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要传承万年的秦朝,为何到秦二世就灭亡?

沐辰游戏


经过多年艰苦的兼并战争,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终于威振四海,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雄心勃勃的秦王政以为天下从此就是他们家的了,于是自号“始皇帝”,后世则以计数,传之无穷。然而历史却与他开了个大玩笑,帝位只传到二世,前后仅仅维持了十五年便倒塌了。

对于秦王朝如此速亡的原因主要有:

违背了基本经济规律

对于秦王朝的速亡,应从社会经济方面去找原因。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没有顺应历史的潮流,利用新生的封建政权,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而是忘乎所以,横征暴敛、滥兴徭役,干出了一系列违背基本经济规律的蠢事,使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是秦速亡的根本原因所在。主要表现在:

1,据有的研究者推算,当时全国约有六百万农业劳动者,按照那时的农业生产水平,扣除本人和家庭人员最低限度的消费,在正常年景下,每年尚能提供的剩余粮食,最多只能供二百万人食用。但是秦始皇为了修驰道、造官室、筑长城、开山造墓,连年动用大量的劳役,仅造骊山墓和阿房宫两项就超过一百五十万人。加上其他工程和庞大的军队,需要靠农民供养的人口足足在三百万人以上,造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饷”,整个社会无力承受这种沉重的负担。

2,从战国时期开始,商品经济活跃起来了,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仅没有因势利导,促进这种发展,而是推行了所谓“上农除末”的政策,严厉打击工商,“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许多商人被当作罪犯而充军。这种用暴力消灭社会分工,堵塞了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3,放线土地兼并现象的发展。在封建社会里,土地兼并的社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地主阶级的国家政权,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一般都想方设法,延缓其兼并的速度,减轻兼并的程度。但秦始皇却反其道而行之公元前二一六年,他颁布了一项法令,“令黔首自实田”,实际上承认了地主阶级用各种手段兼并而来的土地,使大批农民破产,“耕者无其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残杀

秦始皇虽然根据“以刑去刑”的法家教条,对内实行严厉的政治压迫,但他并不象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某些开国看主那样杀戮功臣,所以“上层”还是比较稳固的。当他的宝贝儿子胡亥上台后,却开了杀戮功臣宿将之戒,加上旧六国贵族的激烈反抗,造成秦王朝的速亡。

这是因为,秦二世胡亥是靠与赵高、李斯合伙搞阴谋而上台的,为了巩固自已的皇位,先是演出了一场骨肉相残的惨剧,杀了公子扶苏,诛连了身负军事重任的大将军蒙恬兄弟。继而因进谏犯颜,右承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被逼自杀。不久李斯也被“夷三族”。最后便是赵高迫二世自杀,孺子婴又杀死赵高。这一场政治集团内部的狂斗,使秦王朝内部处于众叛亲离,分崩离析的境地,严重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持此说的依据是:据《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当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时,就是看准了这个缺口,以扶苏当立、胡亥不当立,以及秦王朝与旧六国贵族的矛盾,作为自己宣传鼓动的口号,取得了各方的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后,旧六国贵族凭着各自具有的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或参加了起义部队,或别树一帜,最终推翻秦王朝的一支主力军,正是楚霸王项羽所领导的起义军。

北伐匈奴是一大失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既无军事优势,又无财力支撑,更兼人心不顺的情况下,急于兴师动众北伐匈奴,正是导致秦朝暴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这是因为

1,大规模的战争妨碍了统治政策重心的转移。

统一大功告成后,秦始皇多少意识到,恢复和发展经济,让长期饱偿战乱之苦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以及安抚新征服的六国人民,平息六国旧贵族的反秦情绪,是巩固秦王朝的当务之急,但与匈奴交战后,一下子动员了三十万兵力,还不得不征用数十万民夫修筑延绵五千里的长城,投入了巨大的财力,欲罢不能,丧失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

2,大量徭役征发,破,坏了社会生产。

为了防备匈奴卷土重来,秦王朝先后动用了百数十万丁壮,离开了生产第一线,伤亡又很严重。

3,滥用严刑酷法,激化了社会矛盾。为了维持对匈奴的战争,靠正常的徭役征发已无法保证。秦王朝以暴虐手段,人为地制造了无数刑徒,把他们送往前线。正如史籍所载:

“当此之时,外内骚动,百姓靡敝,行者不还,往者莫反,皆不聊生,亡逃相从,群为盗贼,于是山东之难始兴。”

一个历史过客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第一次统一。统一的局面以及秦采取的一系列维护统一的措施,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然而,强大、统一的秦王朝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四年的统治,就灭亡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呢?


