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历史学者说,其实春秋只有三霸并非五霸?为什么?

请严肃对待我的头像


这道题潇生来答。

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时期最强的五位霸主,他们各自会盟诸侯,称霸天下。目前较为流通的说法分别为《史记》与《荀子》中的说法。

  • 《史记》中认为春秋五霸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 《荀子》中则认为春秋五霸应当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对比两种说法我们大概得知题主所说的三霸当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那么宋襄公、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为什么在霸主地位上会被一些史学家怀疑甚至是推翻呢?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人的霸主地位基本是无可争议的。

  • 首先是齐桓公,我们引用齐桓公本人的话语:

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桓公一生除了被曹沫挟持,不得不退回侵鲁所得的地盘之外,他的一生就是无敌的一生。齐桓公所处的年代,齐、晋、秦、楚四国独大,此时的晋正在内乱;秦地处蛮夷之地,无心争夺霸权;楚刚刚威服诸越,仍在消化地盘。

齐桓公会盟诸侯北伐山戎,帮助燕国复国;向南击败了有心挑战齐国的楚国,提出“尊王攘夷”的称号大获民心。同时在葵丘之盟中获得了周王室的承认,成为了第一位霸主。


  • 其次是晋文公,晋文公此人则颇有些传奇色彩,晋国也是春秋时期不可置疑的第一强国。

晋文公重耳在骊姬之乱时出逃国外避祸,在里克诛杀乱党之后又避君位,请立兄长公子夷吾为君,自己则在诸国之间流浪长达十九年之久。


后重耳在得到秦穆公的帮助下,击败晋怀公(公子夷吾的儿子),得以即位,史称晋文公。在位期间改革晋制,首创三军六卿,晋国在他的带领下实力臻至顶峰。先是与齐秦二国伐曹攻卫,又救宋服郑,平灭宗周公子带叛乱。在联盟齐秦后,威慑诸多小国孤立楚国,在城濮之战中彻底击溃楚国,称霸天下。

晋文公虽然仅仅只会盟了两次,但在践土之盟中获得了周天子赐予的“侯伯”(诸侯之长)的称号,并且被授予可自由征伐的权力,自此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强国开始了长达百年的称霸之路。


  • 最后是楚庄王,相信楚庄王问鼎与一鸣惊人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而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楚庄王。

楚庄王刚一即位,典型的昏君形象,《史记·楚世家》记载: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锺鼓之间。

如此做派,本应为亡国之象,却被伍举一语点醒,自放豪言:“三年不蜚(飞),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楚庄王随即诛杀佞臣百余人,以正朝纲,先灭庸国再讨宋国,在讨伐陆浑戎时,顺道抵达洛阳,向王孙满询问禹王鼎的大小、规格、形制,挑战周天子权威,称霸之心昭然若揭。

此后的数年间,楚庄王灭陈,攻郑逼得郑伯肉坦负荆,出门而降。宋国被楚庄王打得一蹶不振,宋公出门谢罪方才请楚庄王返楚。不久楚庄王于河上击溃当代霸主晋景公,一战成名。

楚庄王虽然没有获得周王室的承认,但他的战功与霸业是诸多史书中予以充分肯定的,所以楚庄王的霸主地位同样不可动摇。

秦穆公、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这四人的霸业相较于以上三位则略有不如,所以春秋五霸的这两个名额一直有所变化。


  • 首先是宋襄公,宋襄公的称霸水分极多,以至于沦为诸多史学爱好者的笑柄。宋襄公起家于齐桓公麾下,在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率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扶保齐太子昭回齐国继承大宝。击溃齐国四公子军队,扶持太子昭登基史称齐孝公。

此时的宋襄公骄傲自满,竟欲会盟诸侯,公子目夷竭力劝阻,说道:“小国争盟,祸矣。”宋襄公不听,果然在鹿上之盟中楚人乘机发难,挟持宋襄公攻打宋国。在楚国放宋襄公回国后,宋襄公又率军攻郑,楚人救郑于泓地。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反而等到楚军集结布阵完毕方才进攻,被楚军击溃,贻笑大方。


  • 其次是秦穆公,他一生仁厚,自从在晋献公时期娶了晋献公之女,太子申生的姐姐为妻之后,秦晋之好就此形成。秦穆公先后扶持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登基,协助晋文公称霸,但秦穆公当然不是老好人,待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自觉时机已到,便举兵伐郑以探晋国底细。

