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的“托克維爾悖論”』陷入恐慌蕭條,謬誤可能大行其道

伴隨著疫情向全球蔓延,人們被無邊的恐懼包圍,恐懼很快投射在經濟和資本市場:美國金融市場如同脫韁的野馬,三大指數的暴跌之勢就像自由落體一般暴跌;中國龐大的產業鏈幾乎停擺;隨著疫情登陸歐洲,原本就深陷困境的歐盟經濟更加雪上加霜。(疫情的深度影響,請閱讀《瘟疫:人類的敵人,歷史的推手》)


全世界似乎陷入社會大恐慌、經濟大蕭條的深淵,這像極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隨後謬誤登場,世界動盪不安。


『經濟學中的“托克維爾悖論”』


托克維爾在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時代背景時,發現了一個“悖論”:法國大革命並不是在壓迫最深的時候爆發,恰恰相反,是在開始要改革的時候爆發的。

當時的法國人民萬萬沒有想到,大革命所釋放出來的魔鬼,把整個法蘭西變成了屠宰場。

同樣,在經濟學上也存在著這樣的悖論,“明斯基時刻”的提出者,海曼·明斯基認為:“經濟危機並不是在GDP下滑的時候爆發,恰恰相反,經濟危機是在一片歌舞昇平的繁榮氣氛中突然爆發的。”

而經濟危機所釋放出來的“惡魔”,往往比經濟危機本身更可怕。

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之後的世界歷史,可能是對這段話最好的說明:

1929年,美國經濟已經持續繁榮了20年,10月29日,當天恰逢週二,紐約證券交易所剛剛開市,猛烈的拋單就鋪天蓋地席捲而來,這突如其來的天量賣單震撼了毫無準備的市場,股價開始大幅下挫,美國“柯立芝繁榮”帶來的大牛市被徹底逆轉,頃刻間,從紐約到倫敦,從巴黎到柏林,驚恐萬狀的全世界投資者慘遭屠殺,各國市場血流成河,屍橫遍野。

在當時,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在一片繁榮之中,經濟危機突然爆發,不僅如此,危機還打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烏托邦惡魔的潘多拉魔盒。

『經濟學中的“托克維爾悖論”』陷入恐慌蕭條,謬誤可能大行其道

▲經濟危機爆發後,美國人在排隊領取食物


危機爆發後,所有人都對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產生了高度懷疑,認為它會不斷帶來經濟危機,拉大貧富差距,固化社會階層,它是富人的天堂,卻是窮人的地獄!

就這樣,在西方,主張政府幹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在大行其道,凱恩斯本人被奉為“一代宗師”;在東方,蘇聯徹底消滅了私有制,並推行計劃經濟,並在短短十年的時間內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一躍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國。而相比之下,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依舊在大蕭條的泥沼中苦苦掙扎。

就在全世界迷戀“烏托邦主義”,摒棄自由市場經濟的時候,一個不合時宜的聲音出現了:

“烏托邦永遠不可能實現,計劃體制踐踏私產,無視基本人性,只會帶來匱乏,混亂和奴役,最終自我毀滅!

”說這話的人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哈耶克,而在當時,他卻被人們當成“跳樑小醜”和“資本家的走狗”。

幸運的是,真理不會被長期埋沒,歷史終究還是站在了哈耶克這一邊,隨著時間的流逝,烏托邦主義美麗的謊言逐漸被戳穿,曾經“繁榮富強”的計劃經濟體制漸次覆亡,蘇維埃帝國和東歐衛星國走向覆滅。哈耶克親眼看到自己的預言成真。

最接近諾獎的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曾說:“我從未崇拜過任何經濟學家,但是哈耶克除外,我讀過他關於烏托邦主義著作後,卻感到強烈的相見恨晚,但是他僅僅預言了蘇聯的崩潰,卻並不理解蘇聯為何在初期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功。”

楊小凱認為,只有深刻理解蘇聯成功與崩潰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吸取歷史教訓。


『烏托邦主義是如何走向毀滅的』

提起蘇聯,人們都會問:一個曾經的超級大國為何在短短的69年終就徹底崩潰?

答案竟然是:它崩潰的原因就是它崛起的原因!