一、秦始皇的残暴统治

秦始皇可以说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有作为的帝王。他不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的局面,而且还在政治、文化等制度方面实现了创新,他的创新举措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但是这么伟大的帝王对人民的统治却非常的残酷。他统治时期,田租、口赋、徭役和兵役给农民带来的负担非常沉重。其中徭役和兵役是造成人民痛苦和灾难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他派人将六国宫殿图样描绘下来,动用大批劳力在咸阳照样修建。公元前二一二年,又在渭水南岸建造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据记载阿房宫的面积,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容万人,下面可竖五丈的大旗。后来诗人曾形容这一工程的修建:“蜀山兀,阿房出”,工程之大可想而之。当时修建的离宫别馆达七百余所,遍布涵函谷关内外及渭水南北两岸。

秦始皇不仅为他生前修建了豪华的宫殿,而且还为其死后准备了同样豪华的陵墓。这便是与阿房宫齐名的骊山陵。



这座坟墓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内筑各式宫殿,陈列着各色珍奇珠宝,用明珠作成日月星辰。用水银作成江湖河海。

修建骊山陵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是惊人的。人力达到了近二百万。当时秦全国约有二千万人口,其中有二百万壮劳力脱离生产。这种无休止无归期的征发,使人民的力役比以往多出了二十倍。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的悲惨景象。大量劳动力脱离生产,人民负担又如此沉重,这就加速了农民的破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大兴土木也消耗了无数的财力物力。北山之石、巴蜀之木都运往关中。老百姓也被剥削的一干二净。这就形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以率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人民陷于水深火热的苦难深渊。

二、秦二世更加残酷的统治
秦二世的残暴程度超过秦始皇。

秦二世用阴谋手段取得帝位,为巩固统治,不仅杀蒙恬、蒙毅、冯去疾等大臣,而且杀害他的兄弟姐妹二十多人。

他在埋葬秦始皇时,竞下令把后宫无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又怕消息泄露陵墓内的秘密,把修陵的工匠也活埋了。

二世时期刑罚苛重。秦始皇时期刑罚已经非常苛重。人民摇手触禁,动辄陷刑。一人犯法,最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二世时更变本加厉,以“杀人者众为忠臣”。于是造成了“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的惨状。

三、被灭的六国贵族不甘心失败

六国贵族在后来秦国广大农民起义的高潮时期,也从各个角落里起兵反秦或投奔农民军。如魏国名士张耳、陈余,在陈县加入起义军。

四、农民起义的结果

残酷的统治必然会激起人民的反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的农民大起义爆发。这次农民大起义,规模最大时人数达到几十万人,横扫广大的中原地区。起义军曾一度打到距咸阳几十里的地方,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阳。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给秦的打击是沉重的。继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项羽领导的两支义军兴起。在这两支起义军的打击下,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投降,秦统治结束。



总之,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其残暴的统治。


limuzi1966


现在最流行的说法,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秦国的残暴统治,横征暴敛。使老百姓不堪重负,于是奋起反抗,最终导致秦朝灭亡。诚然,这是一部分原因,但我认为,这不是最主要得原因。每个人都知道,成王败寇,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汉朝建立,肯定要大肆抹黑秦朝,狠夸自己,这是历史的必然性。就像唐朝太宗皇帝,宣武门事变成功,太子李建成都被抹黑成什么样子了大家都有数。但是历史上真实的李建成,难道真有演义中说得那么不堪?所以,说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由于残暴统治,只不过是汉朝的抹黑,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看看那段时期的历史,我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由于土地的原因,对于古人来说,土地是安身立命,生存的第一要素。熟悉近代史的各位应该也明白,近代我党就是因为分田地,才得了民心顺利打败果军。

这就要说到古代的制度,土地都是由贵族所有,农民是没有自己的土地的。然而商鞅变法的时候,强行将老秦国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讲土地分给老百姓,条件就是老百姓要为国家服兵役,徭役,为国家生产粮食和其他战略物资和缴税。再配上军功制,立战功不仅可以加官进爵,还可以分到更多的土地,所以当时老秦国的百姓都是一些战争积极分子。渴望打仗,渴望建立军功,所以秦国才能打败六国,一统天下。

但是,一统天下之后,问题就出现了,六国的土地少,人口多,贵族宗族势力太大。土地问题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解决的。因此,始皇帝此时的统一,只是外在的统一,内在除了老秦国地盘以外,六国的地盘只是统治者改变了。