但孟西白三将被郑国商贾弦高所退,秦军趁机伐滑(晋国附庸),晋襄公大怒,秦晋决战于崤山,秦军全军覆没,孟西白三将也被俘虏,幸亏晋国太夫人为秦穆公之女才侥幸逃回。

秦穆公得此败绩就此潜伏,一面征讨西戎平灭大荔等国壮大实力,另一面趁机训练士卒安慰孟西白三将,在晋楚争霸之际偷袭晋国而成,险些打到晋国首都。

后又吞并西戎十二国,受周天子封赏领西方诸侯之长,称霸西戎。但秦穆公时期,秦国国力有限,国势只能辐射西部一隅不能威震中原,在穆公之后秦国实力迅速下滑,晋楚压制秦国不得翻身。故此秦穆公的霸位一直受到各方史书挑衅。


  • 吴王阖闾,吴越春秋算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次争霸,吴楚两国一直在江淮地区互相攻伐,但楚国实力强盛,吴国渐处下风。

吴公子姬光趁吴王僚的军队以及亲信在前线作战之际,以刺客专诸烹鱼刺杀吴王姬僚。为防止吴国第一猛将公子庆忌回国报复,又派刺客要离以苦肉计暗杀庆忌于大江之上。其后姬光登基,又称吴王阖闾。

在位期间任用复仇男神——伍子胥,兵家圣人——孙武,国力日盛,又与楚国附庸唐、蔡二国暗通款曲,趁楚大丧之际攻破楚国郢都,威震东南。但楚大夫申包胥求援于秦,秦出战车五百,趁吴国公子夫概叛乱,越国偷袭吴国之际大败吴军。

吴王阖闾逃回吴国后,击败越国,但在战争中被越国大夫灵姑浮刺伤脚趾,估计是缺乏消炎药物,最终感染离世。其子夫差称霸也是昙花一现,故此吴国称霸不为大多史书承认。


  • 越王勾践,因为太过著名所以就不多加赘述,但越国称霸时间更为短暂,几乎勾践一亡,越国实力便迅速下滑。而且越国与吴国、秦国等国家一样,称霸时间短而且辐射范围较小,故此也不被史书多加推崇。

综上所述,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位霸主以称霸时间长,辐射范围广,且战功卓著威震中原所以几乎每一本史书中评价春秋五霸时,这三位几乎必定占据一格。而另外几位霸主相较之下确有 不足之处,所以才有春秋三霸之说。



潇生谈史


对于春秋五霸历来有不同说法,但其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是妥妥的三个霸主,基本上没有争议。

另外两个霸主就争论无穷了,但主流的说法有两种:

其一是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见于《荀子·王霸》),

其二是秦穆公、宋襄公(见于风俗通·五伯)。

教科书认可的是前者,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靠谱,所以无论是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还是秦穆公、宋襄公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霸主。


事实上所谓的“春秋五霸”本就是通过凑数而成的五霸,因为中国人十分注重形式,这其实是一种好大喜功,自我膨胀。


也许有人会觉得是因为有了“三皇五帝”而产生的五霸七雄,实则不然,反而是因为有了五霸七雄才有了三皇五帝。

这么说也不太准确,其实是因为前有夏禹、商汤、周文这所谓的“三王”,才有了后来的五霸,这五霸就是凑数而成的。

正因为有了“三王五霸”,才又编造出三皇五帝,既然三王五霸都有了,那就得有个七雄了,中国人对形式的追求可谓登峰造极,丧心病狂了。

所谓三五成群,“三皇五帝”太过久远也没人说什么,但“三王五霸”在形式上看起来还行,实际上难以被人认可就是一件尴尬的事情了。

首先宋襄公身败名裂,后人为了纪念他礼义为先而列入五霸之一,这是在有点不靠谱。

再说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本就是春秋晚期的人物了,又都偏安一隅,如何与齐桓公、晋文公相比。

也就只有秦穆公还有得一说,也只有秦穆公能算上是霸主的候选人。

在齐桓公还是霸主的时候,秦国的秦穆公也算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国君,而将公子夷吾(晋惠公)护送至晋国为君的正是齐桓公和秦穆公。

