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躍三娘灣:帶你觀賞地球上最後一群年輕健康的中華白海豚(4)

豚躍三娘灣:帶你觀賞地球上最後一群年輕健康的中華白海豚(4)

吳世林 / 文


我一定要動員整個社會的力量,把地球上最後一群年輕健康的中華白海豚保護下來。欽州灣、北部灣的經濟發展和自然保護一定要取得雙贏。這就是我最終的目標。

——潘文石


豚躍三娘灣:帶你觀賞地球上最後一群年輕健康的中華白海豚(4)


3.身世之謎

9月2日,北京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教授、著名動物學家潘文石新作《欽州的白海豚》在南寧正式發行。發佈會上,潘文石透露了其科研團隊最新的科研成果——欽州白海豚不僅與其他中華白海豚外形有區別,科研人員還在一隻海豚身上還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基因型。可以確定,欽州白海豚是一個獨特的地理種群……

這是2013年9月3日《南國早報》刊發的報道,標題為《欽州白海豚身世之謎揭曉:獨特的地理種群》。這個消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震驚了海豚研究界。這一重大發現,使潘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自大熊貓和白頭葉猴之後,再次引起了世人極大的關注。

“這一重大發現是如何取得的?三娘灣白海豚,與其他地方的白海豚相比,其區別在哪裡?為什麼說,三娘灣白海豚是6000年前到來的,而不同相距不遠的珠江口的白海豚?”作為一個採訪者,我永遠對事物充滿了好奇。

潘教授打開了《欽州的白海豚》,也打開了話匣:“自由地遊弋在蔚藍的三娘灣裡的白海豚,到底從何處而來?我們花了10年時間跟蹤、探尋,終於發現了它們在形態上與其他中華白海豚有一些差別。所以,我們一直堅持三娘灣白海豚可能擁有獨特的白海豚地理種群。”


豚躍三娘灣:帶你觀賞地球上最後一群年輕健康的中華白海豚(4)

那麼,它們真的與中國沿海其他白海豚有著不同的身世嗎?中華白海豚從哪裡來?三娘灣白海豚又從哪裡來?在這裡生活了多久?揭示欽州白海豚神秘的身世之謎成了潘文石工作的一部分。

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中華白海豚的命名和由來。

白海豚自古就生活在中國沿岸漫長的淺海區域,但遺憾的是,在中國並沒有人給予專門的觀察和細緻的描述。直到1757年,瑞典的一位牧師彼得•奧斯貝克在他撰寫的《中國和東印度群島旅行記》中首次描述道:“1751年11月27日,在中國廣州附近(人稱小廣州)的一個河口看到了一條雪白色的海豚從我乘坐的船邊遊過,從所處的距離判斷,除了體色白,其他與普通海豚相當。”因此,奧斯貝克牧師給它取名中國白海豚。這是關於中華白海豚的最早的記載。這位牧師所說的河口,就是現在的珠江口。

而中華白海豚的命名,則是100年後。1866年,大英博物館動物學業部門負責人J.E.Gray先生,首先提出在海豚科中另立一新的亞屬Sousa。後來,科學界把中華白海豚正式定名為Sousa chinensis(中華白海豚)。

“那中華白海豚從哪裡來?是怎麼來的呢?”

教授告訴我,中華白海豚的祖先生活在澳大利亞北部的淺海區域,那是1200-1000萬年前發生的事情了。它們興盛於距今1000-800萬年前,它們的後代在本土存活至今,就是現在的澳大利亞白海豚。

根據科學家利用溯祖理論進行分析、推測,802萬年前,有一部分白海豚離開澳大利亞本土,踏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它們向西北進入印度尼西亞巽它群島後,在此地分為兩支,其中一支在原地定居,而另一支則繼續向北進入南中國海,並不斷沿海岸擴散至珠江口等地。在更新世多次冰期—間冰期的冷暖循環之間,它們可能也多次往返於中國沿海和東南亞,使得種群間的基因相互融合。它們後代中一部分已經適應於中國東南部沿海的環境並生活至今,成為現在分佈於珠江口-香港-廈門一帶的中華白海豚。

那麼,三娘灣白海豚與它們是同一種海豚嗎?它們是不是三娘灣白海豚的祖先呢?

10年,3650個日日夜夜,潘教授和他團隊,為了找尋這一個特殊的答案,頻頻奔忙於四海茫茫的科學征程上。


豚躍三娘灣:帶你觀賞地球上最後一群年輕健康的中華白海豚(4)

終如古言,“功夫不負有心人”。長期的跟蹤和不懈的求索,他們終於有了回報:成功地發現了三娘灣白海豚與其他地區的白海豚存有差異,儘管這種差異微乎其微,但就此發現,他們便果敢地做出結論:三娘灣白海豚可能擁有獨特的地理種群。

在發現三娘灣白海豚之前,中國有兩個國家級的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一個在福建廈門,一個在廣東珠江口。

那麼,三娘灣白海豚與這兩個海區的白海豚有何區別呢?