于是这就出现了矛盾,六国的百姓作为大秦帝国的子民,却得不到老秦国百姓的待遇,肯定会心生怨恨,只不过始皇帝死后矛盾更加激化,加上民怨已久,陈胜吴广起义之时,天下云集响应,速度太快,让秦朝统治阶级来不及反正,本来统计根基就不太稳固,这一下,就把秦国直接干趴下了,甚至精锐部队在边境都还来不及回国平叛,国家就分崩离析了。

当然,秦朝二世而亡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六国权贵复国之心不死之类的,这里由于篇幅原因,就说这么多,谢谢观看。


轶事浅谈


秦强大的时候可以一国单挑六国,一统天下。可却又二世灭亡。个人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商鞅变法确实有点过严,只适合战乱时期,等统一了未必适用。法律太严百姓肯定承受不住,到一定程度自然造反。

二、六国刚刚被灭,人心不稳定,六国遗留的人肯定想着要恢复六国,暗流涌动。

三、就是秦统一后修了很多工程,长城、灵渠、秦直道、皇陵。这些工程过度的开发民力,超出了百姓承受的范围。

四、高层官员利益及继承人的变动,李斯和赵高因个人利益篡改诏书。让能力平平的胡亥继位,时间长了国家烂的更快。若换做扶苏继位,长治久安不敢保证,但也不会二世而亡。





蓋世楠爵


了解这段历史,其实多有不甘的感觉,从弱到强很久,从强到灭亡太快;暂且从统治者无天下概念、中层官员各怀一心,军事力量不足、原著秦人分散、六国贵族权利与秦国制度冲突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从统治者无天下概念来看,首先分析扶苏,扶苏是第一责任人,扶苏是一个法制与儒治结合的公子,因与秦始皇政见相异,故被逐出咸阳,这也是后来扶苏被赐死时,不求原因即自杀的原因,当然秦始皇驱逐扶苏也是想他继位后顺利实行法儒结合政策,这也是当时天下统一后急需的,即修养生息,如果他能顺利继位的话,秦国不会这么快灭亡,如果他心中有国的话,就会深究秦始皇死亡原因,然后最后选择接受命令,赐死,这也是愚忠愚孝的表现。

其次为胡亥,胡亥本来就是孩子天性,被赵高推上皇位也是无奈的,因为他只想玩而已,他登上皇位的一刻,便注定了战争的开始。

从中层官员各怀一心来看,赵高李斯为了活命,组成同盟,推倒扶苏,也是情理之中的,毕竟新皇上位都会开始权利的洗牌,他们当然不会得到重用,利益为命,当然不管天下;而蒙恬、蒙毅为了自身名誉也未选择反抗澄清事实,后没赐死也是悲剧,当然也在于扶苏先死,他们心灰意冷,但从当时境况来看他们两个是作为推翻赵高一伙的关键人物,为肃清內患,维持秦国正常运转的核心,即使胡亥如何差,有强势辅导,国家纵然不前进,亦不会后退。

军事力量不足,统一后,秦国主要军事力量在北方抵御匈奴与百越之地守卫国土,即使秦国灭亡最后一刻,这些原秦国军事力量仍未回来,想想一下,南方30万,北方30万,灭由贵族组成的农民军,不错错有余吗,当然也分军事领导,然后事实是,当时秦国作战的军事力量是犯罪人员组成的,这决定了力量的上限与不确定性。

从原著秦人缺失来看,当时为了保证百越之地能保持未国家的版图,迁徙咸阳大部分人口过去,导致秦国土著秦人减少,因为秦人好战且一致对外,从口号,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便能看出,而造反派基本都是土著的人,如项羽楚国五千子弟兵。

从六国人民与秦国制度冲突来看,秦国法制,剔除爵位世袭,贵族不在拥有大量土地,而六国的人民和贵族,依然是以我为大,依然想享受贵族的特权,当利益受到侵犯时,当然会反抗,这就需要给六国人民缓和区,甚至以强力保证法制的顺利实施。

最后为国家重大措施与民情不符,从远期来看,无疑功不可没的,但在当时民情来看,违反了战争后国家经济萧条,百姓继续一段空闲时间来恢复的背景,导致百姓民不聊生,这也是战争的缘由。


背诗的少年


历史舞台的推进,赵高李斯等人的摧残,项羽刘邦的反秦,这都是不可避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