秦穆公在当时怎么也算是副霸主了吧,在齐桓公和晋惠公都去世以后,立公子重耳(晋文公)为君的也是更只有是秦穆公了。

秦穆公怎么说也算是准霸主了,但秦穆公还是和霸主有一段距离,最终也没能成为齐桓晋文这样名副其实的霸主。

秦穆公的命也却是狗硬,熬死了两代霸主,鲁僖公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

此时秦穆公趁晋国有丧失无暇顾及,便派遣百里孟明视、白乙丙和西乞术东征郑国,本想以偷袭取胜然后建立霸权。

秦穆公虽然命硬,但是运气不够好,这个图谋却被郑国商人弦高搅黄了。

弦高在运输货物的途中识破了秦军的心思,便冒充郑国使节到秦营里慰问秦军,又派人回国报信。

秦军一见偷袭的计谋已被识破就改变计划灭了滑国(姬姓,今河南偃师县境内),然后班师回朝。

秦穆公这次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因为不仅图谋未成,还惹恼了晋国,他们痛恨秦穆公“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晋、郑、滑都是姬姓)。

继位的晋襄公准备在秦军的归途中进行伏击,晋军依然披麻戴孝,但是把白色的丧服染成了黑色,最终全歼秦军,俘获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而后回国安葬晋文公。

秦穆公可不止败了这一次,在两年后的秦晋彭衙之战又一败涂地,不过就此转运了,开始走上霸图。

鲁文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亲征,渡过黄河以后烧掉了所有船只,以必死的决心背水一战。

此时的晋国明知不可一战,便实行“不抵抗政策”,守城不出,秦军扫荡晋土,发泄完毕以后就班师回国了。

秦穆公打败晋国,出了一口气之后,又征服了西戎。

司马迁说此时的秦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穆公虽然完成了如此霸业,却还是不能名列春秋五霸,因为即便他的能力水平也许在宋襄公之上,功绩影响也在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之上,却犯了和宋襄公类似的错误。


宋襄公杀活人做牺牲品,而秦穆公杀活人做殉葬品秦穆公驾崩是殉葬者多达一百七十几人。

以人为本可以说周朝文明的文化核心,这也是区别于商代精神文明的核心。

秦穆公违背了时代公认的价值观,自然无法被列入春秋五霸了。

秦穆公没有成为霸主不仅因为如此,还因为秦穆公死后秦国在春秋时代几乎没有翻起什么风浪了。

而真正的霸主则要崛起了,那就是楚庄王,此后的春秋时代,也只有晋和楚才能算上是大国了。

所以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是毫无疑问的霸主,而其他的霸主只能用来凑数,春秋只有三霸的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


Moriarty0224


对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历史上的版本很多,从平王东迁开始,诸侯国就开始觊觎天下宗主的位置,也就是想在诸侯国称霸。最早的霸主实际上是郑庄公,他也有小霸之称,但当时的郑国只是开始挑战周王室的地位,让周王室威信扫地,没能够得到当时大国的支持,只能算是小霸。

真正的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他本身齐国的公子没有权利继承国君的位置。但他的兄长齐襄公比较无道,做出了一些违背人伦的事。被国内的一些大臣杀死,齐国一度混乱。齐桓公最终胜出,成为新国君。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曾经的仇敌管仲,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一度强盛,并成为了春秋的第一个霸主。齐国的霸主是得到各诸侯国承认的,并且因为齐国对周王室这个天下共主是尊重的,所以周天子也认可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后世也没有争议。

第二位霸主则是晋文公,晋文公也是晋国出现内乱,历经磨难,成为一代霸主。晋国是姬姓,和周王室同宗,且晋文公也很好的执行了齐桓公以来对周王室的尊重。周天子也承认了其霸主地位。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后世也没有争议。

在晋文公之后的霸主都有争议。先说争议比较小的楚庄王。楚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异类,虽然大家都知道周天子是牌位,但为了利益最大化都不敢冒然反对周王室,避免被群起而攻之,选择了尊王。楚国则因为身处中原之外,且与周王室之间存在过节,他们早就自称王了。因此楚庄王的霸主地位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诸侯国对其也多持鄙夷态度。其霸主地位完全是凭借武力得来的。因没有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严格意义讲不算真正的霸主,但其武力确实达到天下的独霸地步,应该算一个霸主。

