條,獨坐褥2條。南北朝梁朝全盛之時,貴族子弟中流行著以香料薰衣、修剃臉面、塗脂抹粉的風氣。他們外出時坐著長簷車,走路穿著高齒屐,坐在織有方格圖案的方褥上,倚靠著五彩絲線織成的隱囊身邊擺放著各種古玩,出出進進,派頭十足。可見褥在當時是很通用的坐臥具。

“為君留得一席之地”,從古籍中探究古代坐具——“席”

據史書記載、唐代大臣元載的寬姬薛瑤英仙姿玉質,肌香體輕,元載為其住處鋪以卻塵之褥。卻生出自高句麗國,據傳為卻塵之獸毛所織,其色殷紅,光軟無比。成通九年(公元868年)同昌公主下嫁,在她住處的堂中設有龍紋的毛毯和鳳紋的褥子。

各種茵席的使用在隋唐時期最為普遍,唐代人們還用席簟和茵褥招待客人。

元槙有“竹簟襯重菌,未忍都令卷,憶昨初來日,看君自施展”的絕句詩。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中唐時期,前代坐重菌的禮節在人們生活中較常見。有關當時生活中茵席的使用情況,我們還可以從繪畫、石刻以及出土文物中找到依據。反映這時期茵席使用情況較多的,要算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和敦煌壁畫中的供美人像。

“為君留得一席之地”,從古籍中探究古代坐具——“席”

茵席還是出行必備之物,漢唐時期有錢有地位的人家外出巡遊,都要讓侍從攜帶茵席。河南鄧縣發掘南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彩色畫像磚,描寫兩個貴婦人外出郊遊,身後都有侍女攜帶菌褥,以備隨時休息時使用。這生動地展示了當時社會生活的風俗時尚。

在唐代孫位的《高逸圖》中也有關於菌席的生動描繪。圖中茵席所飾花紋也異常精美,這與唐代絲織業的發展有著密切關係。圖中席的四角各放一形似“權”的東西,這就是漢代以來坐席常用的“席鎮”。席鎮多用金屬製成,頂上有紐,還有便於提攜的授帶。茵席的使用情況在當時的書籍中也多有描述,下面的例子都講到了茵席。

東晉外戚王恭,山西太原人,一次自會稽還都(今南京),其兄王大前來拜訪,見王恭坐於6尺席簟之上,就說:“你這次從東邊回來,一定還有這樣的好東西,可不可以送我一領?王恭沒有答話,隨即將自己所坐的簟送給了王大。此後,因無多餘的席,便直接坐在草編粗席上。

“為君留得一席之地”,從古籍中探究古代坐具——“席”

後來王大聽說了,驚訝地說:“我本以為你還有另外的席所以才相求的。”(《世說新語・德行》)

東晉高僧支道林應哀帝之請遊京邑,多日後,欲回河東(河南林縣故山),當時的許多名人在徵虜亭為他送行。蔡子叔先至,座位靠近支道林;謝萬石後來,座位稍遠。正趕上蔡子叔因事暫起,謝萬石便移到蔡子叔處坐下。蔡子叔回來後,見謝子長在其座,當即合褥舉謝擲於地,自己重又坐回原處。謝萬石冠幘傾脫,慢慢地站起,撫衣就席,神色十分平和,沒有任何不快的表示。

坐定之後,對蔡子叔說:卿真奇人,險些摔壞我面。”蔡答曰:“我從未考慮卿的臉面。”其後二人俱不介意。(《世說新語・雅量》)

“為君留得一席之地”,從古籍中探究古代坐具——“席”

以上這些記載生動地再現了當時人們使用茵席的情況。唐代以後,高型傢俱逐漸普及,茵席大多與床榻、椅凳配合使用。

人們的起居坐臥由席地坐為主轉變為以垂足坐為主以後,菌席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床、榻、椅、凳的附屬物,慢慢地,人們已不將它列人傢俱的範疇,但它仍以其獨具的風格特點存在著、發展著,始終與其他傢俱一起,伴隨著人們的生活起居。

“為君留得一席之地”,從古籍中探究古代坐具——“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