1921年,蘇俄內戰剛剛結束,列寧決定實行市場經濟式的新經濟政策。美國商人哈默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機,來到了蘇聯並引進了西方大量先進的工業設備。

一開始,他無法想象蘇聯的工業落後到什麼程度,工人們完全用手工操作來進行挖掘,三天才能挖出一個像樣的坑道,當他從美國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電動鑽的時候,機械化的威力成為了當地轟動一時的新聞。

當他發現蘇聯工人還在用鋸子伐木時,就引進了美國最先進的電動據,幾分鐘就完成了之前一週才能完成的伐木工作。方圓50裡的蘇聯人都來看熱鬧,想看看餐刀切奶油般的電鋸究竟藏著什麼樣的貓膩。

當他從美國引進50臺拖拉機的時候,甚至引發了極大的恐慌,蘇聯人誤以為是帝國主義的坦克入侵了。

『經濟學中的“托克維爾悖論”』陷入恐慌蕭條,謬誤可能大行其道

▲蘇聯1930年代的宣傳畫


然而,大規模的技術擴散帶來了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高速工業化需要大量的投資和儲蓄,在嚴重缺乏外國資金的情況下,工業部門開始向農業索取勞動力、糧食和原材料。但是,由於帝國主義封鎖造成的惡劣環境,蘇聯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輕工業無法向農民提供消費品來交換他們的糧食,這導致大量農民開始拒絕這樣不平等的交換,工業化一度面臨倒退的風險。

斯大林上臺後,認為市場經濟政策無法不足以支撐工業化的積累,於是開始搞大規模的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通過剝奪農民的土地和財產來支撐蘇聯快速工業化道路。之後,蘇聯憑藉幾個五年計劃迅速完成了工業化的轉型,一躍成為一個工業強國,蘇聯從此崛起!

但是,成功的道路上卻埋下了日後滅亡的種子。

雖然集體農莊制度給工業化提供了大量儲蓄和投資,但是,農民卻沒有得到任何回饋,他們寧願殺掉牲畜也不願無償交給農莊。儘管蘇聯坐擁歐洲面積最大的良田,但是農業卻始終成為它的心腹大患。一個沙俄時代的糧食出口國,在蘇聯時代竟然淪為了一個糧食進口國。

『經濟學中的“托克維爾悖論”』陷入恐慌蕭條,謬誤可能大行其道

▲烏克蘭大饑荒


為了緩解糧食危機,蘇聯開始大規模出口石油以換取外匯,並以外匯進口糧食。到70年代中後期,蘇聯糧食進口規模越來越大,已經嚴重威脅到蘇聯經濟的穩定。

與此同時,曾經強大的工業體系也已耗盡了技術模仿所帶來的發展潛力,楊小凱認為,由於計劃經濟體制是一個由政府設計的體制,它不是從市場競爭和參與者自願交易的市場體系中演化而來的。所以,它根本沒有自我創造經濟發展和制度創新能力的能力。

一旦模仿的潛力被耗盡,被高速經濟增長隱藏的各種隱患逐漸暴露出來:

1985年,石油價格出現暴跌,蘇聯的石油出口創匯收入隨即跌入深淵,對東歐各國的援助無法持續下去,東歐各國立即陷入經濟衰退並引發政治鉅變。蘇聯數千萬噸糧食進口希望瞬間化為泡影,食品的短缺加劇了民眾對執政黨腐敗和特權的憤怒,並引發社會動盪。


與此同時,曾經倍受世人推崇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蘇聯的工業體系在耗盡技術紅利後,技術落後、效率低下、員工慵懶、產品質量極差。如果沒有出口創匯以進口西方工業設備,則整個工業體系就難以為繼。

最終,1991年,曾經不可一世的蘇聯帝國,在飽受內在經濟病痛和政治腐敗的折磨中,徹底崩潰了。


『經濟學中的“托克維爾悖論”』陷入恐慌蕭條,謬誤可能大行其道

▲蘇聯解體標誌著烏托邦主義的徹底失敗

楊小凱認為,落後國家一旦用技術模仿來替代制度模仿,將會拖延現代政治制度的轉型,短期的經濟增長和技術紅利不可持續,最終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就是後發優勢破滅的全過程!


『願楊小凱的思想不再被流放』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WTO後,中國享受的技術紅利越發明顯,林毅夫等經濟學家提出的“後發優勢”:後進國家即便不模仿先進國家的政治制度,也可以依靠先進的科技成果實現快速增長、後來居上。他們認為,區別於歐美道路的“中國模式”同樣可以走向繁榮富強。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對“後發優勢”深信不疑。他們沉浸在“盛世圖景”和“大國崛起”的幻覺中,卻忘記了歷史、思想、制度與國運的基本邏輯。

『經濟學中的“托克維爾悖論”』陷入恐慌蕭條,謬誤可能大行其道

▲林毅夫與楊小凱


在一片讚歌聲中,楊小凱率先質疑,如果僅靠模仿技術就能富強,那麼洋務運動為什麼沒能拯救滿清,計劃經濟為何沒能使得蘇聯贏得冷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