下面的几位霸主争议就比较大了。先说秦穆公,虽然有志于霸业,但受阻于他的前面是当时强大的秦国,秦穆公只能向西发展,未真正实现称霸地位。如果是秦穆公是西部的霸主还可以说的过去,但把宋襄公列为五霸之一就显得有点大失水准了。宋国从来都不是强国,宋襄公也没有能力号令诸侯,只不过齐桓公曾经让宋襄公照顾自己的儿子,宋襄公就有了齐桓公政治继承人的想法,不断的会盟和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是宋是弱国,没有人服他,他并没有真正成为霸主。

最后两位是来自于南方的诸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吴越都属于南方的诸侯国,且称霸主要在南方,他们的霸主地位相对齐桓晋文要大打折扣,但总体上看,他们比秦穆公要强,更强于不是霸主的宋襄公。

春秋五霸是在东周王室衰落之后,先后出现的几个霸主,五霸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凑数,其真正称得上霸主的只能是齐桓晋文两个霸主,如果要是算三霸的话,加上个楚庄王。五霸的另外两霸方上秦穆宋襄还是吴越两国国君的都不太符合。以上纯属个人见解,欢迎批评指正。


舍我谈历史


我是故事领域创作者,文字玩家文武公,很高兴与大家分享关于“春秋五霸”的故事。

所谓的“春秋五霸”与后来的“战国七雄”不同,因为这五霸的名单,自古以来就是很有争议的。甚至还有更极端的说法——春秋只有三霸。

我来表达下经过认真研究后的个人观点:

首先,我不同意“春秋三霸”的说法

因为这种总结性的固定说法一般都是有出处的,即有典可寻。显然“春秋三霸”这种说法不具备这一点,仅属于个别意见。

春秋五霸的说法,最早见于《春秋》和《左传》,《战国策》中也有提及,后来的顾炎武等大家虽然对名单有异议,但也认可“五霸”的说法。

举个例子,我们不可能因为不喜欢刘德华或认为刘德华不行,就说香港九十年代只有“三大天王”。你可以表达一家之言,但改变不了“共识”。这是一个道理的事情

接着,我们来说说关于“春秋五霸”具体是谁的争议从何而来

分歧这事首先要怪荀子。

因为,本来春秋五霸的名单是没有争议的,最先差不多是孔子在《春秋》里提出的,司马迁的《史记》沿袭了这种提法。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与秦穆公。

按理说,这就该算主流了吧,可惜,荀子也是个大佬,他说的话,还是有很多人拥护的。

为了表明“霸者为取乱之道”的观点,荀子在名篇《王霸》中提出,春秋的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这里面没了此前的秦穆公和宋襄公。

其实,大概了解下荀子想要表达的意思,以及摘除的两位与安插进去的两位的区别,这事就非常好理解了,这种说法是有前提的——

改名单是为了用这个论据支持荀子自身的治国理论

论战斗实力与称霸手段,自然吴越二王要高过秦宋二公的,但秦穆公的图治务实与宋襄公的非攻仁德却是在思想境界与为君之道上要更高一筹。

这里面的分歧关键其实就是对这个“霸”字的理解。

我们按照现在的普世价值观理解,自然是觉得谁厉害谁就称霸,如果这么说,那自然是荀子的“五霸说”要更正确。

在古时的传统观念中对“春秋五霸”的定义却不仅仅只是按照实力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春秋五霸中的“霸”这个字,也许与你理解的不太一样。

“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春秋时期,天子式微,诸侯兴起。周王室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住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先后有几位诸侯称霸(伯)。

通过以上的文字,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个“霸”并不仅仅是指称霸,还要做“伯”啊!

如果将春秋时期的周天下比作一个大家庭的话,那么伯就是一家之长,就是家中的老大。在家里做老大,自然是要有一定实力的,但除此之外,还要有威信,能主事,操持家,和睦邻,大家长也要有大家长的样子,可不是在家里拳头最硬就能当的,对吧?