潘教授與他的團隊為此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漫漫求索路,在長達10年與三娘灣白海豚“零距離接觸”的科學之旅中,他抓拍到高達30多萬張的豚照。

30多萬張,這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對於潘教授來說,這就是他的至寶,甚至等同於他的生命。每天,他和年輕的助手們都要坐在電腦前,反反覆覆的查看,津津有味地品賞。對於普通人來說,單一的重複是最枯燥、最乏味的事,但對於潘教授來說,單一和重複,卻是一種享受,他很享受這個“枯燥乏味”的過程。


豚躍三娘灣:帶你觀賞地球上最後一群年輕健康的中華白海豚(4)

人世間,有時候,很多事情的過程與結果總是遠在天邊,但有時卻近在咫尺。潘教授經過千千萬萬次反反覆覆的比較後,終於驚喜地發現:在三娘灣的白海豚種群中,約有4%的個體,呈現“上頜長於下頜”的特徵。

4%,連個小學生都知道,如果將4%換算成小數,只有0.04,若將0.04用於計時,這樣一個小數,連短跑巨人博爾特也不當回事,但作為“馬拉松”式的 “長跑”科學家,潘教授對這微小的數據卻表現出極其濃厚的興趣。因為,“上頜長於下頜”的個體特徵,只出現於三娘灣白海豚種群,而在廈門和珠江口從未出現過,概率幾乎為零。更有甚者,在香港地區的海豚種群中,所有的個體都是“上頜短於下頜”。潘教授是北京大學遺傳學專家,這樣一個極為敏感的信息一旦攝入他的大腦,便不停地在腦海裡旋轉,在完成了一個個“分析-思考-研究”的推理過程後,他便果敢地做出結論:北部灣的白海豚,曾經歷過一個種群數量較低的瓶頸階段。

這個睡夢中都能把他笑醒的科學發現,著實讓他“陶醉”了好一陣子,但是,在他的人生辭典裡,只能查到“勇往直前”“永無止境”這樣的詞,從未出現過“望而卻步”“到此為止”的字眼。在完成了白海豚的個體特徵的研究之後,他便馬不停蹄地對白海豚的體色變化,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探究。

潘教授說,海豚也像人類一樣,一生同樣經歷過幼年、少年、青年、壯年和老年幾個不同的生長期。幼年時期的海豚,身體呈深灰色;進入少年期後,深灰色漸漸變成淺灰色;隨著體色不斷變淺,並逐漸出現白色的斑點,這些海豚便步入青春期;成年海豚在歷經了一段較長的生長期後,隨著斑點的不斷擴大和變深,最後變成純白色,這就說明,海豚即將完成從壯年到老年的生命蛻變。可以說,白色,將是海豚生命中的終點!


豚躍三娘灣:帶你觀賞地球上最後一群年輕健康的中華白海豚(4)

至此,局外人可能以為,潘教授可以美美地飽睡一頓,然後輕輕鬆鬆地過上一段舒心的日子了。

錯,甜美的夢倒是做過幾個,但夢醒之後,他又犯愁了!為了證實三娘灣白海豚是世界上最年輕最健康的海豚種群,他又睡不著了。於是,他又重新踏上那條永無止境的求索之路!

同是千千萬萬次探尋,同是千千萬萬次求索,終有一天,一組足以讓業界震驚的數據,再一次重重地擺到了世人的面前:

在北部灣的白海豚群體中,皮膚呈深灰色年輕個體和灰色或者灰色帶白斑的中年個體佔群體總數的66%,白色帶斑點和純白者的老年個體佔全群總數的34%。而在香港等地區,前後兩組數據則互為對調。至此,任何溢美之詞都顯得蒼白乏力,數據才是最有力的說明:三娘灣的海豚,青壯年個體居多,是地球上最年輕最健康的中華白海豚種群。

因為,在科學界早已找到了一個規律:一個種群的年老與年輕個體的比例達到1:3以上時,就表明這一種群是個健康有希望的種群。所以,潘教授的成果又令多少人為之興奮不已啊!

“它們的形體上有所不同,是否意味著它們可能來自不同的種群呢?”


豚躍三娘灣:帶你觀賞地球上最後一群年輕健康的中華白海豚(4)

為了獲得更權威的數據,潘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先後從三娘灣的三個死亡的白海豚身上取下一小塊皮膚,送回北京大學的研究中心進行DNA比較分析。他們發現,其中兩種與珠江口、廈門和北部灣發現過單倍型相同。2013年7月28日,從北京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科研人員在三娘灣白海豚的一個樣本身上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古老的基因型。迄今為止,這一基因型在中國沿海其他地區的白海豚身上都沒有出現過。教授興奮地說:“這個發現極大地滿足了我的好奇心,因為我始終堅持認為在欽州三娘灣擁有獨特的白海豚地理種群。”

“我也為您的發現而高興。”我說,“還有個問題,北部灣的海豚從哪裡來?”

