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經》,悟藥之所以然(一)

作者/羅嶽良


醫者,據症而藥,此為大謬,因一症之由可有數端。鑑於此,唯握藥物所治之理,再究病之所由,據此二者而藥之方可少誤。藥物所治之理為本,所治之症為末,本為一而末則千變萬化矣。又因《本經》為藥之經典,故書此讀書筆記。


陰損取人參,味甘而性微寒。

(為陰之化源,亦糾方藥剛燥之性)


溼熱取黃連,味苦而性寒。

(上中下溼熱為亂之疾皆可醫之)


虛者取黃芪,味甘而性微溫。

(正復自可驅邪)


溼疾取白朮,味甘而性溫。

(溼去則土暖,土暖則運化乃行)


補土取甘草,味甘而性平。

(土盛則萬物逢春)


氣不通取細辛,味辛而性溫。

(因於寒溼者尤切)


條膽取柴胡,味苦而性平。

(凡十一髒皆決之於膽,膽順則臟腑自和)


邪風取防風,味甘而性溫。

(風即氣,氣滯則不勻,不勻則生邪風,邪風殺人,此物可去之)


風萎取巴戟,味甘而性微溫。

(萬物皆不可無風,和風生人,此物可復之)


2020年1月12日

乙亥年臘月十八

湖南·衡陽


往期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