具体到“五霸”标准上,就是——个人认为就是在具备一定的国力为前提下,号召过天下会盟,有中原老牌小弟响应,帮家中小弟平过事,得到过小弟们的尊重,表现得像个一家之长的样子。

这样的“伯”才算一霸。

我们以这种标准,拿其中最具争议的“伯”——宋襄公为例,阐述下它为什么会是一霸。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与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上位,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因为齐桓公之死,诸侯伯长空缺,作为春秋第一公国之主的宋襄公怀揣着“春秋大义”,效仿齐桓公,会盟诸侯,短暂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虽然图谋称霸的宋襄公主持的会盟,只有卫、邾、曹、滑等几个小国响应。但毕竟三十平的房子里只要有亲兄弟在那也算家,更何况国家影响力也不能只按国土大小算,中原诸国至少在周天子眼中,那都是遗故真亲。虽没了实力,但面子还是有的。

曾经有务实之臣劝谏过宋襄公量力而行,但他本着家不可一日无长的春秋大义,硬是接下了这个重担。虽然不自量力,但其仁心可佩。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管了几件家事,说实话管的没有那么好,几个小兄弟对于这位新大哥的新家法也都不太舒服。

同年冬天,陈穆公邀诸侯重修齐桓公之好,于是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自此,宋襄公的伯长之位岌岌可危,称霸之路基本也到了头。

历数宋襄公的称霸(为伯)过程,履历自然是没有前面的齐桓公那么好看,但其实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不是每一位家族大哥都是明事理、有胸怀、能办事、有担当的完人,碰巧周春秋家族的第二位带头大哥,就没那么优秀,但我们通过他的日常作为,又不得不承认——这位二大哥虽然没什么本事,但却是个好人

至于吴越二王算不算是做过家族大哥的人呢?

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吴越二王更像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突然闯进周春秋这个家里的,靠拳头打砸嚣张过一阵,后来火车票到期又无奈回了老家的远房表亲而已。

虽然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但也只是更方便大家理解这种区别罢了。

综上所述,笔者个人还是倾向于

“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和秦穆公的说法。

以上就是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春秋五霸”的故事,感谢阅读。


文字玩家文武公


春秋五霸这个概念,历来都是有争议的,版本也非常多,最常见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还有一说也算广受支持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主要是因为宋襄公此人只是图霸主之名,但实力不够,而秦穆公的霸业则是面对的西戎,与中原诸侯无关,所以他们两人争议最大,但那些代替者们,也难以服众,所以关于“五霸”这个概念,更像是一种概称,而非准确数字,因为其中只有三位是毫无争议的。那便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三位无论在哪个版本,都不会缺席。齐桓公作为公认的第一任霸主,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在管仲的辅佐下,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霸业得到了天下的认可。而晋文公,历经19年磨难,回国之后,依靠着手下助威名臣猛将,彻底将晋国升级为春秋时代,中原第一大诸侯,这个地位无可撼动,晋文公当然是理所应当的霸主。那么楚庄王呢?应该说,楚国的强大,是建立在楚庄王和他的前辈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当年的楚成王就隐约可以和齐桓公与晋文公平起平坐了。


LZ初尧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各诸侯势力通过兼并不断壮大。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称霸。 笔者也认为确实没有五霸,但是有四霸。请听我娓娓道来。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最为标准的两位霸主,实至名归。根据各种史籍记载,无可争议。秦、楚两国虽不被中原国家敬重,可秦穆公和楚庄王不论才干、功绩都十分显著,以当今视角来看,这两位有相当高的认可率,各史籍当中秦穆公得票超大半,楚庄王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勾践灭吴已然不能算是春秋争霸,而是战国兼并。

也有人把宋襄公加入五霸名单,这个霸主非常不让人信服。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但宋国本身实力有限,无法起到号令群雄的作用,加上宋国与楚国一战大败而归,宋襄公重伤身死,所以这个霸主非常不让人信服。

第三位大佬——秦穆公

这个秦国啊,一开始的时候,基本不被中原国家所尊重,因为一开始就是马夫组建的国家。秦国也知道没法和中原富庶国家竞争,他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那等于把秦国也当作“蛮夷”。所以后来我们看到多少次其他国家联盟攻秦。秦国这地方本来就全是西羌犬戎,当时周平王把这地方给了他们,就是让他们当个炮灰阻止犬戎,没想到秦人这么争气。一度和犬戎结亲,并且用反间计不停的戏耍自己的游牧同胞们,所以最后整个犬戎的地盘全成了秦国的不说,秦国的战斗力也大大提升。