“要解釋清楚北部灣白海豚的由來,我們需要從北部灣的地質歷史講起。”教授接著說,“距今23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雷瓊—北部灣一帶斷塊下降,發生海進。知道什麼是海進嗎?海進就是陸地下沉,海水侵入陸地的過程。海進使北部灣成為一個半封閉的海灣。這是北部灣的首次出現。”

“距今25000年的晚更新世晚期,也就是緊接我們現在所處時期之前的一個地質歷史時代,隨著第四紀末次冰期的到來,全球氣溫急劇降低,大量的水被凍結在冰河裡,導致海平面大幅下降。南海北部及巽他海峽的海平面下降了160—165米,大陸架祼露,使當時南海面積僅為今日的一半,馬六甲、加斯帕和卡里馬塔等海峽都消失了,同時巴拉巴克、民都洛、塔布拉斯及巴士海峽的寬度縮小、深度變淺。由於海水交換不通暢,使南海處於封閉狀態。廣大的北部灣地區成為陸地,海南島與大陸相連。在這一過程中,原本棲居於雷州半島以西的北部灣白海豚與雷州半島以東的中華白海豚,可能會走上不同的演化道路。中華白海豚可能會沿著珠江水系退縮到西太平洋略南的海域,而北部灣的白海豚則可能被迫向南退縮,殘存於越南東部和東南部沿海的河口環境中,或存在於加里曼丹島西北的淺海-河口海域之中。”

距今11000年前,最後一輪冰期結束,海平面上升造成了全球性的海進。在距今6000—5000年的時候,今日的北部灣終於形成了,海南島也同大陸脫離而隔以瓊州海峽。當一切有礙遷移的屏障都被淹沒在海水之下的時候,原先被“囚禁”在巽他群島四周的一部分白海豚,便會衝出“避難所”,隨著溫熱的洋流由西南向東北奔湧,經過馬來西亞、暹羅灣、柬埔寨、越南,於6000年前到達北部灣,成為北部灣最早的移民。

聽了教授的述說,我又想起了《欽州志》關於海豚的記載。據明朝嘉靖年間編成的《欽州志》卷二《物產•魚屬》中記載:“拜風,無鱗,大似海豬。望東躍則東風起,南躍由南風起。故名。”當地漁民,一直以來,把海豚稱為拜風魚。因此,欽州人認識海豚,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


豚躍三娘灣:帶你觀賞地球上最後一群年輕健康的中華白海豚(4)

三娘灣一帶老阿婆哄小孩子入睡時,用海擦話唱的童謠又響在我們的耳邊:

拜風魚,拜上坡,

疍家漁,冇米煮。

歌詞的大意是:大風來了,只要看見拜風魚(海豚)海面上不斷跳躍,甚至跳上沙灘邊,惡劣天氣就快到了,疍家漁民啊,就不能出海打魚了,沒有米下鍋煮吃了。所以,古時的人認為見到海豚拜風,是不吉祥的。現在的人,更多的把它當作吉祥物,只要見到海豚在海面上不斷地跳躍、擺動,就會有惡劣天氣到來。所以說,它是天氣預報員,是氣象學家,是漁民的吉星。

這歌謠從哪個年代開始傳唱,已無從考證,但當地漁民告訴我,每當惡劣颱風、北風、冷空氣等反常的、惡劣的天氣的到來之前,它都能提前三天預兆。


豚躍三娘灣:帶你觀賞地球上最後一群年輕健康的中華白海豚(4)

潘教授動情地說:“發源於千萬年前的北部灣,幾經滄海桑田,終於在大約6000年前變成現在的模樣。那些渾黃的泥沙、酷暑和暴雨、溝壑與淺灘,那些川流不息的河流和反反覆覆的海浪,那些或美麗、或怪異、或堅忍、或脆弱的生命,那些我們知道或不知道的一切自然力量,共同構成了現在這片讓我們魂牽夢縈的藍色海洋。其實,它一直在這裡,比任何一個人來得都早,一直在這裡守護著白海豚和其他千萬種相生共存的生命,也同樣守護著我們這些從遠古流傳的血脈……”

是啊!北部灣的白海豚,就是一個活生生存在著的獨特的地理種群。它們是6000—5000年前北部灣年輕的拓荒者,與我們的祖先在此交會。

“所以,我們應該把北部灣白海豚作為一個特殊的進化顯著性單元加以研究和保護。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保全白海豚的遺傳多樣性和繼續演化的潛力。”潘文石說。

這是潘文石研究中華白海豚的又一個重要成果。

(下期預告:下期將向您揭秘潘文石教授的科研團隊是如何研究白海豚的。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