第四位大佬——楚庄王

楚庄王继位后就各种花天酒地,不理朝政。最后大臣伍举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但是不敢直接劝谏,就问庄王,大殿里有个“神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这是个什么鸟。 庄王霸气的回复道:“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其实楚庄王啊,一直在用我们的话叫韬光养晦,或者叫闷声发大财,因为楚国内部其实派系众多,十分混乱,非常有部落遗风这样的一个国家,国相把持朝政,这人不敢进行什么改革。这三年以内,庄王慢慢发展自己的党羽,麻痹了国相以及旧贵族,终于慢慢的把权利搞到了自己的手里,楚国开始向集权国家发展,这才开始动手。

庄王巩固了大后方之后,直接一路杀到了中原,在邲之战中击败晋国军队。庄王直接跑到周天子的洛邑耀武扬威,庄王羞臊周天子,我听说大禹当年铸鼎,不是说谁有这个鼎就可以当天子么,这鼎多重什么样啊。周天子没辙,只能回答:“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庄王一看这群人都怂成这样了,抛下一句“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扬长而去。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楚王问鼎。


古今几多


春秋五霸是指周王室东迁以后争霸天下的五位诸侯,在春秋时期“霸”通“伯”,即方伯之意。

方伯在《礼记·王制》当中解释是:“千里之外设方伯。”,同样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也就是说春秋五霸指代的是春秋时期领导各诸侯的方伯长。

关于五霸的人选,历史上也争论不休,但其实称霸的远不止三五人,纵观春秋的历史,能够称霸一时的诸侯就多达十余人,即有春秋三小霸,也有春秋五霸,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称霸一时。

但称霸即时间长短,也有覆盖范围,所以从严格上来讲,正真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有三霸,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五霸的人选一直存在争议,因此这里排列一下我心中比较认可的五霸,这五人分别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

其中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毫无疑问的霸主,齐桓公作为春秋第一位提出尊王攘夷的诸侯,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仅裹挟诸侯去报复自己敌视的国家,同时又会帮扶一些因战乱而的诸侯复国,还会联合诸侯共同抵抗来自北方戎狄的侵略,在历经十余次会盟后,齐桓公的霸主之位彻底稳固,就连周王室都派遣使者参与会盟并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死后,晋文公也开始崛起,在周王室内部发生动乱之时第一个带兵勤王,拉开了晋国的称霸之路,此后先后伐卫伐曹退楚,在借用周天子名义召集齐鲁、蔡、郑、卫等诸国践土会盟正式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成为齐桓公之后的天下霸主。

而楚庄王之霸在于进军中原,楚国之势甚至威逼到周王室头上,欲夺周王室之九鼎,其后伐郑、灭萧,更在晋楚之战中胜出,使得临近楚国的诸侯纷纷向楚国投靠,直到楚庄王病逝,算得上是称霸一时。

相比于前三位的称霸之举来讲,后面的霸主就再也没有那样搅动天下风云的气势了。

秦穆公之霸主要在西戎地区,秦穆公同样是一位具备雄图伟略之人,但是他遇到了自己的女婿晋文公,在晋文公称霸之时,秦国的东进之路被彻底遏制。无奈之下只得将精力放在了更西边的西戎国家,在秦穆公的带领下,秦国先后灭亡了西戎十余个国家。正是基于这样的实力与贡献,秦国亦被周王室承认霸主地位,但与齐晋楚三国霸主角逐中原不同,秦国之霸局限在了函谷关以西,虽然秦国实力雄厚,但是在晋国的压制下,天下诸侯并没有感受到秦国霸主的实力。

而最后一位霸主其实争议是最大的,勾践的霸主之位是建立在消灭吴国的基础之上,在这之前吴国两代君主亦称霸一时,而勾践之霸虽然也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认,但仅仅限制在了东南一隅,且此时的齐、晋、楚三国也逐渐衰弱。更何况在他的背后还站着宋、郑、吴等国的霸主与之相提并论。

因此从争霸的实力,影响及范围来讲,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人在霸主地位上是最具权威的。他们三人的争霸之路使天下各诸侯国纷纷选定各自的联盟,皆搅动天下风云。


子曰历史


很荣幸回答您这个问题。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对于“战国七雄”没有争议,对于“春秋五霸”却始终有不同的说法。

为什么呢?我们回到历史现场看一下。

春秋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历史学家把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历史称为春秋时代。

这二百九十多年间,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时代,西周的一切美好已成过往,周天子威严不在,诸侯们野心勃勃,一时间烽烟四起,战乱不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史记》记载,春秋时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春秋初期诸侯列国大约140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后来只剩下较大的几个,主要有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宋国、郑国、燕国等。大国之间继续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所以说,能不能称得上“霸”,主要看当时对诸侯的号召力以及对历史的影响力。

按照《荀子·王霸》中的说法,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西汉学者王褒在《四子讲德文》中引用了荀子的这一说法。

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说法,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支持这一说法。

春秋“三霸”得到了历史公认。

我们看到,无论哪种说法,有三个霸主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齐桓公即“公子小白”,他取得王位后任用管仲为相,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提升了国家实力。他最先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九合诸侯,抗击外蛮,并阻挡楚国北上,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晋文公即“公子重耳”,他年轻时流亡二十年,回国即位后,任用贤能,积极改革,晋国实力迅速强大,后为周王室平乱,得到了天下广泛赞誉。面对强楚北上的企图,晋文公率军与楚军决战,大败楚军于城濮。周天子册封文公为侯伯,晋国霸业自此而成。文公死后,晋国霸权长达百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维护了周天子的统治。

楚庄王又称荆庄王,他在位初期昏聩闭塞、国政旁落,但是亲政后励精图治、选任贤臣、大胆改革,对内加强国家治理,对外不断与晋争霸。邲之战,楚军以军令之统一战胜了政出多门的晋军,奠定了楚庄王的霸业,终于使得楚国挤入中原文化圈,促进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与个性鲜明的荆楚文化交融。

从这三位诸侯的功绩来看,均是雄才大略之主,通过改革壮大了国家实力,实现了拱卫周室、会盟中原、号令诸侯的霸主之梦,对历史造成了较为深远长久的影响,也得到了后世的认可与肯定。

另外“两霸”确实存在争议。

宋襄公,是历史上有名的“仁义之君”。齐桓公死后国家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拥立齐孝公。他雄心勃勃,渴望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结果在“泓水之战”中,因为讲究“仁义”,不肯半渡而击,要待楚军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秦穆公又作秦缪公,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求贤若渴,在位期间任用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诸多贤臣,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周襄王时还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特别是以一秦之力抵挡了西戎的压力,大大扩张了秦国的土地,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

吴王阖闾即公子光,他通过“专诸刺王僚”夺得吴国王位,上台后实施了强国富民的一系列振兴计划,并搜罗人才、任贤使能,召伍子胥为行人,以伯喜否为大夫,拜孙武为将军,在全国施恩行惠,发展农业生产,吴国国力迅速增强。他的儿子夫差即位后于夫椒之战大败越国,于艾陵之战打败齐国,于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

越王勾践,即位不久即被吴国俘虏,放还后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国力渐渐恢复,待吴王夫差参加黄池之会时,乘虚而入,大败吴国,数年后一举灭亡吴国,声威大震。他效仿吴国做法,出兵渡淮,与齐、宋、晋、鲁等诸侯会盟于山东滕州,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霸)。此时,春秋行将结束。

大家可以看到,这四个诸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曾称霸,但是影响力都比较有限,如宋襄公的霸主地位昙花一现,秦穆公的影响力主要在函谷关以西,吴越都是短暂地会盟中原,他们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影响力,在关键时刻也曾扭转历史航向,但是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对历史的长远和深刻影响相比,还是差了很多。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春秋早起,还有“三小霸”,他们:郑庄公、齐僖公、楚武王。郑庄公凭借周室权臣的地位,拉拢齐、鲁两国,打击削弱卫、宋、陈、蔡四国,灭亡许国,成为“春秋小霸”之首。齐僖公数次主持多国会盟,平息宋、卫争端,出兵讨伐宋、郕,平定许、宋两国内乱,联合郑国击败狄戎,形成小霸局面。楚武王以铁腕政策,主盟南方,逐霸汉阳。

因此,我们看到,后世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其影响力是一个关键因素,有的学者干脆认为春秋真正的霸主只有三位,不承认其他影响有限的“霸主”。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作为后世之人来讲,我们更重要的是从历代治乱兴衰中汲取经验教训,领会那些雄主明君的智慧与魅力,为今日国家与社会治理提供全面的借鉴参考。


新潮太史令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王室衰微,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于是各个诸侯国间就掀起了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兼并战争,在这一期间,能够在各个诸侯国中实力、号召力执牛耳者,就会被尊奉为霸主。

但"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个国家的哪五位国君,确是一个十分有争议性的问题。

在历史上,关于"春秋五霸"是谁的不同说法,至少有七种,而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有自己的不能服众之处。

这七种说法分别是: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历来都是有争议的,版本也非常多,最常见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还有一说也算广受支持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当然还有将郑庄公或者晋悼公,以及吴王夫差列入的,主要是因为宋襄公此人只是图霸主之名,但实力不够,而秦穆公的霸业则是面对的西戎,与中原诸侯无关,所以他们两人争议最大,但那些代替者们,也难以服众,所以关于“五霸”这个概念,更像是一种概称,而非准确数字,因为其中只有三位是毫无争议的。那便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三位无论在哪个版本,都不会缺席。

齐桓公作为公认的第一任霸主,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在管仲的辅佐下,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霸业得到了天下的认可。而晋文公,历经19年磨难,回国之后,依靠着手下助威名臣猛将,彻底将晋国升级为春秋时代,中原第一大诸侯,这个地位无可撼动,晋文公当然是理所应当的霸主。那么楚庄王呢?应该说,楚国的强大,是建立在楚庄王和他的前辈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当年的楚成王就隐约可以和齐桓公与晋文公平起平坐了。后有崛起争锋的越和吴,究竟谁是“五霸”的正统门户,始终没有绝对稳固,唯有公认的齐晋秦楚,他们掌握了春秋的绝对财富





朝花夕拾算不算晚


观点如下:

1.五霸不是坐在家里自己封的,他有必须满足的条件.

一是自己必须具备强大的实力和号召力,能发动和领导绝大多数主流国家一起行动,如:打仗、会盟、朝见天子等.

二是必须得到天子的正式任命和封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被周天子册封为霸主,晋文公在“践土之盟”上被周天子册封为霸主)

2.齐桓公、晋文公与楚庄王,在诸侯联盟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三位明君,都把国家带入鼎盛,国力强大,武力值很高.

(1)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齐国在攘夷的最前线,联合华夏诸国,抵御外夷侵犯,赢得尊重,他的伟大事业可概括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根据钱穆《国史大纲》统计,齐桓公主持召开诸侯会议15次.

(2)晋文公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一跃成为华夏领袖,他仍沿用齐桓公的称霸模式,在晋国开诸侯峰会,继齐桓公“九合诸侯”后又一次重大国际会议,齐桓公开创的以诸侯会盟为主的霸业模式得以延续.

(3).在晋文公之后,天下格局明朗化,即晋楚争霸两强争霸,晋国和楚国各自拥有一方诸侯国,我们可能称之为“中原联盟”与“南方联盟”晋国无疑是中原联盟无可争议的霸主,而楚国则是南方联盟的老大.楚国历史上,楚庄王是最杰出的一个人,在邲之战大败晋师后,楚庄王几乎无敌于天下.

其他几位霸主,不具备全局性的影响力

1.宋襄公不必说了,稀里糊涂被选入五霸,武功平平,毫无影响力,齐桓公死后,国际权力陷入一个真空期,小宋是老齐的头号粉丝,自认为老齐走后,自己就是老大,开了个小会,风光了几天.也是非常勉强.

2.秦穆公无疑是春秋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但这个人运气不好,遇到一个崛起中的晋国,在崤山之战后,被切断了东出之路,尽管后来“逐霸西戎”但毫无影响力,基本属于自嗨型.

3.吴王阖闾创造了奇迹,几乎把百年霸主楚国给灭了,吴国雄起东南,但当时被认为文化落后,带着浓厚蛮夷色彩,对中原的影响力还是有限,被诸夏视为异类,没有几个愿意鸟他.

4.越王与吴王类似,勾践灭掉吴国后,不失事宜的会齐、晋诸侯于徐州,周王室承认越为诸侯之长,但这种任命象征性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局限于东南,毫无影响力,当时真正的领袖当属晋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